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6年前放棄百萬年薪,回農村種地的北大博士賈存勤,如今發展如何

作者:子牙童趣學生觀察

從黃沙肆虐的窮困地區走到北京大學并成為生藥學博士,賈存勤好不容易拿到北京戶口,有着百萬年薪,卻又在功成名就時,發瘋一般地回到黃土地,并發誓要讓沙子再進不了靖遠城。

6年前放棄百萬年薪,回農村種地的北大博士賈存勤,如今發展如何

村裡人說他讀書讀傻了腦子,讓家中的孩子千萬不要向他學。可在當地孩子們的作文中,賈存勤又是經常被提及的“榜樣人物”,這是為什麼呢?

難道他為家鄉做出了什麼貢獻嗎?讓子牙童趣學生觀察接着往下講解。

從泥裡拔出腳,還要回到泥裡去

甘肅中東部的白銀市有座靖遠城,從這片幹旱的土地往北眺,一望無際的騰格裡沙漠在陽光下刺得人眼睛生疼。

1976年,賈存勤出生在縣城下糜灘鎮的小山村。自小他就知道,想要從這個不太富足的地方走出去,就要付出遠比他人更多的努力。

6年前放棄百萬年薪,回農村種地的北大博士賈存勤,如今發展如何

而持之以恒地學習,将是他擺脫貧困最輕松也最難的方法。輕松是與當地繁重卻收獲不豐的農活相比,最難的是因為這裡的師資力量。

寒門學子的十年寒窗苦讀,沒有親眼見過的朋友可能無法想象其中難度。賈存勤是成百上千個“靖遠孩子”中較為幸運的一個,他考上了北京大學,讀于藥學院。

當錄取通知書跨越片片黃土來到村莊時,村民們打起腰鼓,揚起笑臉以示祝賀。還有人家推推搡搡将孩子往賈家趕,隻希望能沾一沾賈存勤的喜氣,将來同樣走進大城市。

四年又四年,眼見着時間來到2006年,曾經青澀又害羞的男孩才從北京大學中踏出。而此時此刻,他獲得了本校生藥學博士學位。

6年前放棄百萬年薪,回農村種地的北大博士賈存勤,如今發展如何

好像沒有什麼難度,他順利成了北京以嶺藥業的員工。之後近十年,賈存勤一直從事新藥開發和藥用植物栽培等工作。

他拿到北京戶口,在當地定了居,将父母家人接到大城市,也有了心愛的妻兒。

也是這十年,賈存勤憑借優秀的表現,坐上了藥業公司的副總經理職務,拿到了百萬年薪,曾獲得3項發明專利,主持參與國家重大科研項目13個,參與研發新藥和功能食品14項。

在家鄉人眼裡,這就是能在十裡八鄉與人炫耀的老鄉。可也是這樣一位好不容易走出貧窮的人,最終卻想要回到原點,歸于貧窮。

6年前放棄百萬年薪,回農村種地的北大博士賈存勤,如今發展如何

人們往往以為,敢于挑起生活重擔,直面生活的人有着巨大的勇氣。可與之相比,敢于放棄富足生活,追尋内心的真我更需勇氣。

2014年,38歲的賈存勤被時常回憶起的童年歲月吸引。一道道黃土坡,沒有綠植也缺水,隻要一場有點勁的風,撲面而來的土與沙往往打得人臉龐生疼。

可即使這樣,居于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十分熱愛家鄉。

走出窮困的孩子,有多少還會自願回到困頓裡,用畢生所知所學改變家鄉,引領家鄉的父老鄉親呢?當賈存勤宣布自己打算辭職回鄉種地時,父母驚吓不已。

6年前放棄百萬年薪,回農村種地的北大博士賈存勤,如今發展如何

想要的未來,是種地嗎?

“你簡直瘋了!”親眼見證了孩子一路艱難前行的父親極力反對。吃夠了黃土高坡上的苦,哪家父母能夠完全了解已經中年的兒子做出如此“自掘墳墓”的決定?

母親的眼淚、父親的勸告,再加上妻女的不舍,均沒有讓賈存勤妥協。

他用“家鄉應該有點綠色,家鄉人也許能夠富起來”勸說父母,用“我想要試一試,看能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來尋求妻子的支援。

就這樣,衆人眼裡的“瘋了”回到甘肅白銀靖遠縣,開始了一場異常艱難的“帶領創業”之路。

6年前放棄百萬年薪,回農村種地的北大博士賈存勤,如今發展如何

2014年,與兩個合作夥伴創辦公司,賈存勤開始考察當地的自然環境特點,從“綠起來”和“富起來”出發,結合自己多年來從事的工作領域,尋找帶動方法。

做了完備的資料研究,将多處幹旱、沙漠地區的植被進行篩查,賈存勤将“綠起來”的希望放在梭梭上;而可以寄生在梭梭根上的肉苁蓉擔起了“富起來”的大任。

肉苁蓉是一種有着“沙漠人參”稱号的名貴中藥材,因為有着較高的藥用價值,近些年來的經濟價值也慢慢上漲。

它與梭梭有着比較相似的特點,那就是少水亦能正常存活,且對于土壤的要求低,也容易看護。

6年前放棄百萬年薪,回農村種地的北大博士賈存勤,如今發展如何

雖然靖遠人民從沒種過梭梭,但年降雨量符合其中生長條件。如果能在這裡已經沙化的土地紮下根,靖遠人就能看到希望。

好不容易将前期工作準備完善,2015年3月,兩名合作夥伴失去信心,帶着剩餘資金裡的三分之二果斷離開,賈存勤陷入溝壑。

有朋友勸他及時止損,畢竟博士種地,說出去就讓人匪夷所思。還有朋友勸他轉換目标,可以在家鄉做别的掙錢行業。

可賈博士一倔到底,向親戚朋友借錢,找曾經的校友拉關系,問詢并學習相關種植技術,了解肉苁蓉的生長周期與習性。

6年前放棄百萬年薪,回農村種地的北大博士賈存勤,如今發展如何

為了讓自己的想法一次實施就永遠立住腳步,他更是輾轉去到内蒙古、新疆等相關種植基地學習,掌握各項資料帶回家鄉,與家鄉的土壤環境、凍土層等資料進行對比。

大半年的辛苦奔波與多次試驗種植,換來了“試種成功,長勢良好”的誇贊。賈存勤臉上的笑容不斷擴大, 他看到了達成所願的希望。而接下來要關注的,就是說服當地村民加入其中。

放棄所有,卻能帶領鄉鄰緻富

2015年,靖遠縣石門鄉茨灘村的一戶人家在賈博士的指導下,初次嘗試在自家的撂荒地上種植紅柳樹,隻有又将肉苁蓉接種到樹根上。

6年前放棄百萬年薪,回農村種地的北大博士賈存勤,如今發展如何

隻一年的時間,曾經年收入不足一萬元的農戶收獲了5千多斤肉苁蓉,年收入直接在原基礎上增加了近三萬元。

除此之外,不少将撂荒地流轉給賈存勤的貧困戶在拿到屬于自己的一份流轉費用後,還在自家地裡打工,每年能得來你跟萬千多元。

直到現在,被鄉鄰稱為“種地的一把好手”的賈博士已經在靖遠創下了1.5萬畝的種植規模。

利用梭梭和肉苁蓉的依附生長,當地的沙漠生态得到改善,環境惡化的腳步已經被遏制住,甚至開始向着“地面綠色地下白銀”的方向發展。

6年前放棄百萬年薪,回農村種地的北大博士賈存勤,如今發展如何

和母校進行聯系,達成合作,賈存勤成立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北京大學一起研發了不少肉苁蓉系列保健産品。

不斷擴大農戶的種植面積,一個高達10萬畝的産業鍊已經成型。曾經帶領村民“富起來”的目标似乎已經超前跨出了一大步,賈存勤現在想的,是如何讓家鄉更大面積地“綠起來”。

靖遠有近28萬畝的棄耕地與撂荒地,他的目标便在讓這剩下的18萬畝地同樣變綠,讓這些地區的人民,一起脫貧緻富。

用他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奮進,才得以從黃土坡上離開,獲得人人羨慕的工作,過上村人向往的生活。

6年前放棄百萬年薪,回農村種地的北大博士賈存勤,如今發展如何

可這樣的人卻一朝舍去所有,甘願回到原點,不惜一切代價建設家鄉,帶動家鄉人民共同緻富。

曾有人說賈存勤是“傻子”,也有人告誡家中子弟不可向他學習。可在當地學校的國文寫作課中,關于“榜樣”二字的人物,學生們最常提到的就是“賈存勤”三個字。

賈存勤是有勇氣的人,他敢于放棄一切,敢于追求心中的理想;同樣他也是一位心有大愛的人,願意在學有所成之時,回報貧瘠的家鄉。

6年前放棄百萬年薪,回農村種地的北大博士賈存勤,如今發展如何

你怎樣看待這個“傻”博士做出的選擇?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讨論。看了這麼久,留下你的點贊或轉發點個關注再走吧,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