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東省壽光聖城街道趙旺鋪村北七八百米有一座比周邊平地高出二米多的高大土埠,氣勢恢宏。據當地人稱這裡是商周遺址,被山東省命

作者:納百川工作室

山東省壽光聖城街道趙旺鋪村北七八百米有一座比周邊平地高出二米多的高大土埠,氣勢恢宏。據當地人稱這裡是商周遺址,被山東省命名的重點保護機關一一趙旺鋪遺址。

這片神奇高大的土埠即是商周遺址又是一處名人埋葬的墓地。壽光古時候在留呂這個地方叫斟灌國,斟鄩國建立後,曆經夏、商兩朝,到周武王滅商之初,迫于大勢,歸順周武王,成為西周附庸國。西周成王時,趁三監叛亂之機,與奄、蒲姑、斟灌等國一同起兵反周,被成王所滅,其地入于呂尚之齊國。斟灌國,為少康中興之地。夏亡,斟灌國也随之沉寂了下來。“斟灌”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則是因為幾千年後,這裡的斟灌李氏家族自明末至清一代簪纓連綿,名宦輩出,一門六進士三翰林,十五舉人,舊時人稱“壽邑文章第一家”。六進士:李适、李迥、李懋(翰林)、李封(翰林)、李铎(翰林)(以上為文進士),李金鏊(武進士)。

十五舉人:李汝英、李煊、李柟、李楫、李炎、李疆、李鋐、李釴、李庭訓、李世治、李世漣、李長齡、李麐選(以上為文舉人),李莪、李啟南(武舉)。李迥在康熙年間,世間傳聞他一歲五遷,深受康熙帝的賞識。後升至升刑部右侍郎,卒贈刑部尚書。這裡介紹一下李迥墓。年歲已高的李迥緻仕返鄉後,僻居斟灌,絕不過問戶外之事,腳不踏入城市,絕不幹涉地方政務。這期間他請陰陽先生給他的家族祖宗們選擇了一塊墓地,也就是斟灌正西三十裡的趙旺鋪遺址之上,然後花大錢請工匠們日夜修造李氏墓地,等李迥死後李氏墓地已初具規模,後來自己及六位夫人也一起埋在這裡。還有他的祖宗及出名的晚輩死後也葬在一起。墓地規模浩大,錢财也花去不少。當時地位高的人死後當朝皇帝賞賜墓碑及專人負責葬禮,碑上會寫上"皇恩欽賜",并且雕有龍。李迥的墓周邊有高大的松樹環繞,正南大石門,然後往裡左右望天吼,石羊石馬石人左右陪伴,皇帝賜的石碑,名人同僚祭典的石碑林立,墓地封土特别雄偉高大。可惜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破四舊時被毀于一旦,當時有人見證墓室很大,三合土、青磚砌築,裡面有七個墓室,也就是說李迥有六位夫人也一起葬在這裡,并且在墓道門口一邊一堆小骸骨,并且上面還有一根鏽迹斑駁的鐵鍊。也就是陪葬的童年童女。李迥作為清代朝廷高官,他忠于職守,敢言直谏;他關心民生,知無不言;他不避怨謗,忠勤任事,展現了一位公職人員高尚的官德和人品。他的“一心公務,見信于人”的為官準則,放在今天仍然有很高的借鑒意義。清廉故事:

故事之一:上言開釋,萬人團聚。故事之二:疏修《會典》,奠定法典。故事之三:平反冤獄,持證公允。故事之四:緻仕回籍,遠避政務。 李迥(1620~1695),字奉倩,号霞峰,今壽光市洛城街道東斟灌村人,後随其父遷居今聖城街道北坦村。清康熙三年(1664年)進士,曆任順天府府尹、通政使司通政使、督察院左副都禦史、刑部右侍郎等職,卒贈刑部尚書。一一大海[祈禱][祈禱]

山東省壽光聖城街道趙旺鋪村北七八百米有一座比周邊平地高出二米多的高大土埠,氣勢恢宏。據當地人稱這裡是商周遺址,被山東省命
山東省壽光聖城街道趙旺鋪村北七八百米有一座比周邊平地高出二米多的高大土埠,氣勢恢宏。據當地人稱這裡是商周遺址,被山東省命
山東省壽光聖城街道趙旺鋪村北七八百米有一座比周邊平地高出二米多的高大土埠,氣勢恢宏。據當地人稱這裡是商周遺址,被山東省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