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過年進京必進宮,與皇帝一起觀看179年前最牛的萬壽燈

為了迎接金豬春節,故宮“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開始啦!尤其是恢複了多種昔日皇宮過年的裝飾,為觀衆呈現一個充滿年味的紫禁城。瞧,昔日隻有皇帝觀看的天燈,還是頭一回見呢。

過年進京必進宮,與皇帝一起觀看179年前最牛的萬壽燈
過年進京必進宮,與皇帝一起觀看179年前最牛的萬壽燈

按清宮習俗,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至來年二月初三日,宮中要安設天燈和萬壽燈。據有關史料和現存遺迹看,宮中安設天燈和萬壽燈共分三處,一是乾清宮,二是皇極殿,三是建福宮。這就是第一次展出來的萬壽燈,就在在乾清宮。

現在乾清宮、皇極殿前丹墀上和丹陛下還留有當年安設天燈和萬壽燈的石座。該石座通高137厘米,六角形,每面寬85厘米,呈須彌式,浮雕仰蓮、覆蓮和獅子紋。座面正中有直徑70厘米,内口徑37厘米、深70厘米的鐵套筒,是供豎立燈竿用的。每逢十二月二十四日,乾清宮和皇極殿丹墀上左右各安設萬壽燈一座,丹陛下左右各安設天燈一座。

過年進京必進宮,與皇帝一起觀看179年前最牛的萬壽燈
過年進京必進宮,與皇帝一起觀看179年前最牛的萬壽燈

清宮規定,臘月二十四日,要安設天燈、萬壽燈,這個習俗從明代一直延續到清末。這一天,總管内務府大臣率領太監,舉着燈進乾清門,将天燈安設在乾清宮兩側的丹墀内,将萬壽燈安設在丹陛上。

從安設之日起,每晚點燃天燈,到二月初三日出燈為止。自安設之日始,萬壽燈每日升燈聯,至除夕由内務府大臣率員役換聯,并安兩廊欄杆的燈。于除夕、元旦、正月十一、十四、十五、十六日上燈,至正月十八日出燈。

過年進京必進宮,與皇帝一起觀看179年前最牛的萬壽燈
過年進京必進宮,與皇帝一起觀看179年前最牛的萬壽燈

目前,故宮在乾清宮前丹陛上下樹立起“天燈”和“萬壽燈”各一對,宣告“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正式向觀衆開放。與此同時,故宮午門、慈甯宮還有“宮裡過大年”的相關展覽和老字号展示。

民間過年都有挂燈籠的習俗,皇家也不例外。清代宮廷沿襲明代舊制,元旦(也就是今天的春節)前後要在乾清宮丹陛上下各立一對天燈和萬壽燈,乾隆五十四年開始在皇極殿各增立一對。但随着清朝國力漸衰,道光二十年(1840)皇帝下谕,天燈、萬壽燈停止豎立。此後179年,乾清宮、皇極殿丹陛上下,隻有幾個燈座靜靜地矗立,閱盡人間滄桑。

過年進京必進宮,與皇帝一起觀看179年前最牛的萬壽燈
過年進京必進宮,與皇帝一起觀看179年前最牛的萬壽燈

紫禁城的外朝與内廷以乾清門為界,乾清門也是内廷宮殿的大門。穿過乾清門,一眼便望見遠處高高樹立起的一對天燈和一對萬壽燈。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說,清代天燈以照明為主,萬壽燈則用作裝飾。

這個燈座是個六面體,在乾隆時期燈樓即頂部的亭子就是六面體的。嘉慶十三年後出現了圓形攢尖重檐亭。

天燈、萬壽燈是清代早中期過年最盛大的活動之一,從立到撤,前前後後要使用八千多人次。由于天燈、萬壽燈早已消失在曆史長河中,相關文物也分散各處,無迹可尋,故宮此次複原天燈、萬壽燈遭遇了極大的困難,幾度陷入僵局,才使它們有幸“複活”。

過年進京必進宮,與皇帝一起觀看179年前最牛的萬壽燈
過年進京必進宮,與皇帝一起觀看179年前最牛的萬壽燈

這萬壽燈主要承擔的是裝飾功能,重點展現的是美好寓意。燈樓即頂部的亭子,在不同的年份有不同的式樣,乾隆朝以前是彩漆六角重檐亭,至遲在嘉慶十三年以後是金罩漆圓形攢尖重檐亭,現在在乾清宮丹陛上與皇極殿丹陛上的萬壽燈座是六面體,正是為與六角形燈樓相呼應;燈樓的内部安裝六扇仙人風扇,即圍繞一個木柱嵌有六扇繪有仙人的扇面,這六扇仙人可以轉動,像走馬燈;燈樓下部有雲托,即刻有雲紋的半圓托;上有八叉蹲龍,龍口内有環,可挑起燈聯;為穩固八叉蹲龍,其下還有弧形的支撐杆,形同戗木,因上面亦有雲紋而稱雲戗;蹲龍上對應有八仙人;燈聯正反兩面均有文字,共十六幅,每聯兩幅對仗非常工麗,歌舞升平、吉慶祥瑞等内容一一鋪排;為防止燈聯随風飄動,設有墜風甜瓜式銅鼓,每聯一鼓,其中的對聯你能讀出幾聯?

過年進京必進宮,與皇帝一起觀看179年前最牛的萬壽燈
過年進京必進宮,與皇帝一起觀看179年前最牛的萬壽燈

自道光二十年下谕,停止豎立天燈和萬壽燈以來,已曆近200年,如今,故宮恢複了天燈和萬壽燈,幾個靜靜地在宮殿前閱盡了人間滄桑、世事巨變的燈座不再孤單。“複活”的最牛的天下第一燈,讓今人一睹它的風姿,為盛世中華再添華彩,為群眾送去美好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