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省人大代表 暴玉喜:紮根人民 讴歌時代

文藝隻有植根現實生活、緊跟時代潮流,才能繁榮發展。“深入生活是創作最重要的環節,隻有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尋找創作題材、挖掘鮮活的語言,才能寫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作品。”多年的創作經曆,令省人大代表暴玉喜感受最深的是,藝術創作源于生活,作為一名作家,就應該為人民寫作,到群衆中去,用他們喜歡的方式,講述他們喜歡的故事。

“仰望星空的同時,必須腳踩大地。”帶着感動、滿懷真情,暴玉喜徜徉于生活的沃土上,切身感受時代的朝氣,不斷觀察生活、認識生活,感悟生活、擁抱生活。他創作的長子鼓書《臘月天兒》,從民俗角度出發,每一個場景都是對傳統節日的留戀和再現。“本土的東西是自己最熟悉的,《臘月天兒》的各種場景都是來源于本土的文化。”暴玉喜說,曲藝作品就是從生活中找靈感,他充分利用所有時間潛心創作。常常翻山越嶺看現場,隻為獲得第一手材料。他曾用3個月時間,深入武鄉、平順、壺關等地,和鄉親們唠家常,記錄下他們的故事,創作出《小米縣長》《梨花情》《第一書記》等作品。“接地氣才能通文脈,通文脈才能有底蘊,有底蘊才能有力量。”暴玉喜深有感觸地說。

用藝術的眼光發現題材、挖掘題材,打開生活的閘門,釀造生活的甘泉,這種信念激勵着他用更多作品讴歌時代、讴歌人民、讴歌祖國。他創作的作品獲國家級獎(展演)53項、省級獎30項。其中,長子鼓書《臘月天兒》《山西面食》、沁州三弦書《十七棵松》分别榮獲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長子鼓書《起乳名兒》《常回家看看》榮獲中國人口文化獎、全國群星獎。創作戲劇作品10餘部,榮獲過中國戲劇文學獎、全國戲劇文化獎、山西省“五個一”工程獎、山西省“杏花獎”等。

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暴玉喜信心滿滿。“聚焦人民群衆,突出地域文化,把故事講好,把曲藝的聲音傳播得更廣更遠。”他将親吻沃土,把自己對時代的感悟、對人民的熱愛化為對曲藝藝術的不懈追求,用心用情創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藝精品,為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盡一份綿薄之力。

本報記者李家鳴

(責編:褚嘉琳、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