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周藝術人物

作者:澎湃新聞

錢雪兒 陸林漢 畹町

在近日開啟的2021年“中法文化之春”中,法國攝影師安托萬·達加塔在北京的個展揭幕,他從法國新冠封城第一天起,用相機尋找生命的“原相”;在上海,主持人、演員林棟甫以畫筆勾勒爵士樂傳奇人物肖像,展現了他在熒幕之外的藝術求索。

近期,美國總統喬·拜登提議撥款2.01億美元資助國家藝術基金會,該提議如獲國會準許,将成為美國史上最大的國家藝術基金預算增長。與之相關的一份調查顯示,超過四分之三的美國博物館在疫情閉館期間營業收入平均下降了40%。在紐約、上海和浙江餘杭,最近均有藝術個展和項目漸次呈現。《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道并評析國内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

北京 | 法國攝影師安托萬·達加塔

一周藝術人物

安托萬·達加塔 ANTOINE d'AGATA © Gilles Pandel

澎湃新聞獲悉,2021年6月6日至8月15日,攝影藝術家安托萬·達加塔(Antoine d’Agata)個展“生命原相”暨中法文化之春展覽單元将在北京光社影像中心展出。

2021年3月,由于新冠病毒的爆發,安托萬·達加塔從法國開始實行封鎖的第一天起就帶着一台熱成像照相機遊走在巴黎的大街小巷,用自己的方式來記錄這場由病毒所引起的城市大轉變,記錄那些在陌生劇院前遊蕩的靈魂和低頭逃竄的身影。

安托萬·達加塔的作品采用了自傳的形式,是對無序的時間之旅的記述以及與暴力之世事密切接觸的見證。

一周藝術人物

封城,克裡希大街(Clichy Avenue),法國巴黎,2020年3月17日 © Antoine d'Agata | Magnum Photos.

安托萬·達加塔,1961年生于法國馬賽。他于1983年離開法國,用10年對世界進行探索。 因對攝影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于1991年開始在紐約國際攝影中心學習攝影,師從拉裡·克拉克和南·戈爾丁。1993年傳回法國後,他于1998年首次出版了攝影集《Mala Muerte》和《Mala Noche》。1999 年,他開始為法國Vu圖檔社工作。2001年,憑借《故鄉》獲得了關注青年攝影師的Niépce 獎。

此次個展包含上述不同主題的作品,呈現達加塔13年來在世界各地的工作成果,正如他所提及的:“重要的不是攝影師如何看待這個世界,而是他們與世界的密切關系。”

光社影像中心位于北京市順義區竺園路12号院56号樓。(整理/畹町)

美國 | 總統拜登

提議美國史上最大國家藝術基金預算增長

一周藝術人物

喬·拜登. 圖檔:Gage Skidmore/Wikipedia Commons

據ARTFORUM中文網報道,近日美國總統喬·拜登提議撥款2.01億美元資助國家藝術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NEA),作為其6萬億美元預算案的一部分。與今年相比,該計劃将使國家藝術基金會的預算增加3350萬美元,即20%,這将是該組織自1965年成立以來最大的一次預算增長。

如果國會準許2022财年的預算,拜登這項針對基礎設施、教育和氣候變化等問題的預算案将成為美國自二戰以來最大的聯邦支出擴張。根據該計劃,除了NEA,博物館和圖書館機構将獲得2.65億美元的資助(比今年多800萬美元),國家人文基金将獲得1.775億美元(比今年多1000萬美元)。

值得注意的一個背景是,近期一項針對1400位美國博物館館長的調查顯示,15%的館長擔心因為疫情導緻的财務困難而面臨“永久關閉的重大風險”,或者他們“不知道”機構是否能在沒有額外經濟資助的情況下度過這一年。

根據調查資料,超過四分之三的博物館在疫情閉館期間營業收入平均下降了40%。近一半的機構平均損失了29%的員工,且隻有44%的機構計劃在未來一年内重新招聘。

美國博物館聯盟主席勞拉·洛特在官網上釋出的一份聲明中說:“博物館領域将需要幾年時間才能恢複到疫情前的人員配置、收入和社群參與水準。聯邦救濟計劃讓處于永久關閉危險中的博物館比預期的要少得多。然而,在疫情期間,博物館的平均收入下降了40%,預計财務恢複過程将很緩慢。”

另據報道,歐盟最大的文化基金項目“創意歐洲”自2013年啟動後,5月26日,歐盟委員會正式啟動2021至2027年度“創意歐洲”項目。據了解,第一個年度(2014年至2020年)預算為14.6億歐元,而本輪年度預算為24億歐元。2021年,約3億歐元将被用于幫助文化行業各領域的從業者和藝術家進行跨學科、跨國界協作,以便找到更多機遇和觸及新的閱聽人群。項目法律基礎預計于6月初正式通過,首批項目招标将在此後幾周内公布。(整理/畹町)

紐約 | 藝術家米卡琳·托馬斯

以拼貼畫重構黑人女性身體,在四地超越“快樂原則”

一周藝術人物

米卡琳·托馬斯

近日,厲蔚閣畫廊宣布将于2021年秋在紐約、倫敦、巴黎、香港四地為美國藝術家米卡琳·托馬斯(Mickalene Thomas)舉辦國際展覽“超越快樂原則”(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展覽将展出米卡琳·托馬斯的繪畫、裝置和影像作品,拓展其對黑人女性身體意象數十年的探索。

展覽标題“超越快樂原則”融合了兩部為托馬斯創作提供靈感的作品标題。 《快樂原則》(The Pleasure Principle) 來自珍妮特·傑克遜(Janet Jackson)的專輯《控制》,是一首關于愛、失去和女性賦權的頌歌;《超越快樂原則》則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920年的裡程碑論著,弗洛伊德的文章假定了本我 (id)、壓抑、自由聯想和力比多之間的聯系。

一周藝術人物

米卡琳·托馬斯 (MICKALENE THOMAS),《Jet Blue #25》(局部),2021年作

通過交叉援引傑克遜和弗洛伊德來命名展覽,托馬斯表明了她作為黑人女性特有的藝術、哲學和政治意圖。

評論家薩沙·博内将拼貼畫描述為“黑人想象力的一種曆史實踐,幫助我們在面對暴力和不确定性時設想深不可測的未來。”而托馬斯的利用拼貼畫聚集不同靈感來源——既有黑人前輩羅瑪爾·比爾登 (Romare Bearden)、雅各布·勞倫斯 (Jacob Lawrence) 和費斯·林戈爾德 (Faith Ringgold) ,他們通過融入非洲藝術、口述曆史和绗縫美學,打破了歐洲現代主義的慣例;也有由亨利·馬蒂斯、巴布羅·畢卡索藝術家發展的形式創新,這些形式在托馬斯的作品中被重估、改造并解構。托馬斯将拼貼作為一種工具、一種語言,以跨越各種媒介、運動和時代,進而激進化并重新想像作為迫切動力主體的黑人女性身體。(整理/錢雪兒)

上海|主持人、演員林棟甫

以畫筆勾勒爵士樂傳奇人物肖像

一周藝術人物

林棟甫

6月5日,“《四月的巴黎》林棟甫爵士肖像畫展”在上海Bund One Art Museum(外灘壹号)開幕。這也是2021年“中法文化之春”的特别活動之一。

林棟甫,1957年生于上海。他因早年的譯制片配音和後來的電視節目主持,以及在電視裡塑造的人物形象而為人熟知。他自幼酷愛繪畫,年輕時堅持自習素描。2013年起他重拾畫筆,師從意大利畫家馬泰歐(Matteo Massagrande),并以藍調和爵士樂為自己的創作主題。

一周藝術人物

林棟甫作品,《邁爾斯·戴維斯》布面油畫

喜愛爵士樂的林棟甫曾為了尋訪爵士樂的源頭,數度去到美國、加拿大等國,沿着密西西比河不斷探尋早期滋生藍調音樂的土壤和人文情懷。他還四處收集藍調與爵士樂傳奇人物的黑白老照片,努力把照片的光影翻譯成繪畫的光影,從黑白舊照裡找尋他們皮膚的顔色。

展覽展出了林棟甫創作的46幅爵士樂傳奇人物的肖像油畫作品。包括著名的爵士音樂家邁爾斯·戴維斯,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和比莉·哈樂黛等,這些音樂家大都演奏或演唱過經典名曲《四月的巴黎》。從古典藍調到搖擺樂再到現代爵士樂,他們都是裡程碑式的傳奇人物,但這些黑人音樂家當時在美國卻沒有平等的人生權利。林棟甫以畫筆重制了一個個鮮活的音樂傳奇人物形象。此外,展覽還呈現了他的26幅人物和風景畫鋼筆素描。展覽将展至6月20日。(文/陸林漢)

上海 | 書者一心

以書法作品紀念弘一法師誕辰141周年

一周藝術人物

一心

6月5日,一場紀念弘一大師誕辰140周年暨141周年的展覽“遇見弘裔·一心書法藝術展”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開幕,這場原定于2020年舉辦的展覽因為疫情推遲至今年。

弘一法師,原名李叔同,1880年出生于天津,原籍浙江平湖。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在文化、藝術、教育等領域建樹非凡。弘一法師早年留日學習西洋現代藝術,是中國話劇創始者,引進西洋音樂,開創美術教育的先河,也是美術廣告與現代裝幀藝術的先行者。中年出家後,以普賢精神行菩薩道,利世尤深。1942年弘一法師在泉州圓寂,留下四字絕筆《悲欣交集》。

一心,1971年出生,自幼習書法。1990年開始研習弘一法師書法、金石、詩詞與佛學思想,并于泉州拜師弘一法師弟子圓拙長老和妙蓮長老,成為弘一法師的再傳弟子。此次展出的77件一心書法作品,展現出弘一法師“平淡、恬靜、沖逸之緻”的氣息。

一周藝術人物

展覽現場的一心書法作品

“弘一大師圓寂後,趙樸初老居士曾在八十年代舉辦過一次弘一大師書法真迹展,而後就極少有機會能見到具規模的弘體書法展。”展覽出品人宋淵博介紹說。2000年起,一心臨摹弘一法師遺墨作品開始在中國各地展覽,通過“弘體”書法的展覽,既是書者自我的心靈修行,也使觀衆在墨迹間親近了弘一法師的藝術和人格。此次展覽将展至6月20日。(文/畹町)

浙江餘杭 | 建築師林琮然

以玉器作為建築概念,設計諾貝爾陶瓷文化中心

一周藝術人物

林琮然

近日,由林琮然帶領的CROX闊合建築事務所宣布,由其設計的諾貝爾陶瓷文化中心即将建成。

該建築位于浙江餘杭,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運河的南端,基于産業文化建設為出發,面積為七千平方米,是面對社會為主的公共建築。林琮然表示,“在‘中華文明曙光’——良渚文化發祥地形塑建築,希望再造‘琮’的精神,将‘禮天地四方’的文物,轉換為承載自然的空間。”

一周藝術人物

諾貝爾陶瓷文化中心建築模型圖

建築體态由天圓地方展開,并藉由超山,半山與臨平山所環繞的山形,構成了流動的曲線,提取而成了一種寫意的坡屋頂。主建築前方有限的空間以鏡面水池的設計,在不同的光影下形成一種優美有序的體态,通過擡起的入口引導人們進入大堂, 光透過大闆弧線的縫隙灑下,充滿了一種儀式感。

林琮然生于中國台灣地區,跨足都市規劃、建築室内、藝術策展,曾參加米蘭三年展與威尼斯雙年展等,在建築師看來,以玉器為建築生成的概念,在本質意義上延續了傳統敬仰天地的布局,如山起伏的坡屋頂呼應大地,中空的内庭包含了自然和諧,産生了文物與建築同等屬性的象征意義,此地創造了天、地、物、人之間的互相生發的場域,進而賦予建立築與既有工廠間産生一種對話關系。(整理/錢雪兒)

責任編輯:陸斯嘉

校對:栾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