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秦統一了六國,都城鹹陽,秦始皇封弟弟成蛟為長安君,設長安鄉。
經過楚漢之争,劉邦做了皇帝,建立漢,築長安城,置長安縣。
唐,長安城内的以朱雀大街為界,西設長安縣,東設萬年縣。
2002年,長安撤縣并區。

(一)
我是長安縣人。身份證上從小到大一直是。
但我現在已經不是了,成了西鹹新區人,具體的已經是沣西新城高橋街道人了。雖然身份證依然是長安。
小時候我爸給我說,長安縣把西安包了大半個圈圈,西從三橋,南到南山,東到灞橋都屬于長安。
(沣西新城新貌)
我伯父就是在三橋和鹹陽長安交界一帶跟着地下黨人活動。
地下黨員康居仁是南江渡人,在八裡村開會時被捕,打斷了腿,奄奄一息,又下到了水牢,最後壯烈犧牲。餘黃信跟着他鬧革命,我伯父跟着餘。
我村子西邊和鹹陽釣台的資村、王道村連畔種地,王道村是皇帝路過的地方,村西北有甘泉宮,《三輔黃圖·甘泉宮》記:“ 宣曲宮 ,在昆明池西。孝宣帝曉音律,常於此度曲,因以為名。
(古沙河橋遺址)
沙河是沣河古道,西屯村旁的沙河裡挖沙挖出了焦木樁和鐵槽,專家說這就是車辚辚馬蕭蕭的西渭橋。
東面和東馬坊交界,我家的地和東馬坊是界畔。
冢疙瘩就在我家口糧地地頭起。
娘、二哥、還有我用架子車整整拾了三年瓦渣片,才成為良地。
(廢丘宮發掘)
我小時候經常爬到冢疙瘩上眺望,一直覺得我的老家不同尋常。
如今開發了,才發現冢疙瘩原來是廢丘宮遺址,廢丘宮你不知道吧,那是周懿王的王宮,後來廢棄,再後來成了項羽封為雍王的秦降将章邯的宮殿。
我家地就在廢丘城遺址上。
(廢丘宮陶罐)
我村子如今也沒有了,正在蓋新樓,地鐵五号線從廢丘宮遺址旁穿過,也從我村即将落成的新居民樓沣潤和苑經過,變化挺大的。
我國中是在高橋鄉上的,那時候叫公社。高橋中學也叫槽坊中學,八十年代教學水準是杠杠的,吸引了很多外鄉的學生來上學。
竇小龍、李萬社、吳權利等老師至今記憶猶新。
(高橋曹坊村戲樓)
曹坊村有個戲樓經常唱大戲,尤其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是古會的時間,為期十天,人山人海,戲一直唱十天。
高橋曾經是長安西片汽車配件基地,有汽車配件廠、電子儀器廠、制動閥廠,産品銷到全國各地,盛名一時。
樊朝武原來在鄉政府放電影,承包了汽車配件廠,轟烈一時,也迅速落幕。史民安從電子儀器廠分出去以後在韋曲北原又辦了個公司,紅了相當一段時間。電子廠後來讓範亞峰延續了下來;嚴小闫建民的制動閥廠,南江渡康培森的密封圈廠也是佼佼者,王鵬娃随其後也熱鬧了一陣子。
街上有個賣涼皮的,味道很好吃,據說老太太一年賣十萬塊,那個時候,可是個巨大的數字。
鄉政府對面是電影場,張軍海接替樊朝武承包了放映隊,經常放一些最新的電影,每天晚上人頭攢動,是青年人紮堆的地方。向東街道頂頭,是大商店,那時候沒有私人商店,是以放了學總愛往那裡跑,筆本子都是在那兒買的。
(鹹長八社接爺)
每年正月十八是長鹹八社接爺的日子,爺是從觀音山頂的社廟請下來的,八個村輪流坐莊,供奉爺像,祈求風調雨順。
槽坊村東北是嚴家渠,分大小二堡。據說是沣河下遊三大渠張旺渠、裡沼渠、嚴家渠之一。也是明太子太師嚴嵩的花園。
嚴家渠河對岸就是馮聯,也就是馮黨村。
以馮黨二姓得名。戶縣草堂寺大鐘記為馮黨裡,有東西南北四個自然村。在馮黨西村,有這麼一句順口溜:“王萬基,李子道,砸了鐘,修學校”,說的是1938年兩位鄉紳建校的情景。馮聯村村委會對面有一家老字号私家診所,有将近100年曆史,據說曾給楊虎城将軍看過病。後來最擅長醫治皮膚病,尤其是祖傳治療褥瘡有奇效,來此醫治的病人絡繹不絕。
(柳宗元郭橐駝傳)
黨家橋位于沣河東岸,清朝初期有村,因黨姓來的早,為去西岸友善,在沣河上架木橋一座,由此而得村名“黨家橋”,亦作橋頭村。
據說柳宗元莊園就在此,原屬于豐樂鄉,他寫的種果樹的《郭橐駝傳》就在此地。
向北一公裡就是北陶村,北陶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土法煉油近百家,後來被取締。
(王寺煉鋼廠)
王寺最早前身是北田鄉,駐北田村。後駐紮在紀陽寨,改紀陽鄉,2000年撤鄉并鎮改為王寺鎮,住王寺村。王寺最初多煉油廠後來煉鋼廠非常多,許多企業是以淘到了第一桶金 再後來都遭到了取締。
據說古時候這裡是負責接待外賓的地方,歸鴻胪寺管,因而叫王寺。
北田社火很有名。翻喜五爺——張新榮踩高跷最為出名,一邊踩高跷一邊擡轎子,裝老婆活靈活現。劉士傑是個刀客,跟随張雲山參加起義,是他的副手,楊虎城還是個班長。
(文帝勞軍)
細柳營村轄樊家村、金家村、窩頭寨三個自然村。
據考證,這裡才是漢周亞夫屯兵真正的地方。
但是許多人現在都認為是昆明池西南細柳的地方。
王寺東一裡就是和平村,由桃園村、南田村和丁家寨三個自然村組成。有陝西省最大的廢鋼鐵交易市場。
(歸元寺)
王寺鎮黃堆村古稱黃堆潭,位于古滮池旁,有聖女泉,泉東有個西山寺,因位于龍首原最西處,是以叫西山寺。相傳唐代高僧玄奘法師西行印度取經時,從長安城出發,第一站便是在西山寺下榻歇腳。
王寺鎮五一村還有一個歸元寺,玄奘法師取經歸來,朝見太宗皇帝前所住的最後一站就是歸元寺。
2000年,王寺村還出土瓦崗寨“鐵面判官'尤俊達原型牛進達的墓志。
(阿房宮前殿遺址)
大小古城村就是阿房宮前殿遺址的地方。
據說杜牧寫的《阿房宮賦》就是在此遊玩而得。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二)
槽坊村向西是屯鋪村,由栲子屯和鋪子兩個自然村組成。先有鋪子後有屯,鋪子因開店鋪多而得名。城門樓有議和堡三個字。
栲子屯是因村處于渭河灘,河岸遍地生長河柳,村人用柳條編制提水工具出售而得名。鋪子以土法造紙著名,靠子屯做棕榈笤帚出名。有“栲子屯做棕貨,頓頓吃飯有蒸馍”的順口溜。
村北就是古沙河。清代《鹹甯長安兩縣續志》記:“沣水自馮籍、姜仁兩廒流入,經韓家莊南,左分一支曰沙河。”
向西就是江渡,是沣河和渭河交彙的渡口。江渡有東、南、西三個江渡。西江渡南江渡屬于長安,東江渡屬于鹹陽,是雞鳴三縣的地方。西江渡有個清代總督叫王化行,清康熙時做過台灣總督,村後有其墓,石人石馬列兩邊。解放前很窮,有“有女不嫁西江渡,吃的糠菜走水路”的俗語。
回過頭從槽坊村向南過沙河橋十裡是馬王鎮,一二裡路西是陰水坊,陰水坊有幾十個村辦企業,李計良由于有經濟頭腦,一度成了高橋鄉副鄉長。
東南是計家村,就是幾戶人家的意思。郭、焦、馮、宋都是外面遷過來的。
再向南有個村子叫馬務,是北宋在渭河南岸的兩個哨所之一,一個是馬務,另一個就是馬坊。馬務就是務馬的地方,馬坊就是養馬的地方,據說都是周文王兵營的地方,也有傳說是周亞夫屯兵的地方。
像這樣的村子還有陰水坊(飲水坊),麻子頭(麻子渡),資村(資糧辎重村),東張西張村(打仗升帳的地方),槽坊(馬廄地)等等。
(薛允升墓碑)
馬務出了個大官,是清末的刑部尚書薛允升,為人正直,辦案公正嚴明,得罪了慈禧,辭官在鄉。慈禧逃到西安護駕回京死于河南途中。
村西至今還有他墓冢的遺迹。
沙河有十裡亂沙河之稱,包括新沙河、北沙河、西沙河、王家院4個自然村,比較分散。号稱打樁機之鄉,張宗信張宗昌兄弟就以此發家。
到馬王鎮要上一個坡,這個坡就是眉邬嶺,董卓的兵駐紮過,後來演繹成麻邬嶺,最後成了馬王。
馬王鎮有個馬王站,是西戶鐵路的支線,以貨車為主,綠皮客車也拉過客,也是一道風景線。
(張周勤烈士)
西邊有個張海坡,村口有西周貴族車馬坑遺址。銅網廠就在旁邊,做的造紙銅網在全國都有一點名氣。
張海坡有個人叫張周勤,是陝北解放軍的幹部,回來偵察敵情,被特務逮撲,和共産黨員杜斌丞等12人被槍殺與玉祥門外。
馬王村由3村5社組成。城内是大堡子,大堡東西有白家堡和西堡子。
馬王鎮就在馬王村,也就是俗說的沣西,沣河以西的意思。
據說商末,周文王打了一卦,看上了這塊風水寶地,這兒有秦嶺梁上來的沣河水像從天上來的一樣,還有地下汩汩冒的水,海子泉水,水草豐茂,是以在此建立了豐京,後來他的兒子武王在沣河東建立了鎬京,曆史上叫豐鎬雙子京。
馬王鎮向西過沣河毛紡廠就是大原村,該村袁姓為大姓,應該最早叫大袁村,後寫成大原村。這裡出土過編鐘、簋等青銅器。
黃橋村建于明初,有富戶黃某在村北開渠引水,并在渠上修一橋,得名黃橋。黃橋曾經有草莓第一大村的美稱。西安外事學院的創始人黃藤就是該村人。
石橋村和戶縣大王接壤,有洵河流過。後諧音為新河,民間又稱蒼龍河。是長安與戶縣的分界河,從村西側擦村而過,流經西高橋、西江渡彙入渭河。河上曾有一座石拱橋,村裡有一座古廟永慶寺,還有一座鑄錢廠遺址。
(古沣河橋)
從馬王向東翻過那座被叫做靈橋的沣河橋就是鬥門。
靈橋是清末刑部尚書大原村人趙舒翹捐資修的,人們也叫趙福橋。
趙舒翹抵抗洋人,被昏庸的慈禧賜死,吞金臉糊紙折騰好久冤屈而死,享年54歲。
靈橋是明清鹹陽十大名勝之一,“沣堤榆柳”就指此。
(趙舒翹書寫長安八景)
橋西頭有個村叫客省莊,據說是周文王接待賓客的地方。也是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發現了許多代表性的器物,有鬲,繩紋瓦當等。
據說村西北也是唐代城南五曲之一的宣曲的地方。宣曲是上林苑的離宮。
上林苑建于始皇帝,擴于漢武帝,乃皇家苑囿,有很多宮觀。西到周至長楊五柞宮,東到藍田鼎湖宮,北到黃山宮南達終南山。
關中記曰,上林苑門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宮十二、觀二十五。
我在鬥門中學上的高中,也就是長安七中。學校南望是一片窪地,據說是古昆明池的地方,昆明池是仿照昆明湖在周的鎬池、滮池的基礎上修的,漢武帝操練水兵用的,後來成了皇家苑囿。
在鬥門鎮北門外見到殘石碑記昆明池址為“北極豐鎬村,南極石匣,東極園柳坡,西極鬥門”。
時隔二十多年後,昆明池真的修建起來了,水域說是比西湖還大,我站在湖邊,雖然也是波光粼粼,但是還是沒有感覺到比西湖大。
文化底蘊更不能相提并論。
挨着低窪坑地有一條鐵路通過,是學生們經常散步的地方,西邊據說到了戶縣餘下。
(牛郎織女石像)
學校後面不遠就是石婆廟,石爺廟就在學校隔壁的花廠,據說兩座廟曾經在昆明池兩畔。
後來申請了非遺,成為了牛郎織女傳說的地方。
再向東就是周武王建都的鎬京,鎬京村的名稱保留至今。
這兒還有一座鎬京觀,曾經是祭祀文武成康的地方。
十裡亂太平,說的是太平村,大都是移民,有90多個姓氏。袁旗寨有個袁克勤,是秦腔名家。
近來聽說考古隊發現了夏朝遺址,這可是了不得的事,成為2021年考古十大發現之一。
難怪再往東有個村叫夏店,據說就是夏的宮殿所在,原來傳說有時候可以變作曆史。
(秦腔名角孟遏雲)
鬥門鎮在漢代就是個閘口,叫鬥門閘,出過秦腔名角孟遏雲,任過易俗社副團長,演過《火焰駒》。
鬥門的西北方向有個村叫牛角村,傳說出過除病驅瘟的牛角大仙而得名。清代出過翰林學士張恩榮。社教時期楊尚昆在這裡下放,後來成為國家主席。
落水村因位于向長安城供水渠出口處。因流水在閘口處下落得名落水村。
馮三村隔河和槽坊韓麻相望,一座文昌橋相連。
(三)
從馬王經鬥門到韋曲也就是縣城的公共汽車就像老牛,一路颠簸,晃晃悠悠。
沿韋鬥路過馬營,路西乃堰下張村,“昆明池之水自沈水及樊杜諸水,武帝皆堰壅入池。”此堰即堰下張村之堰。村中有隋唐古刹洪覺古寺。
路東是中豐店,古代是個渡口。明末清初有個總兵叫張鵬程,戰功赫赫,官至一品,六代皇帝下過十五道聖旨,禦筆金匾8面,至今張振華家仍有部分儲存完好。
(中豐店聖旨)
先鋒村有昆明池豫章宮,張衡《西京賦》班固《西都賦》都有記述。
石匣最早是閘口,《類編長安志》記“洨河西北入石口巷,灌昆明池”。石匣有個在廟裡算卦的老婆子,據說很準,許多人攆着跑去。石匣村習書法蔚然成風,是省書協命名的書法村。
蒲陽村是個大村,城門高築,有過風樓,照壁子。建于唐的古興國寺已不存在,山門前兩棵唐槐五人摟不過來,至今矗立。
解放前中共黨員宋绮雲、徐林俠夫婦在這裡進行革命聯絡,最後在這裡被捕,後來跟随楊虎城将軍犧牲在了歌樂山渣滓洞。徐林俠懷着小蘿蔔頭跟随丈夫義無反顧進了監獄。
普賢寺村就在韋鬥路旁,寺已無。
如今挨着村北是王小洲打造的農業旅遊觀光園,有荷花品種六百多種,叫荷苑。
亭台樓閣,曲水流觞,有昆池瑞蓮之景象。
向南過沣惠渠,這是水利專家李儀祉修的農業灌溉惠民渠,從三河口到昆明池。
石羊村有二石:方方石和石羊,三寺廟:白雲寺、無量廟、馬王廟。
西邊是訓善村,原為“杏兒村”,也叫“訓兒村”,後雅化成訓善村,村中據說有三座大墓,是唐代名将徐茂公、劉宏基、馬三寶之墓。村裡曾以糊燈籠著稱。
到了郭杜,離韋曲就不遠了。
(周穆王墓)
有時候車要繞道長裡村,聽人說有個地方叫造字台,後來才明白那就是為紀念根據鳥獸形迹造字的黃帝史官倉颉所建的。
旁邊還有座墓,是那個最早進行絲綢之路一路西遊的天子周穆王的,後人為了紀念他修了座三會寺。
聽說蔣介石張學良楊虎城都來過,逛了一圈後,張楊就發動了西安事變。
其實從馬王到韋曲還有一條路,就是走靈沼穿細柳到郭杜再到韋曲。
(馬王城門樓)
馬王鎮的城門樓子你就能看見了,上面有“遙望岐陽”幾個字。
向南路過曹家寨,搞建築的曹振凱開發的房地産群賢莊古城聞名。挨着的是新旺村,新旺村木器加工廠林立。
記憶最深的是,上國中的時候出了個保護村裡倉庫物資的少年英雄買亞軍,幾十所學校的學生都來紀念參觀過,誰知後來沒多久又說是假的,唉!
馮村社火
(柏沣西先生著作)
西邊的馮村是個大村,原來屬于馮籍厫,社火非常有名。
該村出了個關學弟子大儒柏景偉,人稱沣西先生,辦團練,辭關中書院,興辦學稼園,劉古愈牛兆濂等人都來講學過。
靈沼是西周靈沼、靈台、靈囿的地方。
靈台在邱吳莊,是西周紀念英雄的地方,靈沼瑞蓮的傳說典故就發生在這裡,講的是周文王與民同樂的故事。
靈台上有一座文王廟,文王廟裡的簽非常靈驗。唐時在這裡興建了一座寺叫平等寺。現在他們都在一個院落裡。也是儒釋道融和的一個見證。
周文王修靈囿的時候,有一座無人知道的枯骨冢,文王指令另擇地再葬。可見他的仁愛。
明堂是周時的會議廳,大學是貴族學堂,直到現在也沒有挖掘出豐京的真正遺址,成為遺憾。
再西就是古秦渡鎮的地盤,後秦姚興迎佛學大師鸠摩羅什與草堂,開創了三論宗。
西南村向東是官道村,是通往沣河橋的官路。
靈沼西南村西有海子村,是靈沼河的源地,汩汩的冒着泉水,形成湖波,《詩·大雅·靈台》﹕王在靈沼﹐于牣魚躍。見證了那時水草豐茂魚翔淺底的景象。
(海子濕地)
官道向東路南是上下南豐,宋《長安志》記“沣水渡口有南豐店渡”。清分為上下南豐。
再向東過梁橋,也叫普濟橋,普濟橋是清江南總督梁化鳳為故鄉捐資修的。
過梁橋就是細柳了。
左邊就是荊一荊二村。來源于村有興隆寺,據載:“宋太平興國年間修寺于興隆寺裡。”
寺内有一株大荊樹,盤旋如龍,遂諧音為荊龍寺,本村得名荊龍寺村,簡稱“荊寺村”。
該村原屬義井鄉,義井鄉源于義井寨,由八姓自然村結義聚寨得名,後合并與細柳鄉。
細柳傳說是漢代周亞夫屯兵的地方,細柳營流傳着文帝勞軍的典故。
細柳清風的典就發生在此地。說的是西漢有一俠士叫萬章,與中書令石顯交厚,石顯因罪被黜,别人要把石顯家産給他,他堅辭不受。品廉如清風,傳為佳話。
周亞夫的細柳營至今有争議。傳說已經淹沒在曆史長河了。
細柳街道辦就在府君廟村。府君廟相傳是宰相崔钰的廟。宋朝張禮《遊城南記》記載:“翠台莊,為唐崔钰故裡”。崔府君是長安崔家莊人,去世後埋葬在戶縣崔村,祭祀的廟在長安府君廟村。
(長安四中)
細柳中學也是長安十三所高中之一的長安四中,也是一所市級重點高中。
細柳以古建馳名,大羊大吉尤多,寓示三羊開泰,大吉大利。
大羊村出了個姚連蔚,畢業于細柳中學,工作于西安昆侖機械廠。1974年至1978年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後傳回原廠。
大羊村是古建之鄉,姚振博以做古建馳名。
晨光村由大吉村、高家堡、嶽家堡三個自然村組成。大吉大羊不分家,社火出名,古建馳名。
肖裡村又名蒿裡村,相傳唐丞相蕭蒿埋葬之地。
等駕坡分為南北中三村,城門樓有“自古等駕”幾個字,相傳李世民去草堂寺當地官員等駕之處。
姜仁村原名荊任村,清設姜仁厫。長安中共早起上司人李艮就出生于這裡,新中國成立前曾任西安市委書記,紅29軍創始人之一,犧牲于陝南,時年25歲。
滄海桑田,曆史的煙雲已不複兮。
(興隆社群)
細柳也是花卉之鄉,九十年代前後花卉種植馳名省内外。
細柳西南通往秦鎮。路過興隆社群。
興隆社群是西安南郊最大的創彙社群之後的又一大社群。
2012年用深圳速度三個月拆了七個村,為了陝西幾十年來最大的吸引外資南韓三星的晶片閃存項目,下了血本。
張王、張高、棗林寨、南堰、三堰、童家寨和西甘河村7個村約1萬戶村民都住在了一個小區。
剩餘的村這幾年才提到拆遷議事日程,人是物非,興隆已成了西高新的底盤。
安豐村分為南北中三個自然村。
安豐村北極宮
相傳祖上是唐朝中和年間沙陀人李克用,征黃巢有功,被封為安豐侯,死後遞爵為晉王,兒子李存勖,為祭奠其父,建立安豐侯祠堂,此地遂名為安豐村。
秦鎮橋東有個村非常有名。
沣惠橋東路北穿賀家村就是北張村,北張村有四個自然村。古稱禦紙坊又叫北張鎮。明清時期和子午、杜曲,王曲,灞橋,三橋,郭杜,鬥門等七鎮合稱為長安八鎮。
(張鋒學土法造紙)
北張村以土法造紙著名,現成為非遺項目,傳承人有張鋒學等。
北張村有南北兩座戲樓,有城隍廟、百神堂。
社火很出名。
(南張村古廟)
橋南是沣惠村又名南張村,原來是沣惠鄉所在,唐時就有,天子遊獵上林苑,張網撲魚,南開一面,北開一面,就有了南北張村。
1927年潘自力、張鋒伯等人曾在此組織農民協會和農民武裝紅槍會。
(三河口風景)
村西有儀祉湖,是三河口沣惠渠的起點。風光秀麗,水光旖旎。
橋對面就是著名古鎮秦渡鎮。
涼皮天下聞名,曆史追溯到前秦符堅時候。
(四)
回過頭再說從細柳到郭杜。
過了祝村就是郭杜了
祝村傳說是文王被囚羑裡回來老百姓慶祝的村子。羊莊乳莊是周文王太子吃乳的地方。
三村交界處傳說有雷震子墓。
西太路是西安到太平峪的大道。車水馬龍,近幾年有一座國際醫學中心醫院拔地而起,是西北地區床位最多的醫院。金木水火土的建築理念别出心裁,出資人是那個“一枝劉”創始人劉建申等。
路西有個甘河村,相傳先有興國寺後有甘河村,大興國禅寺建于唐。甘河鎮唐時便已成,殘碑記載,甘河街一條街就有“德勝号”“清勝号”等60餘家字号,單日休市,雙日逢集。有“不出興隆鎮,樣樣都置齊”之說。
(大興國寺)
洨河是潏河和滈河交彙的河流,再向西就是沣河。這一段如今成了洨河公園,鷗鹭翔集,蒹葭蒼蒼。
途中經慶鎮,慶鎮是個村,也叫七珍(祁鎮),和繡柳、柳樹巷三個自然村組成。三意社創始人就在該村。
地下黨李艮徐漢儒經常在村裡的太白廟開會。
西太路東有個五樓村,清代設五樓厫,解放後設五樓鄉。包括張家堡、姜家堡、周家堡、劉家堡、庵前堡(村民都稱庵前頭)五個自然村落。
新中國成立前,長安早起革命上司人張新法、康居仁、徐漢儒、李艮等先後在五樓地區傳播革命思想、建立農民組織、開展武裝鬥争,轟轟烈烈。
姜家堡原叫江留村,有名刹靈感寺。建于唐初,名西明寺。本為永興王府家佛堂,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年間改為靈感寺。靈感寺為唐玄奘弟子圓測法師鑄錫之所、道宣法師道場。
抗日戰争時曾作日俘集中處,後改作師範學校,勝利後師校回省,地方政府在寺内設中學校。後一直為西安市社會福利院所用。
向東就是五星東大。
五星江南村由十堡姜村三堡組成,通天河金沙河穿村而過。東大村出了個抗日英雄張靈甫。
(張靈甫養傷照片)
再向南就到了太平峪,圭峰山高聳入雲,山下草堂寺,有草堂煙霧的神奇景觀。
再說郭杜,郭杜鎮為啥叫郭杜,估摸着應該是郭子儀軍隊在這裡駐紮的地方,留有郭北村等地名,附近有秦将杜回的故裡杜回村等,合在一起就是郭杜的來曆。
後來清末民初土匪橫行,殺人越貨,郭杜鎮也被叫做割頭鎮。
郭杜鄧店南發掘出了唐隐太子李建成墓,55個字把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兄弟相殘隐喻其中。
郭杜西有仁村,仁村有仁冢墓,相傳西周文武成康的墓地所在。
史載,文王冢在畢原上,武王伐纣步行十五裡祭奠文王之後開始的。
李建成墓所在的原叫高陽原,文王冢在畢原。
再往西是羊塬村,古稱羊圈坊,也是永安渠的故道。李世民的兒子吳王李恪埋葬在此。村南有顯聖寺。
(馮鵬程老先生)
(逍遙寺)
甫張村建于唐,有古逍遙寺遺址。
馮鵬程是一名熱愛文學的老教師,通英俄文,著有《抗日英雄張靈甫》。
赤闌橋是指永安渠上的一座橋。
唐代詩人溫庭筠的《楊柳枝》一詩:“宜春苑外最長條,閑裡春風伴舞腰。正是玉人斷腸處,一渠春水赤欄橋。
周家莊相傳是周處故裡,周處除三害就發生在這裡。
(周處除三害)
北雷南雷原來是一個村,建于明,因村中有雷神廟而得名。
向南就是南高橋。
橋西是進步村。十堡江村就指的這裡。
再向南就是如今長安地盤最大的鎮灤鎮。
八九十年代的小香港。
高陽原在郭杜周邊以及西南面,畢原在郭杜東北昆明池南杜城西一帶。
老長安人習慣把郭杜西人稱為西片子人。
郭杜地區是郭子儀的十萬大軍駐紮的地方,許多村都和他有關。
(五)
郭杜韋曲之間有許多高校。
是以長安才有了大學城的美譽。
2002年撤縣并區,長安縣成了長安區,大學城也開始奠基,星光大道來到長安演出,引來數萬人觀看,轟動一時。
大學城開建的時候,發掘出很多墓葬,很有趣。
大學生們打趣說,上課的心情如上墳。哪個大學沒有一兩座著名人物的墓都不算大學。
陝西師大有唐丞相賈耽墓,西北政法大學幹脆挖出來了他們的祖師爺漢代法學家張湯墓。
财院挖出了秦始皇祖母夏太後墓。
諸如此類很多。
(賈耽墓)
考古專家還得出一個結論,在長安漢唐墓的大緻分界嶺以師大為分界線。以西是唐代墓葬居多,以東逐漸以漢墓居多。
郭杜北是第五橋村,第五為西漢高祖賜姓,漢初為充實關中,遷天下富戶于長安,按遷入順序賜姓,齊魯田姓遷入時賜姓第五,散居長安城南。分為東西第五橋,兩村相距500米,中間有一古廟。
杜甫《何将軍山林》詩有“不識南塘路,今知第五橋”即指此。相傳明兵部侍郎鄒應龍墓在村南。唐肅宗時政治家理财家第五裿出生地。
郭杜東南有大小居安村。是唐時局安坊所在,後改為居安村。
長安的鑒真女俠盧慧卿就是該村人,做聯絡點掩護革命黨人年僅28歲病逝。西北大學、西安外語學院、陝西師範大學都占的部分該村的地。唐丞相賈耽墓就在師大校園裡。
再南有杜回村,村名與春秋時秦國大将杜回之死有關。以葫蘆雞餐飲著名,有竹間、長安、占月等品牌。
九十年代公共汽車走的是茅坡504這一條老路。
茅坡村曆史上叫毛坡寨,從出土的文物看有漢有唐,許多都和附近的溫國堡大小居安有關。現在的萬科城就是茅坡的地方。
畢原,本神禾原馀支,自神禾原至第五橋西,至恭張村,又南至仁村。
茅坡應該是因地形而起的名。2011年村子拆遷,成為新長安的一部分,現在村民都搬到了新小區茅坡新城。
茅坡再過去就是長安農業局底下的農機化駕校的地方,在當時的形勢下,農機化駕校順勢而為,裡面幾座多層家屬樓蓋起來了,一座20多層的高層也拔地而起。
再往東就是504研究所了,這是一座航天軍工機關,神秘而莊嚴。對面就是手帕張村。手帕張是秦國著名的九市之一,曾出土秦代貨币,傳說該村因善于制作手帕而得名。
手帕張北面就是杜城村,也是古杜國的地方。周宣王時大臣杜恒的封地。相傳有杜伯陵。長安最早稱杜縣,就從這裡來的。
這裡要說一下城南杜氏望族。
大概分三支,一支是起于西晉大将人稱杜武庫的杜預,另一支就是杜城村杜國的杜伯,還有一支是因功封于杜曲的杜延年。
再向前就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被授予全國衛生模範村的蔣家村。北宋張禮在《遊城南記》中自注“清明渠西過韋曲至渠北村,西北流入京城”。唐宋時,河北段名“清明渠”,該村即渠北村。
(西崔)
渠南就是崔家營,分為東西兩個堡子。是唐相國崔钰故裡,又名翠台莊。村中有崔钰手植槐,一千多年了。
《西廂記》演繹的就是相國崔珏夫人鄭氏攜女崔莺莺、侍女紅娘,扶其夫靈柩路過普救寺的傳奇故事。
崔家營北就是鳳栖原垴頭叫風栖山,因有古刹清涼寺,也叫清涼山,如今是一座風景優美的森林公園。
公園内有國民黨前主席連戰祖母墓。被稱為陝西辛亥革命擎天柱的井勿幕墓也在山上。
(海蓮寺)
東崔村南有古刹海蓮寺。
海蓮寺南挨着水磨村。水磨村原名杏園村。潏河經常泛濫,也稱“水沒村”。有“沖開碌碡堰,淹了長安縣”的諺語。
東崔的西面也就是新區政府對面就是老溫國堡的地方,現在都成了高樓大廈和公園。
《長安百村》載,溫國堡俗稱“溫圪垯”,在方志中又被稱為“國安堡”、“潏水渡津”、“寺坡塔兒”。
據說唐中宗兒子李重茂登基前曾被封為溫王,賜邑于樊川,稱為“溫國”,溫國堡因為曾是溫王封邑,進而得名。
也有說是唐宰相溫大雅的溫氏花園的地方。村中有溫國寺,相傳就是溫大雅所建。潏河上有一座石拱橋稱溫國橋。溫國堡的新小區就是荔枝灣。
溫國堡向西就是香積寺村,香積寺村因香積寺而得名。善導大師靈骨塔地,是淨土宗祖庭。
唐香積寺一戰扭轉了“安史之亂”的危局,血流成河,死傷數萬人,郭子儀成為唐中興重臣。潏河滈河在香積寺西南交彙,成洨河彙入沣河。
再向東就是古時候有着“城南韋杜,去天尺五”美譽的韋曲了,韋曲唐代就有鎮。是韋氏世居之地。現在是城南新的副中心。也是老縣城的地方。
長安縣縣府一直在城内,可謂天下第一牛縣。民國初縣府在西大街鐘鼓樓東,1939年遷至大兆鄉洪福寺,1949年6月,駐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又遷西安大興善寺,7月遷韋曲。
現在韋郭路大學城子午大道側。
(鐘鼓樓東)
韋曲因潏河繞神禾少陵餘尾而過,曲波蕩漾,水光潋滟,是繁花錦繡堆之地。
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
韋曲城南錦作堆,千金不惜買花栽。
詩人在此地多有詩作。
漢時丞相韋賢之子韋玄成和廷尉杜周之子杜延年因功雙雙落戶城南,韋氏封賜此地,形成村莊,是以此後就有了韋曲。杜氏封在了樊川形成村落就成了杜曲。
(韋應物墓志蓋)
韋氏一脈做過和宰相不相上下的大官達三十餘人,杜氏有二十餘人。
是以時人以能和兩家比鄰而居攀親為榮。
而韋家尤顯赫,和楊家李家武家并稱京城四大家。韋家著名人物有韋賢韋玄成韋孝寬、韋安石、韋皇後、韋應物、韋莊等。韋氏祖茔在少陵塬上北裡王南裡王這一帶。
韋曲上世紀九十年代也隻有三四條街道,老街道是最繁華的地方,各種百貨副食應有盡有。
文化節沒有文化盡都是賣衣服的,唯一有文化的也許就是電影院了,當然還有救死扶傷的縣醫院也在這條街,曾經播放帶色錄像為許多人都知道。
(韋曲老街)
大街就是長安路和西街,西街十字最熱鬧,西南角的氮肥廠早早就倒閉了,開發成了樓盤,底下就是秋林百貨。東邊的柴配廠有個北大生陸步軒,賣肉出了名。後來進了縣志辦,如今跟着北大校友張生搞起了全國連鎖。
長安招待所、長安飯店和西北飯店才讓韋曲還有一點城市味道。
如今不可同日而語,吉源國際酒店、長安國際酒店應運而生。街道高樓林立,琳琅滿目。
皇子坡就在老政府的南面塬上,據說是秦始皇有個兒子早殤埋在了這裡。又說是太子扶蘇在這兒讀書的地方。皇子坡西南少陵塬垴形似倒扣北鬥星,相傳唐代天相大師李淳風袁天罡墓都在此。村北是高望堆村,是唐代烽火台的地方,相傳漢蕭何後人也是宰相蕭蒿、長孫家族墓都在此。唐中興功臣郭子儀衣冠冢以及父親、兒子郭暧升平公主墓都在村東。
皇子坡東南還有元代醫學世家武敬元家族墓,再過吐蕃降将論弓仁墓下勳蔭坡就是杜甫祠堂杜公祠和樊川八寺之一的牛頭寺,還有民族英雄楊虎城将軍陵園。
(論弓仁墓)
向南就是申店渡,唐時杜正倫開鑿杜固修潏河,修成血流成河,杜固杜氏從此沒落。
潏河上的橋貫通南北,叫申店橋。宋人張禮在《遊城南記注》中記載:“飲于禦宿川之王渠(今王曲),醉還申店,幾半夜矣。”據說附近有一處叫韓店的地方,是韓愈在此的莊園。
出韋曲向南過潏河,潏河古稱沈水,向北流入昆明池,秦時由于修十裡潏河,長安人躲過修長城的勞役。潏河在韋曲南改道向西而去,在香積寺和滈河交彙。舊河道也稱皂河一路向北流入渭河。
潏河邊上的鼓樂廣場遊人如織,但是那幾個大鼓像牛拉鼓,一點沒有何家營鼓樂的意思。
(潏河濕地公園)
河南路西就是鼓樂之鄉何家營,因汾陽王郭子儀的偏将何昌期曾在此屯兵紮營,人們稱此地為“何将軍營”,後來諧音為何家營。
何家營鼓樂屬于西安鼓樂僧、道、俗三大流派之一的俗派,在演奏風格上,既保持宮廷音樂典雅清幽的色彩,又具有民間音樂質樸渾厚、高揚壯麗的特點。現在鼓樂社經常在國内外演出。
(何家營鼓樂)
何家營附近如今高校林立,西安培華學院、陝西學前師範教育學院、陝西電子科技學院等大專院校先後落戶于此。
何家營對面是柳青廣場,還有柳青文學館,館外有柳青雕塑。
沿西彌路再往東一裡有一座寺廟是樊川八寺之一的法幢寺。挨着的是瓜洲村,是大詩人杜牧的别業之地。杜牧的祖先淮南相公杜佑在江南瓜洲任職多年,回故裡建别業,起名“瓜洲”,是以得名。戲劇家鄭伯奇就是該村人。
再向南就到了長安大道路滈河大橋,一覽無餘的哈蟆灘,遠眺終南,俯視禦宿川,站在觀景台上心曠神怡。
魚標頭的新村高樓密密麻麻嚴嚴實實,像鋼筋水泥的叢林。
魚標頭原來是禦宿川的堡子的意思。分東西兩個堡子。明朝時期改名為“毓寶頭”,民國時期,為了便于書寫,将“毓寶頭”簡化為“魚鮑頭”。
(神禾塬大墓疑似夏太後墓)
村北原有“瓜婆廟”相傳祭拜的是秦始皇的奶奶夏太後。魚標頭村北西安财經學院建設中發現天子駕六先秦大墓,人稱“神禾塬一号大墓”。
呂家溝也稱八面窯,上世紀五十年代,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馬健翎在此居住。窯洞成了創作室和排練場。《血淚仇》《三滴血》《梁秋燕》都是在這裡排練的。
村東就是胡宗南為蔣介石在西北修的行宮常甯宮。曾經是唐太宗為其母修的修行的宮殿。
(常甯宮蔣介石行宮議事廳)
魚標頭西是号稱長安第一大村的賈裡村。
村子有近萬人。唐代稱華林鄉神禾裡。元代稱賈家神禾裡、劉家神禾裡等。
相傳唐代著名詩人賈島,就是本村人,賈家居住其中稱為賈裡。清康熙記名為賈裡鎮。
(少陵塬張勇墓赑屃)
村東有寺老君庵,賈島訪友李凝未遇,訪此庵,作詩《題李凝幽居》,其中有佳句: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在推敲之間權衡,沖撞了韓愈,倆人琢磨,韓愈建議敲更佳。造就了一段佳話。
現在村北處有推敲公園。
清初一級侯太子太師張勇就是該村人,他的墓在少陵塬上郭莊。著名畫家楊建果、楊曉陽也是該村人。
村下是滈河郊野公園。
(長安某工地古墓圖)
大概這麼走了一圈,你也許累了.
累了就閉上眼,曆史的煙雲在眼前滾滾而過,打馬而去.
我們落地成殇。
#在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