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内蒙古農村婦女的新技能:“指尖技藝”織就錦繡生活

作者:MtimeTime.com
内蒙古農村婦女的新技能:“指尖技藝”織就錦繡生活

圖為程桂賢鈎織老虎玩偶。 胡建華 攝

(新春走基層)内蒙古農村婦女的新技能:“指尖技藝”織就錦繡生活

中新網呼和浩特1月23日電 題:内蒙古農村婦女的新技能:“指尖技藝”織就錦繡生活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火紅的辣椒、金黃的谷穗、争奇鬥豔的花朵、憨态可掬的公雞……23日,記者走進内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開魯縣吉日嘎郞吐鎮新風村村部,各式各樣的手工鈎織品映入眼簾。

隻見李淑蓮和姐妹們圍坐在會議桌前,一邊鈎小老虎玩偶,一邊交流針法,有說有笑。張張笑臉和五顔六色的手工編織品互相輝映,增添了濃濃地春節氛圍。

值得提及的是,這些作品出自于平均年齡60歲、新風村“巧手編織築文明”志願者服務隊隊員之手,她們用一雙巧手鈎織帽子、披肩等服飾,編織花朵、果蔬等工藝品,“鈎”來喜人的收入,“編”出幸福的生活。

内蒙古農村婦女的新技能:“指尖技藝”織就錦繡生活

圖為崔玉靜(左一)指導李淑蓮鈎織針法。 呂志敏 攝

李淑蓮告訴記者,鈎一頂帽子,能掙10元錢手工費,她平均一天能鈎一到兩頂,一年能收入2000多元錢。“在農閑時侯掙點錢補貼家用,這不挺好的嘛,不過這一切多虧了崔玉靜。”李淑蓮說。

李淑蓮說的崔玉靜,是新風村婦聯主席,也是“巧手編織築文明”志願者服務隊的發起人。

2018年“三八”婦女節,崔玉靜把村裡有鈎織基礎或熱愛鈎織的女性邀請到村部,免費提供針線,手把手教大家鈎織。“為的就是讓大家把零散的時間利用起來,生活充實起來,收入多起來。”崔玉靜說。

“每當完成一個自己滿意的作品,她們就特别興奮,感覺特别有成就感,實作了自身價值。”崔玉靜笑着說,看着大夥兒織出了成品,掙了錢,她比她們更開心。

内蒙古農村婦女的新技能:“指尖技藝”織就錦繡生活

圖為“一級繡娘”梅榮正在刺繡。 張林虎 攝

經過4年的發展,如今,村裡的近20名隊員鈎織技藝日漸成熟,她們不僅能獨立完成訂單,作品類型也日漸豐富。

程桂賢便是隊員們公認的鈎織“高手”,66歲的她不看教程也能鈎出誘人的草莓、可愛的小動物。

“像我這幹别的幹不了,待着也沒啥意思。大家坐在一起鈎啊織啊,挺樂呵的,一年還能掙個四五千塊錢。”程桂賢說。

一支隊伍,帶活一個産業,帶出一股新風。現在,周邊鎮場喜歡鈎織的姐妹也紛紛加入,“巧手編織築文明”志願者服務隊擴大到了60人。

“現在,她們不迷撲克牌,愛上針和線,在比技藝、拼作品中,收獲快樂和自信。”崔玉靜說。

内蒙古農村婦女的新技能:“指尖技藝”織就錦繡生活

圖為蒙古族刺繡産品。 張林虎 攝

一枚小小的繡花針,幫助興安盟科右中旗2895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刺破”貧困,年均收入提高2000多元;一根彩色絲線,将2.6萬名婦女與蒙古族傳統刺繡文化連在一起。

這就是近年來科爾沁草原上的這座“中國蒙古族刺繡文化之鄉”發生的故事。

出生在傳統蒙古族家庭的白晶瑩,母親和外婆都是遠近聞名的刺繡高手,她從小就練就了一手娴熟的刺繡技藝。

作為當地蒙古族刺繡産業帶頭人,幾年時間内,她走遍科右中旗的蘇木、嘎查,舉辦蒙古族刺繡教育訓練班,讓農牧民婦女在家門口就能掌握就業技能。

“金牌繡娘”梅榮告訴記者,以前帶着母親四處打工,如今刺繡讓她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内蒙古農村婦女的新技能:“指尖技藝”織就錦繡生活

圖為丁瑞鋒(左)教授搬遷戶縫紉技術。 張林虎 攝

“現在訂單越來越多,一年能收入六七萬元。現在國家政策這麼好,隻要踏實肯幹,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梅榮說。

收納筐編制、皮囊酒壺縫制、民族工藝品制作、汽車坐墊加工、服裝加工、中國結編制……在烏蘭察布市卓資縣“巧手手”扶貧工廠中的房間,“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丁瑞鋒帶領當地農戶做起了“巧手手”,在家門口實作增收。

“主要安置半勞動力農牧民就業,年齡最大的有70多歲。有了好産業,才能讓大家的好日子錦上添花。”丁瑞鋒說。

記者在内蒙古多地探訪發現,随着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包括蒙古族刺繡在内的優秀民族非遺項目和手工藝得到保護和傳承,更成為農牧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