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國畫筆墨,為什麼要先重視水的使用?

學國畫筆墨,為什麼要先重視水的使用?
學國畫筆墨,為什麼要先重視水的使用?

學習國畫,在技術方面。首先要摸熟筆、墨、色、紙、四者各個特性和互相間的關系。互相間起着調節作用的,還有一個重要而又不為人所注意的東西,這就是水。張式說:“畫家用墨,最吃緊事,墨法在用水。”

李複堂說“八大山人善于用筆而墨不佳,石濤善于用墨而筆不佳,我善于用水,筆墨關鈕在于水”,他對八大、石濤的評論姑置不談,他認為“筆墨關鈕在于用水”,是肯定正确的。

學國畫筆墨,為什麼要先重視水的使用?

國畫“水墨畫”三字,顧名思義,“水”第一,“墨”第二,在技術上足以見水比墨重要。西洋水彩畫,不叫彩水畫也是同樣的意義,日本幹脆把水彩叫“水繪”。是以初學水墨畫,要先重視水的使用。

學國畫筆墨,為什麼要先重視水的使用?

所說墨法——潑墨、蘸墨、積墨、破墨等,都直接與用筆用水聯系在一起。潑墨的“潑”字,望文生義,好像是把墨潑到紙上去的樣子,但不是一味的把濕墨往紙上盡潑,如果這樣來了解“潑”字,還成什麼藝術!用筆用墨還是要有節奏,潑墨是一個總的效果,因為有酣暢淋漓的感覺,是以名為潑墨。

學國畫筆墨,為什麼要先重視水的使用?

蘸墨是飽含淡墨的筆尖,臨落筆時在硯上蘸一些濃墨,立刻畫下去,這一筆中會兩邊濃中間淡,或半邊濃半邊淡,一筆中有立體感,也富有滋潤感。古人畫墨蘭墨竹常用此法,但筆尖蘸濃墨後,要迅速落紙,否則時間一長,筆上的墨要濃淡混和,一筆中分不出濃淡來。

筆尖飽含濃墨,臨着紙時,在筆根滴一點清水亦是有同樣效果。畫彩色的花卉畫,亦可用蘸的方法,例如,畫桃葉,葉尖紅,葉身綠;畫鳳仙花,根須紅,葉莖綠;畫花瓣,瓣端深,瓣端淡。有時一筆下去,可以包含許多顔色,這是蘸出來的。

學國畫筆墨,為什麼要先重視水的使用?

積墨即是從淡到濃層層加深。這就是“積”的取義,要抓住這個“積”字,要把淡墨一層層積起,積到你所需要的濃度,萬不可急躁,一次加深到所需要的濃度,這樣會沒有渾厚的美感,層層加深,有時候幹在加,加了候幹在加;有的要趁濕加上去,根據畫面需要,是以水分作用,有的一次見效,有的要在累積後才見效,用色也同此理。

學國畫筆墨,為什麼要先重視水的使用?

潑墨有靈活的感覺,墨經破用,非但墨色富有變化,而用筆也不會刻闆呆滞。在石濤的作品中最多看到,或先淡,後破以濃,或先濃,先破後淡,即在前墨未幹時立刻用不同的濃度的墨對它一攪,或用濕的幹淨筆對它一攪,或以清水一飛,或以枯墨一擦,帶枯帶濕,最見蒼潤。

學國畫筆墨,為什麼要先重視水的使用?

水對墨色的濃、淡、枯、潤起主要作用,用筆的輕、重、疾、徐對水分的滲透亦起到重大的作用,這也是筆和墨的關系。輕而疾,水分少滲些(書法上的飛白,即是把筆很快的一掃過去);重而徐,水分多滲些。是以要墨色效果好,用筆、水分、紙性是三位一體的。

學國畫筆墨,為什麼要先重視水的使用?

明清的文人畫中有一種幹擦法的山水畫,雖說是幹擦,還要有滋潤的感覺,筆墨是枯的,而味道是潤的,這就是水的作用。古人畫幹擦山水,在皴擦時,往往用口來吮筆,邊畫邊把筆頭送到唇邊一吮。

有人說“倪雲林畫,無一筆不從口出”。是否如此,姑不追究。總之。唇合舌頭知覺最靈敏,在一吮中,即可迅速整理筆毛和調節水墨的分量,并且口津有粘性,對水分更易掌握。墨色表現在紙上沙溜溜的,枯而潤,蒼老而松秀,這一段墨色,已足養目。我沒有吮筆的習慣,姑記此以供參考。

學國畫筆墨,為什麼要先重視水的使用?

杜甫的詩句“元氣淋漓幛猶濕”,事實上幛(畫幅)早已幹了,可是一幅潑墨畫,多少年後,看上去好像還是水淋淋的,這是用墨的效果,也是用水的效果,即是借墨色把水的生命永遠留住。馬遠、夏珪、吳鎮、方方壺、徐青藤、石濤等,都充分發揮水的妙用,他們的作品至今還好像剛剛畫好的一般,令人看了很舒服。

學國畫筆墨,為什麼要先重視水的使用?

丨謝謝觀看,歡迎點贊分享喲丨

版權說明:文章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