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周藝術人物|奈良美智漫談創作,龔心瀚賈樹枚攝影山河

日本當代藝術家奈良美智的中文新書 《奈良美智:始于空無一物的世界》近日出版,他在回顧創作生涯時說:“走上這條持續創作的道路,于我而言是一種生活方式。我的人生,一直伴随着對自由的渴求與讴歌。 ”

在上海,資深新聞工作者龔心瀚、賈樹枚舉辦展覽,以70件攝影呈現“江山如此多嬌”。越南藝術家黎潮典的個展描繪了湄公河三角洲的生命興衰。英國約克郡雕塑公園将迎新館長克萊爾·李利。專注城市寫作的btr在新出版的小說《上海膠囊》中,讓藝術湧入都市現實。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道并評析國内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

日本當代藝術家奈良美智

中文新書出版:貪戀自由繪畫的每一日

一周藝術人物|奈良美智漫談創作,龔心瀚賈樹枚攝影山河

奈良美智

今年3月,日本藝術家奈良美智的中國首次個展将在上海舉辦。近日,新書《奈良美智:始于空無一物的世界》由浦睿文化聯合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

一周藝術人物|奈良美智漫談創作,龔心瀚賈樹枚攝影山河

《奈良美智:始于空無一物的世界》【日】奈良美智/著 袁璟、唐詩/譯

浦睿文化·湖南美術出版社 2022年1月

奈良美智的作品源自内心深處“空無一物被白雪覆寫的世界”。童年記憶、音樂、文學、在德國求學和生活的時光(1988-2000)、對自我的探索、來自歐洲和日本的當代藝術等都是他的靈感來源。書中,奈良美智回顧了自己的創作生涯。

奈良美智,1959年12月生于日本青森縣弘前市。度過喜歡搖滾樂、喜歡格鬥技、非常喜歡畫畫的少年時代後,他在偶然的機會下參加裸體素描課,決定要以“畫畫”為生。在愛知縣立藝術大學畢業後,前往德國杜塞爾多夫的藝術學院留學。在歐洲、亞洲、美國等地發表作品。

新書由自傳《半生》、從七個角度(成長經曆、美術、音樂、文學與電影、陶藝、旅行、與他人的聯系)展開的深入訪談、近年展覽、攝影作品、年表等内容組成,還收錄了其生活照、經典及最新作品。

在書的《自序》中,奈良美智寫道:“我啊……僅僅因為喜歡畫畫,即使年齡已逾30,依然在美術學校念書。我不滿足于日本學校的教育,遠赴德國留學。從德國的學校畢業時,我都快35歲了。我不是在逃避現實、逃避步入社會,我隻是貪戀能夠自由繪畫的每一日。現在,這本記錄着我半輩子的書在中國出版了。這些年來并沒有抱持着什麼目的或人生目标的我,應該對這本書的讀者說些什麼呢?我從未将畫畫這件事當作謀生手段,也從未将它看作我的職業。沒錯,走上這條持續創作的道路,于我而言并非職業選擇,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我的人生,一直伴随着對自由的渴求與讴歌。” (整理/畹町)

上海 | 資深新聞工作者龔心瀚、賈樹枚

70幅攝影呈現“江山如此多嬌”

一周藝術人物|奈良美智漫談創作,龔心瀚賈樹枚攝影山河

龔心瀚

一周藝術人物|奈良美智漫談創作,龔心瀚賈樹枚攝影山河

賈樹枚

年已八旬的龔心瀚和賈樹枚是兩位資深新聞出版宣傳文化工作者,也是攝影愛好者,他們在長期的職業生涯中,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衆,拍攝了大量攝影作品。

1月22日,他們聯袂推出70幅攝影作品,在上海中國書法院北外灘藝術館舉辦“江山如此多嬌——龔心瀚、賈樹枚攝影作品展”。

攝影展圍繞“江山如此多嬌”的主題,挑選展出了他們創作的70幅攝影作品。從這些作品中,可以領略神州大地的錦繡色彩和世界各地的美麗風光,一些人文作品充滿了深刻的文化内涵。龔心瀚、賈樹枚參加過多次攝影展,先後出版《龔心瀚書法攝影作品集》、《賈樹枚環球行攝影散文集》,兩位新聞界老上司又将其多年攝影精品奉獻給愛好藝術的朋友,讓大家在他倆的鏡頭中感受江山如此多嬌、品味山水風光皆有情。

一周藝術人物|奈良美智漫談創作,龔心瀚賈樹枚攝影山河

龔心瀚《大雪壓青松(黑龍江亞布力滑雪場)》攝影

一周藝術人物|奈良美智漫談創作,龔心瀚賈樹枚攝影山河

龔心瀚 《鳳凰島(海南三亞)》 攝影

龔心瀚生于1940年,1964年7月從複旦大學新聞學系畢業後進入解放日報社工作。1983年7月起任上海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1993年4月任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同時兼任全國雙擁工作上司小組副組長。龔心瀚退休後筆耕不辍,在多地舉辦個人攝影展及書法展,并參與指導《百年巨匠》等百集人物傳記紀錄片的拍攝制作。

賈樹枚1941年1月出生于山東省濱州市。曾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中國記協)常務副主席上海市新聞工作者協會(上海市記者協會) 主席。

一周藝術人物|奈良美智漫談創作,龔心瀚賈樹枚攝影山河

賈樹枚《春到上海》 攝影

一周藝術人物|奈良美智漫談創作,龔心瀚賈樹枚攝影山河

賈樹枚 《豫園金秋(上海)》攝影

一周藝術人物|奈良美智漫談創作,龔心瀚賈樹枚攝影山河

展覽現場,右二為中國作協黨組原書記、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科教文衛委員會副主任金炳華

中國作協黨組原書記、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科教文衛委員會副主任金炳華在開幕講話時說:“龔心瀚、賈樹枚兩位同志長期緻力于全國和上海新聞出版文化事業,并作出積極貢獻。他們是新中國複旦大學培養的第一批新聞專業的佼佼者,陳望道、夏征農是這裡的前輩。這次展出的攝影作品是他們熱愛生活,熱愛新時代的反映,并具備較高的攝影水準,顯示了‘一支筆’‘一台相機’的基礎功力。”(文/李梅)

英國 | 策展人克萊爾·李利

被任命為英國約克郡雕塑公園新館長

一周藝術人物|奈良美智漫談創作,龔心瀚賈樹枚攝影山河

克萊爾·李利

日前,克萊爾·李利(Clare Lilley)被任命為英國約克郡雕塑公園的新任館長,她将于今年3月接任開館館長彼得·默裡(Peter Murray),後者從1977年公園開放以來已擔任館長45年。

克萊爾·李利畢業于曼徹斯特大學藝術史專業,在策劃公共雕塑展方面有豐富經驗。此前,克萊爾·李利曾任雕塑公園項目總監,為達米安·赫斯特、詩琳·娜夏特(Shirin Neshat)、KAWS等藝術家策劃過個展。目前,她正在籌劃已故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印第安納的首個大型英國雕塑展。展覽将“探索印第安納作品中微妙的特質以及他對于美國夢黑暗面的認知,接受與愛是貫穿印第安納作品的主題,這些主題在今天仍然應景”,約克郡雕塑公園的聲明中寫道。

一周藝術人物|奈良美智漫談創作,龔心瀚賈樹枚攝影山河

約克郡雕塑公園

“我們都面對新冠疫情所帶來的環境與社會挑戰,我相信約克郡雕塑公園出色的團隊、董事和贊助者們能夠很好地應對未來的危機,我也很開心有機會讓雕塑公園變得更有活力和韌性。”克萊爾·李利說道。

目前,約克郡雕塑公園展出的包括英國藝術家安妮·莫裡斯(Annie Morris)的雕塑和挂毯展“當快樂的事物降臨”,以及雷切爾·尼博内(Rachel Kneebone)的“399天”。(文/錢雪兒)

上海 | 越南藝術家黎潮典

從個體到社會,個展描繪湄公河三角洲生命興衰

一周藝術人物|奈良美智漫談創作,龔心瀚賈樹枚攝影山河

黎潮典

日前,越南藝術家黎潮典(Lê Tri u i n,1943年出生)個展“記憶的邊緣”在上海舉行。此次展出的近二十件作品均創作于2020—2021年,藝術家通過描繪湄公河三角洲生命的興衰,梳理了自己的回憶、近期的思緒與情感,從自我出發探索個體存在中包含的社會和文化屬性。

“我在湄公河三角洲出生長大,這片土地融合了許多文化:真臘(Ch n L p)、占族(Ch m)、高棉(Khmer)、華族(Hoa)和越族(Vi t)等。戰争、開墾、開放土地、建立村莊、建造佛塔、每個地區和民族的生活場所的痕迹都濃縮在記憶的每一筆中。”黎潮典介紹道。他的“記憶”既包含了對其個人成長經曆的回顧,更滲透了三角洲地區發展的“文化記憶”。黎潮典的叙述手法融合了滲透于越南日常生活的各民族和宗教的圖像、紋樣和古文字等,在層次豐富的抽象表達中傳遞情感。

一周藝術人物|奈良美智漫談創作,龔心瀚賈樹枚攝影山河

“記憶的邊緣”展覽現場,杜夢堂(上海)

在《湄公河》系列中,藝術家将自身的感受與湄公河三角洲的曆史變遷與社會生活相連。充滿沖積物的河水一路流經山脈、湖泊、田野,延續着領域内的許多文化和族群。作品背景中交織的藍綠紫與紅棕黃色塊如同三角洲地區晨曦交替、四季變換的縮影。奇特的圖形和符号則集合了随處可見的船隻和頭戴笠帽的撐船人、以河道為界的稻田與果園,人頭攢動的浮動市場、佛教寺廟和依附于河岸的住宅。(整理/錢雪兒)

作家、當代藝術創作者btr

小說《上海膠囊》出版:藝術湧入都市現實

一周藝術人物|奈良美智漫談創作,龔心瀚賈樹枚攝影山河

btr在“澎湃下午茶”現場。劉懿琛 圖

展覽可以成為小說,在現實空間創設虛構的情境;小說亦可以成為紙上的展覽,将虛構成分織入真實的生活。

近日,理想國聯合北京日報出版社出版了btr的小說《上海膠囊》。如同為一個博物館收集物品,btr在他的小說中觀看、想象、遊蕩,又總在那些頓悟的時刻,狡黠地滑向另一個空間。藝術介入人與世界之間,19篇故事猶如19個虛實映照的鏡廳,19段虛實互涉的旅行,為這個時代的都市生活儲存下充滿迷思的奇妙膠囊。

一周藝術人物|奈良美智漫談創作,龔心瀚賈樹枚攝影山河

《上海膠囊》 btr 著 理想國·北京日報出版社 2022年1月

Btr出生并生活在上海,是一位多栖的創作者,他寫小說、翻譯小說、編雜志、拍照片、畫畫、策展,評論當代藝術、文學和電影,出版有《上海:城市生活筆記》《迷走·神經》《迷你》等作,譯有保羅·奧斯特《孤獨及其所創造的》、薩奇《殘酷極簡思維》、紮克·羅克《故事博物館》等,曾擔任大聲展文學單元及朱浩攝影展“就像電影一樣”策展人。

作家孫甘露評價,“btr是一個亞洲城市觀察者。街道上的一切,從亂七八糟的電線到髒兮兮的垃圾箱,從樓宇間的一道天光到牆角的一張廢紙,都被他的沉思所涉及,進而顯得詩意盎然而又歧義叢生;他在所有的地方都發現了亞洲,或者他在所有的地方都揭示了一種亞洲式的知覺。一種廣大的地方性,一種自我超越的日常性。”

書中的19個故事包括赤鱲角之夜、上海膠囊、奇遇和夜迷宮。在btr筆下,讀者可以期待在某個地方,藝術突然湧入現實,将其改變。(整理/畹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