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言語,樣貌,穿着,甚至客廳的一條毯子都反應了你的階級?
看完《格調》會有答案。

作者保羅·福塞爾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文學教授,不辭辛苦的用了一本書的功夫,将美國社會等級分為九種,看不見的頂層、上層、中上層、中産階級、上中下層貧民、赤貧階層和看不見的底層。這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但作者挺起胸脯在危險的邊緣載歌載舞。
不過不得不佩服作者觀察日常生活之細緻,語言之辛辣,例如:
你的社會階層越低,一年裡和親戚一起吃飯的次數就越多。
一個人若在聽到貝多芬《田園交響曲》裡的布谷鳥叫聲時感情達到最高潮,他或她準是個中産階級。
再例如上大學的人的比例還是百分之十三左右,另外百分之三十的人所上的不過是被稱為“大學”的學校罷了。
正如出版後記中所言
“隻要讀過這本書,任何一個敏銳的頭腦都能發現作者筆下的美國社會與當今中國社會之間奇妙的相似。到的大部分現象在今天的中國也能一一找到對應,比如徹底淪為旅遊觀光業的旅行,根本不具備辦學條件的學校“更新”為大學,房地産商人用“家”的概念促銷…。”
作者一方面悲觀的認為我們一生都無法從我們出身的階層逃離,與所有低層的慣用語徹底決裂。又濃墨重彩的刻畫了另一個階層“另類”。
另類出身和成長必然帶有貧民或中産階級的烙印。卻通過轉變而成為一個另類,他們知識淵博,不喜歡限制,熱愛自由,不遵守規矩。穿着法蘭絨襯衫和徒步旅行靴在正式場合行走,比起中産階級的小心翼翼與上層階級的無知愚昧。作者對另類的描述顯然柔和許多。
說此書是無聊透頂也好,還是尖酸刻薄也罷。不妨把此當初鏡子,以鏡觀其身,始終努力,終保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