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方法學名家|何勤華:砥砺奮進向法治 拳拳之心為教育

作者:中視聯播
東方法學名家|何勤華:砥砺奮進向法治 拳拳之心為教育

人物簡介

何勤華,l955年3月生,上海市人。北京大學法學博士。曾任華東政法大學校長(1999-2015年),現為華東政法大學教授,中華司法研究會副會長,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會長。曾兩次留學日本東京大學。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先後獲“中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國家級教學名師”“全國傑出留學回國人員”等稱号。主要研究領域為法律史、法學史、外國法和比較法。出版《英國法律發達史》《外國法制史》《法律文明的起源》《中華法系》《大陸法系》《20世紀日本法學》《律學考》《西方法學史》《中國法學史》(三卷本)等120餘部著作,在法學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200餘篇,其最新作品《法典化的早期史》在《東方法學》2021年第6期刊發,廣受好評。

東方法學名家|何勤華:砥砺奮進向法治 拳拳之心為教育

肩負使命感與責任感的北大法律系77級

何勤華大學就讀于北京大學法律系77級,在這裡奠定了自己的法學基礎,培養了對法史學研究的興趣,并以此為起點開啟了其法史人生。當時,經曆了十年浩劫的北大法律系,規模很小,師資力量偏弱。盡管如此,法律系還是配備了最強的教師陣容,譬如法理學有孫國華、沈宗靈、羅玉中,中國法制史有肖永清、蒲堅,中國法律思想史有張國華、饒鑫賢,外國法制史有由嵘,憲法有蕭蔚雲、龔祥瑞、魏定人,民法有李志敏、朱啟超、王德意,刑法有甘雨沛、楊敦先、張文、劉守芬,國際法有魏敏、羅祥文,等等。作為恢複聯考後招收的第一批法科生,何勤華與同樣懷揣夢想與憧憬的77級同學們相聚在未名湖畔,站在法治待興的中國大地上,全情燃燒着自己的青春歲月。他們無比珍惜來之不易的求學機會,心懷為國、為民、為社會獻身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始終不敢稍有懈怠,持續在學術研究道路上艱苦奮進。

東方法學名家|何勤華:砥砺奮進向法治 拳拳之心為教育

與北京大學法學院恩師由嵘教授合影

百餘年來,北京大學以其精神魅力感召了一代又一代優秀學子走在時代的前沿,肩負起民族複興的重任。北大法律系77級亦培養了一大批共和國的棟梁,有法學界的泰鬥,有睿智的立法者,也有嚴明的執法者,有聲譽顯赫的企業上司人,也有經驗老道、判斷精準的優秀律師,他們都為新中國法治建設與法學學科發展作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共同創造了“法律界黃埔一期”的傳奇輝煌。

何勤華作為法律系77級光榮的一分子,同樣深受北大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精神的感召影響,坐得“冷闆凳”,守住“象牙塔”,在法學曆史的塵埃中堅持探尋思想的光芒;北大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術品格也滲透于何勤華的一生,使他始終尊重知識、崇尚真理、勤奮治學、砥砺前行,在治學、治校、育人等各方面以實際行動踐行并傳承着北大學子的精神。用何勤華自己的話來說:“北大法律系77級,作為中國改革開放、恢複聯考制度、開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曆程的象征性符号,它将永遠保留在我們每個同學的心中,直至生命的終結。正是因為有幸加入了這個光榮的集體,使我在中國法治建設的道路上一路走了下來。”

新中國法治建設的親曆者與踐行者

從1977年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之後1984年在華東政法學院研究所學生畢業選擇留校任教至今,何勤華一直在堅持研修法律史和法學史,并曾兩次赴日本東京大學法學部進修日本法制史。何勤華堅持在教壇辛勤耕耘,先後為大學、碩士和博士研究所學生講授《外國法制史》《西方法學史》《中國法學史》《外國民商法導論》《歐洲中世紀法律史》等多門課程。在此期間,何勤華作為對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接任林榕年教授擔任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會長職務;獲評第二屆“中國十大傑出中青年法學家”;并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榮獲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國家級教學名師等榮譽稱号,先後獲得全國法學教材與科研成果獎二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等獎項。

東方法學名家|何勤華:砥砺奮進向法治 拳拳之心為教育

何勤華參加國家級教學名師獎頒獎典禮

作為外國法制史學科的傳承者與開拓者,何勤華勤懇敬業,碩果累累,在他研究的法史學領域獲得了諸多矚目的成果。何勤華主持了《法律文明史》《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中華法系與中華法律文化問題研究》等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填補了大陸在法律文明史等研究領域的空白;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法學研究》等權威期刊先後發表論文200餘篇;出版了《中國法學史》(三卷本)《西方法學史》《中國法學史綱》《法律文化史譚》等著作,翻譯出版了《法律篇》《戰争與和平法》《世界法系概覽》(上下冊)以及《世界上偉大的法學家》等,主編了《西方法學名著精粹》《西方法學家列傳》《民國法學論文精粹》以及“法律發達史系列叢書”“西方法制史系列叢書”等。這些均為法學界不可多得的學術作品,其中多部編著或教材在海外出版發行。此外,何勤華還主持編寫了《中國法學家訪談錄》(十卷本)和《中華法學家訪談錄》等書,全面勾畫了當代法學學者的人生曆程和時代風貌,為後世法學學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口述史材料。

東方法學名家|何勤華:砥砺奮進向法治 拳拳之心為教育

何勤華所取得的這些學術成就獲得了學界的高度認可,因而也收獲了外界這樣的贊譽:“一位學人,在上海的繁華之地,在蘇州河岸華東政法大學的清修之所,苦心孤詣,把法學大科目中原本不受重視的法史學做成今日顯學,千般辛苦,萬分不易”。如今,何勤華在法治道路上不懈求索已逾40個春秋。作為聯考恢複後的第一屆法科生,他對新中國法治建設有着特殊的使命感,也成為了改革開放40多年來法制史上每一個重大事件的親曆者、見證人,甚至是某種程度上的參與者,責任更加重大。40餘年來,何勤華向我們展現的不僅是一個學者對于法史學科的滿腔熱情,更是自己投身于新中國法治建設的不悔決心與堅持不懈。

法學教育東方明珠的工程師與建設者

自1984年研究所學生畢業留校後,何勤華先後任華東政法學院科研處長、《法學》雜志主編、華東政法學院副院長、華東政法學院院長。2007年6月,華東政法學院正式更名華東政法大學後,任華東政法大學校長。在執掌華東政法大學帥印的16年間,何勤華帶領華政逐漸從學院更新到大學、從長甯校區擴充到松江校區,成為華政重新開機輝煌篇章的起點。

東方法學名家|何勤華:砥砺奮進向法治 拳拳之心為教育

何勤華與華政2004級法制史博士在一起(二排右三為何勤華)

松江校區的建設帶給華政人新的機遇。在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和上海市教委、松江區黨政上司的支援下,在華政黨政上司班子、衆多熱心的老師和建設者的共同努力下,何勤華主持确定了華政松江校區建設的宏偉藍圖,并率領華政人在這片土地上建立起一座與長甯校區遙相呼應的、美輪美奂的新校園。值得一提的是,何勤華當年受命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親自為各個教學樓取名。進入松江校區大門後,可以看到校園的精華:左邊是“明德樓”,右邊是“明鏡樓”,中間是有着尖頂鐘塔的“明珠樓”,再往裡便是主體建築“明法樓”。以“明”字打頭,是因為“明”字在漢語中有向上、公正、美好的含義,與法的目的相通,與法的精神相通,與法的使命相通,與法的發展相通。這呼應了“笃行緻知,明德崇法”的華政校訓,寄托了何勤華對華政學子能夠擁有國際眼光、開放思想、包容胸襟的殷切希望,也寄寓了他自己崇高的法治信仰。此外,松江校區裡還樹立了孟德斯鸠、柏拉圖、盧梭、沈家本等思想家雕塑,這些都給華政松江校園增添風采、注入靈氣,使得整個校園充滿了高雅的人文氣息。

東方法學名家|何勤華:砥砺奮進向法治 拳拳之心為教育

何勤華帶領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史教研室獲得“國家級教學團隊”榮譽稱号後合影

從韬奮樓到明珠樓,從蘇州河到沈泾塘,何勤華是這座法學教育東方明珠當之無愧的工程師與建設者。2015年7月起,何勤華不再擔任校長,專事法律史、法學史和比較法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作為華政的前校長,何勤華仍然受到老師員工的信任,為華政的院校建設與人才培養繼續貢獻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作為華政的教授,何勤華和藹寬容,樸素平實,不僅授業解惑,更是明德傳道的“人師”,繼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培養和輸送優秀的人才;作為法治建設的見證者和踐行者,何勤華則把更多精力放在學術研究和普法講座工作上,時刻關心國家法治建設和發展,宣傳法治的必要性、重要性、可行性,以及實作中華民族法治夢的意義,為法治的程序積極作出個人的貢獻。這也是何勤華當初選擇法學這條道路一直秉持的初心。

(來源:中華英才半月刊 ,作者:梁鈞 陳添添)

《東方法學名家》特約供稿:上海市法學會、專題統籌:秦前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