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于唐朝節度使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把盛唐打成了亂唐;而後遭遇的黃巢起義,徹底把大唐打成了殘廢。
安史之亂以及黃巢起義,隻是問題的表象,不是絆倒大唐的真正問題。問題需要從端倪入手、向底層挖掘、在形而上探究。大唐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是這個龐大帝國始終解決不了節度使問題。
節度使,這個演化形成的新物種,是盛唐的一劑強心劑。但同時,它還是終唐一世也戒不掉的鴉片煙。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大唐帝國充滿了各種不得已。
01.節度使,在大唐帝國演化形成
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讷為左武衛大将軍兼幽州都督,節度使之名自讷始。
此時是唐睿宗景元元年,即公元710年。至玄宗朝,唐朝大批設立緣邊節度使。
天寶年間,帝國北方建立了八個節度使區,南方建立了一個節度使區和一個經略府區,統稱天寶十節度使。
北方八個,分别是平盧、範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和北庭;南方兩個分别是劍南節度使和嶺南五府經略使。
節度使是大唐帝國的新設計,但也是一個演化的産物。
一是軍隊成分的演化,輪番戍守的初唐府兵,逐漸被職業軍人的“長征健兒”所取代,組建了大規模的邊防軍團。
二是财政模式的演化,中央出錢、州府出兵的模式,逐漸被就地募兵、就地籌錢的模式所取代,節度使掌握了屯田、食鹽等财政資源。
三是地方權力的演化,州縣兩級行政劃分,逐漸被道、州、縣三級取代,而緣邊的節度使與道的采訪使往往“一人兼領之”,節度使掌握了轄區州的行政權。
02.節度使,是大唐帝國的強心劑
高宗時期,薛仁貴戰敗大非川。大唐不僅失去青海道,而且被迫放棄西域四鎮,西線全面收縮。此後,唐朝開始在青海道改變總管領兵、府兵應征的軍事模式,而是“少發兵募,且以備邊”、“且令大将鎮撫,蓄養将士”。士兵是招募而來、堪當戍守的職業軍人,将軍是常年鎮守、擁有邊地大權的封疆大吏。
唐軍主力撤退後,黑齒常之以河源軍抵抗吐蕃、防守西境。同時,設定烽燧70餘所、開墾良田五千餘頃,每年得糧百萬餘斛。黑齒常之鎮守河源七年之久,不僅兵精糧足,令吐蕃聞風喪膽,而且減輕了大唐的财政負擔。是以,節度使制度的試驗田,應該是黑齒常之的河源地。
演化的本質是自下而上。黑齒常之和青海道的這套模式,因為管用是以就被大唐快速複制。在東北,組建了範陽的清來軍、威武軍以及平盧軍,防禦契丹和奚;在漠南,組建三受降城體系,本質上也是一種節度使模式,削弱了崛起的後突厥。
到了開元年間,緣邊節度使的數十萬大軍,四面出擊、遠征拓土,讓大唐迎來了又一波武功高潮。在北面,消滅後突厥汗國、突騎施汗國,平定阿布思叛軍;在東北,屢次戰勝契丹、奚等東胡系部落,使其臣服唐朝;在青海道和西域,全面壓制吐蕃,河湟戰線推進到青海湖以西,西域戰場控制了大小勃律。甚至,大唐已經向西南運作,發動了對南诏的大規模進攻。
特别是消滅阿布思叛亂一事,受降城、北庭節度使、朔方節度使、範陽節度使等緣邊節度使在大漠草原上窮追猛打,真正顯示了大唐的戰争氣魄。
公元752年,原朔方節度副使阿布思率部叛亂,逃往漠北。公元752年9月,阿布思率軍侵擾受降城,被守将張元軌擊退。公元753年5月,阿布思被回纥人擊敗,同時範陽節度使安祿山派兵深入大漠追殺。阿布思向西突厥葛邏祿部逃竄,朔方節度使安思順和北庭都護程千裡,聯合追擊,再次擊敗阿布思。公元753年9月,雖然僥幸逃至葛邏祿部,但阿布思卻被葛邏祿部送至北庭都護府,次年押至長安處斬。
這就是大唐節度使的武功卓著。大非川之戰後,吐蕃挺進青海道、控制西域,東北契丹強勢崛起,大唐的彪悍武功即将落幕。但正是節度使制度,使大唐再一次煥發生機,武功再一次卓著。
03.安史之亂後重新崛起的大唐,仍舊離不開節度使
安史之亂後,大唐一蹶不振。大唐帝國始終解決不了節度使的問題、始終解決不了藩鎮的問題。是以,到最後隻能被節度使和藩鎮終結生命。
宏大叙事地勾勒曆史輪廓,确實如上所述。
但是,仔細推敲就會發現,這裡面個問題。在安史之亂後的150餘年裡,大唐就沒用崛起的機會嗎?就沒能雄起一把嗎?
大唐在唐憲宗時期崛起過,而且開創了元和中興。但是,元和中興的大唐朝廷雖然着手解決藩鎮和節度使的問題,但是仍舊沒有解決掉。
公元806年,西川節度使劉辟叛亂,唐憲宗派高崇文率兵平定,生俘劉辟、押至長安處斬。
公元814年,淮西節度使之子吳元濟舉兵叛亂,李愬雪夜入蔡州,生擒吳元濟、押至長安處斬。
公元818年,唐憲宗诏令宣武、魏博、義成、武甯、橫海諸鎮攻滅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李師道為部下所殺。
淮西節度使和淄青節度使,是當時鬧得最兇的兩個節度使。河朔三鎮,即幽州節度使、成德節度使和魏博節度使,是當時一直在鬧的三個節度使。
而唐憲宗一通雷霆暴擊,就把兩個最兇的給消滅了。接下來,肯定是河朔三鎮,因為誰都能看出來憲宗皇帝就是中興之主、就要重整山河。
河朔三鎮,主要是安史之亂的舊将士卒的勢力範圍,後來投降唐朝,是以一直就有造反基因。但是遇到憲宗李純這位皇帝,三鎮也立即猛虎變成乖乖貓,不用打就直接交兵交權。魏博節度使奉表歸國,成德節度使獻地謝罪,盧龍節度使自請入朝。
至此時,從央地關系層面來說,唐朝的節度使問題已經解決了。安史之亂斬草未除根的河朔三鎮,徹底歸順朝廷;鬧得最兇的兩個節度使,都被押到長安斬首了;還有川西節度使和鎮海節度使剛要不服,就了解被消滅。
但是,節度使以及藩鎮問題依舊存在。唐憲宗雖然收服了藩鎮,卻沒有革除節度使制度。因為他也革除不了。唐憲宗在位十五年,等他死了,河北三鎮重新割據、各地節度使紛紛自立。
04.節度使,完全是另外一種存在模式
節度使問題,并不是在安史之亂後暴露出來的。在安史之亂前,節度使的問題就已經局部顯現了。
公元750年,朔方節度使張齊丘,因配置設定軍糧出現問題,導緻士兵暴動,攻擊都府判官。兵馬使郭子儀以身護主,張齊丘才幸免于難。從中,能夠發現節度使與士兵之間的關系,絕不是嚴格的指令與服從。
安史之亂後,節度使與士兵的關系就更為颠倒。
公元783年,唐德宗诏令泾原節度使姚令言,率五千軍隊出征平叛。因為沒有得到封賞,這五千泾原士卒直接在長安發動叛亂,先後強令節度使姚令言、太尉朱泚做造反領袖。德宗皇帝吓得帶着朝廷直接跑路,直到第二年7月平叛後才傳回長安。
唐憲宗英明神武,消滅造反的、打服不服的,中興大唐、終結割據。但是,收歸朝廷的節度使藩鎮,皇帝總要派官員治理吧。而這時候的問題就更大了。
雪夜入蔡州的李愬,攻打淮西節度使,千裡奔襲、擒賊擒王;攻打淄青節度使,十二戰十二勝。是以,李愬的能力肯定屬于英雄級别的。于是,朝廷任命他為河朔三鎮之一的魏博鎮節度使。然後呢?然後李愬每天要做的事就是籌糧籌款,給這些大兵發獎金,以穩定魏博的局面。
後來,李愬的部将田部,接任魏博鎮節度使。一次接到诏令要去攻打成德鎮,田部帶着魏博鎮的大兵就去了,大兵們也跟着他走了。但是走到半路上,朝廷的軍饷卻沒發下來。于是,這夥大兵立即不幹了,直接把田部扔到路上,然後各回各家。
要聽話可以,李愬能讓他們聽話;要出去打仗也可以,田部也能把這些人帶出去。而且,這夥人基本不用當節度使操心。會不會有人群毆、會不會有人逃跑、會不會有人不幹活、會不會有人吃不飽穿不暖,都不會,這些大兵們能把自己照顧得很好。而且戰場殺敵的戰鬥力,也不用節度使操心,都是久經沙場的同袍兄弟,打仗就是工作。但是,你得有錢,李愬拿出錢來封賞,魏博大兵們就聽話;田部拿不出錢來犒賞,魏博大兵們才不管你是不是節度使。
是以,節度使以及治下的職業軍人,完全是另外一種存在模式。
05.節度使,大唐戒不掉的鴉片煙
五代十國的時候,中原已經亂得不能再亂了。契丹人為什麼不直接攻占幽雲十六州?非要等着石敬瑭獻地拜爹。契丹人為什麼進入中原又被打了回去?這時候的中原可比北宋亂多了。
原因就是五代十國的驕兵悍卒太厲害,契丹人打不過。整個中原天下基本上就兩類人,一類是考慮啥時候搶劫的職業軍人、一類是考慮啥時候被搶的普通百姓。
五代十國的這種局面,就是大唐節度使問題造成的。五代十國的權力邏輯是:皇帝聽将軍的、将軍聽士兵的。
在五代十國之前的大唐中後期,這種模式已經基本成型:将軍聽士兵的,皇帝在将軍之間搞平衡。
唐憲宗英明神武,開創大唐中興。既然已經收服藩鎮、既然已經權歸中央,為什麼不徹底革除節度使制度?
因為節度使是一個演化的新物種,大唐根本就消滅不了,甚至也離不開。
公元780年,河北黜陟使洪經綸(負責地方巡察的欽差大臣),發現魏博節度使田悅麾下擁兵7萬。于是,就指令田悅實施裁軍,而且一裁就是四萬。田悅前腳把這夥人放走了,後腳就又把這些人召集了起來,然後拿出自己的财帛、衣服分給他們,重新召入軍隊。
悅乃盡出其家财帛衣服以給之,各令還其部伍。自此魏博感悅而怨朝廷。
田悅這是不講政治、對抗朝廷,搞陽奉陰違一套。但是,田悅也有自己的苦衷。你朝廷說裁軍四萬就裁軍四萬,那裁掉的這四萬人幹什麼去?此時,均田制已經瓦解,魏博沒有均田分給他們。而且,即便有田有地,這夥人也不會種,因為他們都是職業軍人,除了打仗啥也不會幹。
田悅遭遇到的這個問題,其他節度使也遭遇這個問題。朝廷可以不管不顧,為了省錢說裁就裁,那節度使必須得考慮地方回應性的問題。這群職業軍人造反怎麼辦?占山為王怎麼辦?擁城割據怎麼辦?
藩鎮節度使解決不了職業軍人的問題,大唐帝國就解決不了節度使的問題。
因為節度使是一個系統的問題,這其中充滿了大唐帝國的各種不得已。
大唐對外開疆不止,“況複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府兵已經不能堪當這個任務了。是以,大唐帝國必須要用募兵制取代府兵制,用職業軍人取代折沖府兵。于是,在緣邊節度使區組建了數十萬規模的大兵團。
養這麼多人肯定得花錢,但是中央朝廷拿不出那麼多錢來。大唐盛世,但這個盛世朝廷真得很窮,一遇到關中糧荒,皇帝就得帶着朝廷百官跑到洛陽就食。到了安史之亂後,這個問題就更嚴重。因為承擔天下賦稅大半的河北成了戰亂的策源地,于是就更拿不出錢來了。是以,李世民開創的“不給錢但給政策”的财政邏輯,繼續被強化推行。節度使領兵、節度使也得養兵,權力給你、責任也給你。
安史之亂後,大唐持續了150多年,原因就是節度使雖然搞割據、不聽話,甚至還動不動地搞搞叛亂,但是節度使維持了一種基層秩序。具體說,就是節度使能保障這幾十萬職業軍人不鬧事、不造反、不全國開搶。
是以,即便唐憲宗中興大唐,但是他也無力改變節度使的路徑依賴。而且這個路徑愈演愈烈:開始,士兵不滿意就暴動;然後,士兵不滿意就綁架節度使;再後,士兵不滿意就裹挾着節度使造反朝廷。帝國軍隊逐漸演變成了一種自下而上的軍事民主制,職業軍人們結成了利益集團。
五代十國中原大亂,普通百姓肯定不樂見,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什麼人搶劫一番;但是藩鎮士兵應該很樂見,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能有機會搶掠一番。
這就是唐朝的節度使問題。大唐帝國知道這裡面有問題,但是為了續命,隻能任由這個問題繼續發展下去。節度使,成了它戒不掉的鴉片煙,是慢性毒藥。但是,一旦動手戒毒,就會把問題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