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京曆史!!!

範蠡築越城

【範蠡築越城】公元前472年,越王句踐命範蠡在南京秦淮河之南約830米處築城,城周長約1.2公裡,面積約0.94平方公裡。

後稱越城,又名範蠡城。

它是南京曆史上第一座有确切年代可考的軍事性質的古城,被公認為南京城市的開端。

孫權定都建業

【孫權定都建業】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11),孫權将政治中心由京口(今江蘇鎮江)遷至秣陵(今南京秣陵關一帶),次年在楚國金陵邑城址修建石頭城,以資守禦,并取"建功立業"之意改稱秣陵為建業。

黃龍元年(229)四月,孫權在武昌稱帝。

同年九月,在朝野"甯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

甯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的呼聲中,遷都建業,開創了南京建都的曆史。

孫權以其兄孫策的長沙桓王故府為皇宮,規劃并建造了周長約11公裡的建業都城。

南唐立國金陵

【南唐立國金陵】五代十國時期,群雄割據。

金陵最初隸屬建都廣陵的楊吳政權的勢力範圍。

徐溫死後,徐知诰繼任金陵府尹,操縱楊吳朝政。

933年,徐知诰采納謀士宋齊丘建議,欲将楊吳遷都金陵,于是修繕金陵府治為皇宮。

935年,楊吳皇帝封徐知诰為齊王,次年,以金陵府為西都,廣陵為東都。

937年,徐知诰廢楊吳皇帝自立,建立齊國,改金陵府為江甯府,以府治為宮,以城為都。

939年,複姓李,更名?,改國号為唐,史稱南唐。

南唐都城周長約19.35公裡,貫秦淮河于城中。

西據石頭 牽锇紫慮?今大中橋),南接長幹山崗(今中華門),北止玄武橋(今北門橋)。

曆3代共39年,975年南唐國亡。

明初建都南京

【明初建都南京】1368年,元末紅巾軍領袖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号大明,年号洪武,奠都南京。

在此之前,他作了一系列的準備。

1356年朱元璋攻入集慶路,改名應天府,并多次聽取謀士陶安、馮國用、葉兌等人關于建都的建議。

1361年朱元璋被小明王韓林兒封為吳國公,1364年自立為吳王,吳王府便設在應天。

1366年,改築應天府城,作新宮于鐘山之陽。

洪武元年(1368)秋八月,正式下诏,以應天府為南京,大梁(開封)為北京,實行南北兩京制。

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以南京為京師,正式定都南京。

永樂十九年(1421)明成祖遷都北京,改京師為南京,為留都。

建築世界第一大城

【建築世界第一大城】明太祖朱元璋接受儒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而築成的南京城牆,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八月,至1386年築成。

周長約33676米,連同甕城全長37140米,開13個城門,上設垛口13000餘個、窩鋪200餘座。

明南京城牆的長度大大超過周長29500米的法國巴黎城,成為世界第一大城。

雖遭600多年的風雨兵火,現尚存21351米,仍為國内城市中最長的城牆。

簽訂《南京條約》

【簽訂《南京條約》】1839年6月3~25日,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兩廣總督鄧廷桢的協助下,在虎門海灘銷毀英、美等國商人上繳的鴉片2萬餘箱,震動了全世界。

為了保護臭名遠揚的鴉片走私貿易,1840年2月20日,英國派遣義律等率領由40餘艘艦船和4000名士兵組成的遠征軍,悍然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争,将戰火引向中國沿海。

1841年4月30日,英國内閣不滿足義律與清朝欽差大臣琦善談判所取得的成果,作出停止廣州談判、擴大侵略戰争的決議,改派富有殖民侵略經驗的璞鼎查接替義律。

1842年6月,英國由印度增派的援軍抵達中國沿海後,璞鼎查率領的英軍避實擊虛,發動"揚子江戰役"。

6月16日,英軍攻占吳淞;19日,攻取南京;21日,攻陷鎮江。

8月4日,英艦進逼南京下關江面,随後英軍從燕子矶登陸,察看地形,揚言進攻南京城。

在英軍堅船利炮的威懾之下,清朝欽差大臣耆英、伊裡布和兩江總督牛鑒,妥協退讓,委曲求全,被迫在靜海寺、上江考棚等處與英軍議和,并于1842年8月29日,在停泊于南京下關江面的英國"康華麗"号戰艦上,與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共13款,其主要内容是:割讓香港,使香港淪為英國殖民統治,并成為英國進一步侵略中國及遠東的基地;補償鴉片煙費與水陸軍費,數目相當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1/3,中國人民從此所受壓迫更甚;喪失關稅自主權;允許英國人寄居廣州、廈門、福州、甯波、南京五大港口城市。

《南京條約》的簽訂,标志着中國的封建大門開始被打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太平天國定鼎天京

【太平天國定鼎天京】1853年1月12日,太平軍決定揮戈金陵。

3月8日洪秀全率50萬水陸大軍兵臨金陵城下。

3月19日,攻陷金陵城,進而完成了據金陵為根本、進而完成進軍江南的戰略任務。

3月29日,洪秀全在楊秀清和文武百官、黎民百姓的跪迎歡呼聲中,進入金陵城,暫住藩習衙署,不久修繕兩江總督衙門,改作天王府,并宣布定都金陵,改名天京,正式建立太平天國農民政權。

随即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等一系列綱領性檔案。

1864年7月9日,清軍攻破天京,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孫中山建立民國

【孫中山建立民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全國各地普遍響應,有24個省宣布獨立。

革命形勢的迅猛發展,迫切需要建立統一的中央政府,來上司全國的革命運動。

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在經曆了16年的海外流亡生活後回到南京,受到各界熱烈歡迎。

12月27日,黃興乘專車去南京,當晚在江蘇咨議局召開各省代表會議,提出3項議案,即改用陽曆、以中華民國紀元、政府組織形式采用總統制,獲得會議通過。

12月29日上午9時,17省代表開會正式選舉臨時大總統,選舉以每省1票為原則,孫中山得16票,當選為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上午10時,孫中山乘坐專車離開南京,前往南京臨時大總統府。

當晚10時,在總統府内舉行了莊嚴簡樸的就職典禮,由徐紹桢擔任司儀。

典禮開始時,鳴禮炮21響。

17省代表公推山西代表景耀月緻頌詞。

孫中山宣讀《臨時大總統誓詞》,并發表《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和《告全國同胞書》,宣告中華民國成立。

《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提出,臨時政府任務是"盡掃專制之流毒,确立共和",實作民族統一,領土統一,軍政統一,内治統一,财政統一。

臨時政府通告全國采用陽曆,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

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标志着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的覆滅與延續2000餘年帝制的終結。

但政權遭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聯合進攻,很快夭折。

袁世凱于2月12日迫使清帝退位,要挾孫中山于13日提出辭呈,并迫使臨時參議院于15日選舉他為大總統。

4月1日孫中山正式解職,許多同盟會上司人"下野",政權落入軍閥袁世凱手中。

建設紫金山天文台

【建設紫金山天文台】1929年,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籌建中央天文台,台址選在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山上,1934年9月1日建成,後稱紫金山天文台。

這是我國自行建造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台,曾有"遠東第一台"之稱。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927年蔣介石在南京發動四一二政變後,于4月15日在南京召開了"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蔣介石、胡漢民、張靜江、吳稚晖、李石曾、陳果夫等參加會議,因武漢方面無人參加,到會委員不足半數,故隻作為預備會議。

會議決定成立"國民政府",于4月18日在南京正式成立。

新政府以胡漢民為主席,伍朝樞為外交部長,王寵惠為司法部長,并于次日公布"清黨令",通緝共産黨員、國民黨左派和其他革命活動家共10079人。

專門組織清黨委員會,以進行大規模屠殺共産黨人和革命群衆的"清黨"。

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形成武漢、南京、北京三個政權鼎立的局面。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占領當時中國的首都南京,在長達6周的時間裡,對南京無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國軍人進行了血腥大屠殺,其中遭日軍集體屠殺并毀屍滅迹者15萬人以上,被害總人數達30萬人以上。

在瘋狂屠殺的同時,日軍對中國婦女進行了野獸般的奸淫,很多婦女被蹂躏後又慘遭槍殺、刀戳和毀屍。

在占領南京後的一個月中,在南京市内,發生了兩萬起左右的強奸事件。

日軍到處縱火焚燒,被毀房屋達全城1/3以上。

無數的住宅、商店、倉庫被日軍劫掠一空後,再付之一炬。

外僑财産也未幸免。

1947年3月10日,日本戰犯谷壽夫被中國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判處死刑,4月26日槍決;1948年11月4日,日本戰犯松井石根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絞刑,12月22日執行。

罪魁禍首雖然受到了應有懲罰,但日本政府至今不肯向中國人民認罪。

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1949年4月20日,中國共産黨提出的《國内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被國民政府拒絕,國共和談破裂。

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立即釋出了向全國進軍的指令,号召中國人民解放軍"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幹淨、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和完整"。

當天夜晚,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按預定部署,在上自九江、下至江陰的千裡江防線上,發動渡江戰役。

4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先自安徽蕪湖西面荻港突破國民黨軍隊的長江防線,由西南向東南迂回到南京的側背;同日,突破江陰要塞,對南京形成鉗形攻勢。

4月21日,占領了南京江北的江浦縣城,次日又攻占浦口、浦鎮。

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占領國民黨統治中國22年的首都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執政地位。

建設南京長江大橋

【建設南京長江大橋】1949年前,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曾多次有在南京、浦口之間架橋之議。

1930年鐵道部美國顧問、橋梁專家華林爾曾作嘗試,但終未提出任何具體建議。

1936年與1946年兩度計劃建橋,均因技術難度大、财政無力負擔而作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務院于1956年準許鐵道部進行南京長江大橋的勘測設計,1959年6月完成定測。

9月,國務院通過建橋設計方案。

1960年1月正式開工,1968年9月30日鐵路橋建成通車。

橋長6772米,鋪設長鋼軌雙線,最大坡度為4‰。

同年12月29日公路橋通車,橋長4588米,路面寬15米。

全橋造價2.87億元,為國内第一座自行設計、施工,全部采用國産材料的鐵路、公路兩用橋,其建橋技術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準。

時間 事件

211年 孫權将政治中心從京口遷到南京改名建業

212年 孫權在石頭山築石頭城作水軍基地

229年 孫權在武昌稱帝不久遷都建業為封建王朝在南京建都之始

230年 孫權派衛溫諸葛直帶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今台灣

280年 晉軍攻占石頭城孫皓投降東吳滅亡

313年 改建邺為建康

317年 東晉王朝在南京建立

420年 劉裕稱帝改國号為東晉滅亡

589年 隋軍攻占建康,陳後主被俘。

隋文帝下令全毀建康城

726年 唐代大詩人李白首次遊金陵

937年 南唐建立改建康為江南京再次成為首都

943年 南唐開國皇帝駕奔,葬于南郊祖唐山

975年 宋兵攻入江甯府,後主李煜投降,南唐亡

1034年 北宋建文王廟(今夫子廟)

1076年 王安石任江甯知府,開始實行新政

1129年 金兵渡江,通判楊邦義堅貞不屈,被金兵剖心

1130年 嶽飛與金兵大戰牛頭山

1275年 元兵攻入雨花台,入建康城。

改建康府為建康路

1279年 建康設東、西織染局

1366年 朱元璋修築應天府城,南京為明朝首都

1376年 開始修建明孝陵

1385年 建成雞籠山觀象台

1402年 燕王朱棣率兵入城,自立為帝,即明成祖

1405年 鄭和首次下西洋

1408年 渤泥國王麻那惹加那來南京通路

我國古代最大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在南京遍成

1421年 明成祖遷都北京,南京為南都,改京師為南京

1431年 報恩寺琉璃寶塔建成

1645年 清兵入南京,南明滅亡。

改南京為江南省,改應天府為江甯府

1688年 孔尙任來南京寫《桃花扇》

1842年8月 在南京下關江面英艦“康華麗”号上簽定《中英南京條約》

1853年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改南京為天京,頒布《天朝田畝制度》

1856年 天京事變

1864年7月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滅亡

1865年 李鴻章建立金陵機器局

1881年 南洋官電局創辦

1886年 馬林診所開設,南京開始有西醫院

1894年 興建南京第一條馬路

1895年 金陵機器局勞工大罷工。

清政府創辦南京第一所新式學校——江南水師學堂

1896年 譚嗣同在南京著《仁學》,推動維新

1897年 南京郵局設立

1898年 魯迅在南京就讀

南京第一所高等學校——江南高等學堂設立

1900年 南京創辦磁石式電話通訊

1911年11月 徐紹桢發動起義

12月 江浙聯軍攻克南京

1912年1月 中華民國成立,南京為中華民國首都

1913年7月 “二次革命中”,黃興在南京獨立讨袁

1919年5月 南京大中學生6000餘人在小營操場召開國恥紀念會

1923年 南京萬餘人舉行國民請願大會

1927年 國民革命軍功課南京,英、等國炮轟南京地鐵制造南京慘案

1927年3月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1929年6月 孫中山先生靈柩抵京,安葬于中山陵

1937年11月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重慶為陪都

12月13日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南京淪陷

1940年3月 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

1945年8月15日 在國軍的努力之下,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9月 “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典禮”在南京舉行

1946年5月 國民政府還都南京

1947年3月 日本戰犯谷壽夫在南京被槍決

1948年4月 國民大會選舉蔣介石為總統,李宗仁為副總統

參考資料:://zhidao.baidu/question/5850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