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稱中國曆法為“黃曆”或“皇曆”?

為什麼稱中國曆法為“黃曆”或“皇曆”?

  中國的曆法是古人依據太陽、月球和地球運轉的周期,順應四季寒暑及大自然規律而制定了年、月、日法則。在華人世界,重要的傳統節日除了新年外,還有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此外還有中元節、重陽節、浴佛節、七夕等,這些節日都是依照曆法而定。但為什麼中國的曆法稱為“農曆”、“陰曆”、“農民曆”是不正确的,而應該稱為“黃曆”或“皇曆”?

  最早的中國曆法是上古時期軒轅黃帝所頒布。在《史記‧五帝本紀》上記載黃帝時敬天信神,觀察天文,推測陰陽變化,建立五行序列,預知節氣時辰,制定曆法。當時推算的曆法充分傳達了陰陽平衡的觀念,故中國的傳統曆法不是單純的陽曆或陰曆,而是陰陽合曆。

  黃帝像,明人繪。(公有領域)

  曆法主要分為三類:陰曆、陽曆、陰陽合曆。陰曆即太陰曆,是把月球繞行地球一周定為一個月,累積十二個月定為一年,但無法正确表現出天地四時季節的變化。陰曆一年約354天左右,較回歸年(即太陽年,指地球由春分點出發回至原點所需時間,一回歸年等于365.242199天)約短11天左右,現今阿拉伯國家使用的回曆即屬這種純陰曆。

  陽曆即太陽曆,是以地球繞行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為計算基礎。此曆法普遍為目前世界各國所接受,又稱為西曆、新曆、公曆。一個陽曆年為365天,季節固定,并規律的分為12個月,每個月有31日或30日(近代西曆每年二月還有29或28日為一個月)。不過仍比回歸年少0.242199天,曆法上為補足此差數,就規定每四年中得有一年須再加一天,為366天,稱為閏年,也就是閏一天。

  陰陽合曆則是陽曆與陰曆兼顧的曆法,融合了地球、月亮、太陽運轉的周期。月份依月球運作周期為準,年的長度則依回歸年為準,閏月則是為了讓月份和四季寒暑相配合而設計的。陰陽合曆一直沿用至今,也是中國傳統的固有曆法。

  古代改朝換代新立帝王時便會更改年号,并頒發新曆法,在新曆法中也會加入君王的年号。而傳統的皇朝曆書都是由皇帝所頒布,并與皇帝年号相結合,最後由官方印發。是以把傳統曆法稱為“皇曆”,而最早的曆法來源于黃帝,故又稱為“黃曆”。

  無論是政治、農業、醫學、航空、海運、天文觀測等,均與曆法有密切的關系。從早期觀測太陽周期、月亮盈虧,到推算二十八星宿,定二十四節氣等,讓農民能依時從事耕種、播谷、冬藏等農事。黃曆的作用不隻限于農業,現今的黃曆内容包羅萬象,有春牛圖、農業種植、十二生肖運勢、漁澇、漲退潮、日月蝕、二十八星宿、算人命斤兩重、每日吉兇宜忌…等等,生活常識、祭祀安葬、婚嫁喜慶、節日慶典全都包含了。黃曆以幹支紀年,直接展現了古人敬天地、信神佛的内涵。黃曆的巧妙準确,充分顯現了人類的智慧,不僅印證中國曆法在天文上的貢獻,還深刻的喚醒中國人時時牢記着中國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