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祿的事迹想必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我們卻對焦裕祿唯一走上政治道路的兒子焦躍進所知甚少。
焦躍進出生于1958年12月,那一年正趕上政策,于是父親焦裕祿便給他取了這樣一個帶有鮮明時代色彩的名字。焦躍進是焦裕祿的幾個孩子中,唯一一個走上父親這條道路的人。
1964年5月14日,這一天,年僅5歲的焦躍進永遠也忘不了。因為在這一天,他的父親焦裕祿被肝癌奪去了生命,永遠離開了他。
焦裕祿病故後,全國掀起了一陣學習焦裕祿的熱潮。

焦裕祿究竟是誰?為什麼病故的他能引起這麼大的社會反響?他是怎樣對待家庭的呢?他帶給兒子焦躍進什麼樣的影響?他又是如何給兒子焦躍進樹立榜樣的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1)
焦裕祿早年參加過革命,1962年12月,因為組織調動的影響,他被派到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一職。任職期間,他帶領着當地人民進行了改革、治水等一系列的工作。工作期間,焦裕祿總是沖到最前面去,以身作則。他和普通老百姓一起同吃同住,一起勞動。
焦裕祿不僅對待工作嚴格,在對待子女的教育上,他也絲毫不含糊。一有空他就教導孩子們要熱愛勞動,生活上要艱苦樸素。在孩子們的心裡,記得最清楚的一句話,那就是父親說過的“千萬不能搞特殊!”
焦裕祿雖然是縣委書記的身份,但他幾乎沒有留下任何遺産。他的工資并不低,但是他經常周濟東家,貼補西家,幫助左鄰右舍,從來不舍得給自己花,也沒有給家裡留下多少錢,更沒有帶給孩子寬裕的物質條件。
焦裕祿對孩子的教育十分嚴厲,他給孩子們制訂了許多家訓。曾經讓孩子們委屈和不滿的家訓,長大後卻成為他們一直堅持的人生信仰,他們一直牢記父親說過的話,并且付諸于行動。
(2)
雖然父親去世時,焦躍進的年紀還小,但母親延續了父親的教育風格。
“你要向你爸爸學習,要真正的為人民去做事情,要融入到群衆中去。”焦躍進常常聽到母親贊揚父親的工作精神,是以從小他就把父親當作自己學習的榜樣,“父親的精神既是精神财富,也是鞭策我的動力,我絕不會給他老人家臉上丢臉”。
從小,焦躍進就以父親為榜樣。長大後,他當上了上司,做事情也依舊以父親為榜樣,當地的老百姓都對他贊不絕口。焦躍進的母親經常叮囑兒子:“要努力工作,工作做好了,大家都會誇你,說你不愧是焦裕祿的兒子;你工作要是做不好,大家就會到處議論你!你不僅要把工作做好,更要努力超過你父親啊!”
焦躍進回憶起父親時是這樣的,“小時候我對父親的印象并不深。爸爸經常出差,一去就是好幾天。是以我和爸爸很少見到,他把這一生都獻給了國家。爸爸給我的印象大都是間接的,通過媽媽的講述、通過爸爸生前同僚的追憶、通過參觀紀念館,還有通過農民的回憶,我在心中勾勒出了爸爸的形象……”
焦躍進從小身上就自帶光環,帶着焦裕祿兒子這一身份的光環,是以他必須要每時每刻都去維護這個光環。若他出現一絲失誤,别人會來議論焦裕祿的兒子,自己就會給父親丢臉。
當記者問到他以後是否會升遷,他笑着說:“能不能升遷不是自己能說了算,我隻負責把我的工作做好,相信上面會看得到。”
(3)
長大後,焦躍進不論從事什麼職業,他一直謹記着父親的教誨,謹記着父親留下來的精神财富。他用務實為民、踏實幹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平凡曆程,诠釋着焦裕祿精神曆久彌新的恒久魅力。
1999年,焦躍進主動放棄城裡優越的生活條件,選擇來到了落後的杞縣,擔任縣長一職。在他剛到任不久,杞縣便遭受了多年不遇的雪災。他踩着積雪,頂着寒風,出現在受災地區,親自安撫受災的群衆,給他們帶去溫暖。在上任後很短的時間裡,焦躍進便走遍了縣裡的鄉鄉村村,幫群衆解決了很多問題。
焦躍進到了杞縣以後,杞縣便成了遠近聞名的“蒜都”。為了推銷縣裡的大蒜,焦躍進親自到北京布展,還當起了“推銷員”,給大家介紹杞縣的大蒜。這一舉動引起了轟動,杞縣農副産品一時成為了當時北京市民的搶手貨。
大家都親切地稱呼他為“小焦書記”,覺得在他身上能看到他父親老焦書記的影子。焦躍進說:“我的父親對于我來說就是一種精神财富,但同時也是這也是一種壓力。我一定會把父親留下的寶貴精神财富,作為自己當官和為人處世的準則,帶領着大家共同富裕,一起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
(4)
1976年,焦躍進下鄉到蘭考當上了生産隊長。在那裡,他聽到了許多父親以前在這片土地的故事,這些故事深深地觸動着他的心靈。他下定決心要在實踐中學習父親的精神。他像父親那樣挨家挨戶的慰問孤寡老人,他希望能帶領這裡的人們實作脫貧緻富的目标。在這塊傾注了焦家父子倆全部心血的土地上,焦裕祿和焦躍進兩人在這兒留下了極好的口碑。許多普通百姓至今還能清楚地記得他們二人,在不同的年代,卻一起做着造福人民的事情……
在焦躍進任職祀縣的縣長這一期間,整理檔案時,意外發現了一個驚喜,這份驚喜是父親當年在祀縣參加土地改革時寫的總結材料,沒想到被完好無存的保護起來了。焦躍進看着這些已經發黃的材料,内心十分激動,他覺得自己離父親更近了,這些總結材料是父親留給他的珍貴遺産,也是留給祀縣的珍貴财産啊!自己一定會保管好,管理好祀縣,帶領着祀縣一起實作脫貧緻富的目标!
焦裕祿與焦躍進這一對父子,父親負責種泡桐,與風沙進行搏鬥;兒子負責賣大蒜,參與了市場的競争。父親為了解決老百姓的溫飽問題,而殚精竭慮;兒子為了解決共同富裕的問題,而四處奔走。盡管父子倆身處的時代不同,周邊的環境不同,但他們都是優秀的黨員,人民的好公仆。
在了解了這一對父子的故事之後,我們從中能強烈地感受到,父子倆這種為人民着想,愛護人民的精神是一樣的。我們也可以得出這樣一個道理:不論你處于哪一個時代,身邊的環境是什麼樣的,隻要你是一名真正的黨員,那麼這種一心為民的精神永遠不會改變,這種“焦裕祿精神”也永遠不會發生改變,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