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留言區有個朋友希望我講一講「高航式波蛙」和「小波蛙」的差別,雖然我曾經并不是蛙泳主項運動員,回答可能并不全面,但我決定以我僅有的知識盡可能的跟大家聊聊兩者的差別,希望從中帶出一些觀點可以幫助到大家。
高航式波蛙
首先高航式波蛙(高拉前沖式蛙泳),這個名字就很形象:把身體高高拉起,之後前沖。

需要運用到強大的核心:劃水配合核心挺起,甚至會有些後仰,這個動作就很像在拉弓;之後再運用核心與手臂前沖,把箭射出去。
前沖基本在水面上完成,以此減少阻力。
每一個動作周期的拉起-前沖,拉弓-射箭,讓我們移臂前沖階段減阻、增推。
高航式蛙泳在2000年前後是主流的競技蛙泳技術,大陸此項技術代表為女蛙王羅雪娟。
但是高航式蛙泳也是有短闆的:雖然可以讓前沖更有力,但是動作幅度大,頻率就受到限制,同時高拉有死點,也就是停頓點,會導緻周期與周期動作之間不連貫。
在競技中,我們不光要保證明效性,同時越快的頻率也能帶給我們更快的速度。
但實效性和頻率在某個層面上來說是互相取舍的,而現今主流的小波蛙技術對實效性與頻率做出了新的取舍。
小波蛙
小波蛙更接近于蝶泳技術,雖然蝶泳本身源自于蛙泳,但是随着發展,轉過頭去學習借鑒是良性的趨勢。
配合劃手身體被擡起取代了核心主動的拉起後仰 ,起伏更低,之後移臂順勢鑽入水中,前伸手在水面進行移臂,身體更接近波浪起伏,而不是明顯的拉起、前撲。
其實這是一道數學題,用更小的身體起伏換取更快的頻率,雖然犧牲掉了一些前沖移臂的動力,但是兩者相較還是值得的。
小波蛙逐漸成為了現代競技波蛙的主流技術,英國遊泳選手亞當.皮蒂為此項技術的代表人物。
高航式vs小波蛙
在身體素質層面來說:高航式蛙泳需要更強大的核心做支撐 ,沒有核心做基礎就很難拉起與前撲;小波蛙則因為更快的動作頻率需要付出更多的體能,一旦體能缺失,動作節奏就會開始混亂,腿跟不上手或者手配合不到腿。
同時兩者都需要非常合理的手腿動作與配合節奏,還是那句話:波蛙才是技術性最強的泳姿。
結語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分析也許不夠全面準确,僅供參考,最後廢話一句:遊泳愛好者總覺得能遊蝶泳才是大神,而在專業運動員眼中能遊好波蛙的才是大神,技術難度真的不是一個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