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犯罪片《冷祭》的美學價值

作者:趙建忠,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上海影評人協會理事

《冷電影節》是法國導演夏布洛拍攝的一部犯罪片。好萊塢犯罪片一直是一個高度成熟的類型,基本采用流水線制作,但大部分作品精彩紛呈,内涵不足,而法國犯罪片并沒有把商業性作為最高追求,注重對犯罪原因的觀察和分析,暴露社會沖突,引起人們的思考。一系列以犯罪為主題的電影繼承了法國犯罪片的審美傳統,借鑒了好萊塢犯罪片尤其是希區柯克電影的經驗,進而重組和豐富了法國犯罪片的表現,達到了新的審美高度。這反映在冷祭中。

首先,影片從犯罪起因入手,直面階級差異帶來的社會沖突,增強影片的深刻性,反映社會現實。

1930年出生于巴黎的一個中産階級家庭,夏佩勒一生都不喜歡巴黎。自1959年電影《考辛斯》以來,他一直對反映底層中産階級和勞工階級之間的差異以及由此産生的對抗和對抗等主題感興趣。在電影《寒節》中,他就是這種沖突最極端的,女仆蘇菲和勒勒弗爾家族的差異被精心勾勒出來和描述。

一個是主和仆人之間的差別。Lelevre家族表面上對蘇菲友好,被鄙視。他們毫不掩飾他們對她的評論,占用了她的周末休息時間,阻止她與朋友互動。作為回應,蘇菲很難找到合适的反擊機會,隻能掩飾自己的不滿和怨恨。第二,富裕階層和底層社會的差別。Lelevre家族的房間很多,功能齊全,有窗戶,而蘇菲的女仆房間又小又暗,唯一的"豪華"是一台舊電視機,除了這間卧室,她可以在廚房裡走動。第三,知識分子階層和文盲的差別。在二十世紀的法國,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已經成為社會階層分化的重要标志。在電影中,蘇菲是文盲。在勒勒夫爾家族看來,識字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能力之一。這些分歧雖然并不總是表現為對抗性沖突,但随着時間的推移,它們可能導緻災難性的後果。

其次,在繼承法國傳統犯罪片的基礎上,影片不斷深入挖掘犯罪的社會根源,同時對個體心理進行細緻入微的觀察,豐富了人物内涵。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嚴重的自卑感會發展成自卑情結,導緻個體患上精神障礙。那些克服自己缺點的人往往比普通人更成功,而那些逃避自己缺點的人往往會犯罪。相對而言,因為生活中自卑而陷入困境的人大多是弱勢群體。蘇菲最大的自卑感源於她的文盲,但從來不想改變國家,選擇逃避、說謊,甚至威脅那些知道真相的人,導緻不可挽回的悲劇。影片中的另一個重要角色,珍妮,一個郵局職員,有着明顯的反制度、反社會人格。她拆散了勒勒弗爾的信件,煽動蘇菲反抗她的主人,甚至故意破壞當地天主教會的慈善籌款活動。正是基于對個體心理的全面深入觀察,性格行為的内在邏輯更加清晰,人物形象更加立體。

第三,影片融合了希區柯克電影的元素,注重營造驚心動魄的氛圍和懸念,增強了影片的張力和觀感。

特雷弗和戈達爾是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上司者。在這場電影美學的革命中,他們從一開始就采取了激進的立場,以颠覆性的方式建構了自己的電影世界。然而,由于他們的電影美學過于極端和前衛,他們的電影的影響僅限于知識分子階層。通過吸收好萊塢電影,尤其是希區柯克電影的表演技巧,斯基亞布羅夫重組和改造了法國傳統電影美學,大大提高了電影的觀看率。是以,夏布洛爾被稱為"法國的希區柯克"。自1958年以來,他制作了50多部電影,其中大部分是關于犯罪的,并且經常在希區柯克式的懸疑和驚悚氛圍中觀察他最熟悉的法國中産階級的日常生活。他的電影揭示了中産階級隐藏的虛僞,就像絲綢剝離一樣,具有文學和商業電影的深度。

在2019年第72屆戛納電影節上,南韓導演馮俊晖感謝了兩位法國導演Henri-Georges Cruzo和Claude Chabulol。馮先生提到沙伯勒先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執導的電影《寄生蟲》誕生于沙伯勒先生的《冷祭》。查布爾和戈達爾,被譽為法國電影新浪潮"三火槍手"的特雷弗,早已被戈達爾和特雷弗的光環所掩蓋。筆者認為,法國電影的新浪潮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總結和評價,但需要指出的是,在這場影響深遠的電影美學革命中,夏布洛爾也做出了獨特的貢獻。他的所有作品,包括《冷祭》,都值得仔細閱讀和總結。(趙建忠)

來源:Bright.com 文學評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