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代後期漢族生活娛樂風俗研究

>   後期,在全國範圍内,人們的娛樂、休閑生活基本傳承前期固有的風俗事象,戲劇、歌舞、百戲、雜耍、競技、博弈,以及各種各樣的花會等。但在沿海地 區的一些城鎮,随着西方文化的輸入,西式文體娛樂項目也随之傳入,并逐漸為社會各界所接受,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如看電影、幻燈、話劇,跳西洋舞,玩樸克 牌等,在沿海口岸城市已成為上層社會的主要娛樂休閑方式,進而使漢族社會的文化娛樂風俗發生了根本的變革,而帶有近代性的特征。> >   1.傳統娛樂風俗的繼承> >    、年間,以徽班為基礎的平劇形成,至同治、年間,開創了一個興盛的局面。平劇演出受到以北京為中心的華北地區漢族官貴與平民的普遍贊賞。并 出現了流派紛呈的局面,如同治以後的陳調、俞調和馬調,就當時有名的三大平劇唱腔流派。陳調蒼勁渾厚,俞調婉轉清秀,馬調樸實流利,三派各有特點,影響直 至現代,繼續衍生出新流派。他們的著名曲目分别有《玉蜻蜓》、《倭袍》、《珍珠塔》等。到清代末年,京班在進入宮廷的同時,逐漸流布到南北各地,除北京的 近鄰天津、保定及農村有京班的足迹外,在上海,山東的濟南、煙台、曲阜孔府,河南的開封,湖北的漢口,湖南的長沙,雲南的昆明,四川的成都,杭嘉湖地區, 以及東北的沈陽、營口、安東(今丹東)、海參崴、哈爾濱、吉林等,都可見到京班的影子。在流動演出的基礎上,有的戲班落了戶,并設立科班培育人才,甚至形 成了地域性的流派,如上海的海派平劇等。> >   同時,各地的地方戲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如流行于安徽等地的泗州戲,原名“拉魂腔”,于鹹 豐年間在民間歌舞“秧歌”、“号子”、“花鼓”、“獵戶腔”的基礎上發展成一個少有影響的地方劇種。泗州戲有一種特殊的傳統演出形式“壓話場”,即正戲開 演前男女演員各一人對唱對舞,表演“百馬大戰”、“蛇脫殼”、“剪子股”、“門外窩”、“蕩子踢球”、“燕子拔泥”、“鳳凰雙展翅”等。表演完這段生動活 潑的雙人歌舞,正戲才開始。在“壓話場”中,有一段傾訴藝人痛苦生活的“篇子”,提到“鹹豐三年臨時貴,繳了租子顧不上吃”,從唱詞看,作為職業性演出的 興起,泗州戲應該在鹹豐三年之前。> >   此外,清代後期的地方戲還有流行于雲南、貴州、四川等地花燈戲,山東的呂劇、五音戲,江蘇的錫劇,山東及河南的二夾弦,的歌仔戲,湖北、江西的楚劇,廣西的彩調劇等。> >    在清代後期亦巫亦藝的傩戲班到已初具規模。清同治三年《酉陽直隸州總志》載曰:“案州屬多男巫,其女巫則謂師娘子,凡咒舞求佑,隻用男巫一二人或三四 人。病愈還願,謂之陽戲,則多十餘人。生、旦、淨、醜,袍帽冠服,無所不俱,僞飾女旦,亦居然梨園弟子,以色媚人者。”而且演出也十分活躍,每逢民俗節 日,如春節、元宵等各地都有傩戲演出,如貴州安順,“歲時禮節,俱有楚風。正月自元旦至十五,擊鼓以唱神歌,妝扮傩神,沿村逐疫,所至之寨,必款以酒食。 九月祀五顯神,遠近鹹集,戲舞終日,至暮乃散。”“元宵遍張鼓樂,燈火爆竹,扮演故事。有龍燈、獅子、花燈、地戲之樂。”> >   到清末時, 傩戲已擺脫了季節的限制,也擯棄了一些繁文缛節,由傩壇演出向高台演出發展,巫作傩戲也出現了向職業性演出邁進的趨勢。如在湖南滬溪,“今年倉内禾蠶富 足,明年生意買賣興隆,事事如意,還唱一本《孟姜女》戲文酬謝神佑;”“雖無當街紮台專演《孟姜女》,但入冬迎傩神,還舊所許願時,也必須唱一本《孟姜 女》。演至尋夫時,必向來賓索路費錢。”道光年間,四川傩戲已有與地方戲班同台合演的迹象。江西人黃勤業在《蜀遊日記》中記載了他在清道光年遊峨嵋山時, 目睹了巫師“跳端公”、“祭馬頭娘”并“作優戲”的情景,其中提到了“鮑老”。鮑老是宋之戲曲中的一個常引人發笑的喜劇角色。可見此時的傩戲中還吸收了木 偶戲參與演出。另,道光《新甯縣志》載曰:“俗重日插秧畢,以傀儡演劇為青苗戲,并誦《蟲蝗經》”。此處所說的“傀儡”,當是提線木偶之類的傀儡戲,其中 當有巫觋戴面具的形象。其劇亦是祭祀性戲劇。在湖南嶽陽,有楊四廟,每年都要開廟演傩戲。史載,“楊四廟在十二都橫闆橋,祀楊業第四子楊四将軍;祀唐張 巡,一名莊祀堂。此廟每年遊傩演劇甚盛。”> >   在民間歌舞方面,民間獅舞已發育成熟。成書于光緒年間的《京都風俗志》曰:“太少獅,以一 人舉獅頭在前,一人在後為獅尾,上遮寬布,彩色絨線,如獅背皮毛狀,二人套彩作獅腿,前直立,後伛偻,舞動如生,有滾球、戲水等名目。”所介紹的為兩人協 同表演的太獅舞,已與今天的獅舞無多大差别。少獅舞則是一人藏伏獅皮中表演。在廣泛流傳中各地民間還創造了多種多樣的獅子舞,如南方威武矯健、穿插着許多 翻滾跌撲技巧表演的“武獅”;诙諧風趣逗人喜愛的“文獅”;用闆凳裝飾成獅形耍舞的“闆凳獅”和使舞獅口噴火的“火獅”等。此外,當時的民間舞蹈還有跑旱 船,其表演形式有二,《燕京歲時記》曰:“跑旱船者,乃村童扮成女子,手駕布船,口唱俚歌,意在學遊湖而采蓮者”,此其一;其二,則以一人扛起木架船形道 具邊唱邊舞,蔡省五《一歲貨聲》“跑旱船”注曰:“一人攜兩兒,戴女冠,荷木架船,行敲鑼鼓,如人家唱山西曲。”又有舞大頭和尚。《新年雜詠?大頭和尚》 序曰:“兼辦山神童子,跳舞而來,皆戴彩繪假頭,故曰大頭和尚。”> >   在清代後期,北京各地有各種各樣的民間花會組織,如吹打樂隊、雲車 會、高跷會、杠子會、中幡會、天平會等,多達幾十種。每當逢年過節和迎神賽會、紅白喜事時,人們往往要組織十幾檔花會進行大會串,俗稱“走會”或“過 會”。清代光緒年間富察敦崇著《燕京歲時記》曰:“過會者,乃京師遊手,扮作開路、中幡、杠箱、官兒、五虎棍、跨鼓、花钹、高跷、秧歌、什不閑、耍壇子、 耍獅子之類,如遇城隍出巡及各廟會等。随地演唱,觀者如堵。”在這些形形色色的花會中,包括了民間雜耍、民間歌舞,及國術表演。這些民間花會有的還被請到 宮中去表演。據傳京東小紅門地區的紅寺村于清年間成立的地秧歌會,以及豐台十八村中的孟家村旱船會、柳林的花钹大鼓、張房的太獅會、鵝鳳營的獻音老會 等都于光緒年間參加過宮廷演出,而受過皇封。> >   在北京,每逢京西妙峰山碧霞元君廟廟會,附近各地的民間花會都要趕去赴會。《燕京歲時 記》記其盛況曰:妙峰山碧霞元君廟“每屆四月,自初一日開廟半月,香火極盛,……人煙輻辏,車馬喧阗,夜間燈火之繁,籼如列宿。以各中之人計之,共約有數 十萬。以金錢計之,亦約有數十萬。”其中就有花會表演。《舊都文物略》記 “趕會”習俗曰:“中頂、西頂、南頂皆有祀神之會,而四月妙峰山之娘娘頂,則香 火之盛,聞于遠迩……而鄉社子弟,又結隊扮演燈火雜劇,藉娛神為名,歌舞于途,謂之‘趕會’”。> >   在南方的溫州,端午節有台閣會,大約 始于清同治年間。端午節觀劃台閣,成了溫州人節日娛樂活動的重要内容。台閣,也稱彩舫,是一種将亭台樓閣置于船上,并在其間安排化妝人物、樂隊、秋千等供 人欣賞的龍舟。溫州的台閣十分壯觀,長約六、七丈,寬丈餘,可容納100人左右。前後為木雕龍頭龍尾,其須角、眼睛、鱗片均為彩漆、貼金裝飾。台閣有亭台 三座,各式花燈遍布台閣,入夜時景色甚迷人。台閣還設有風車、秋千架三座,每個秋千架上都有四名兒童身着戲裝、手握繩子,坐在軟繩上随秋千回環起伏、騰空 飛轉。龍頭龍尾還各設一對艄公艄婆站立,負責台閣的轉向。還有四位劃手藏于隐秘處劃船。台閣上的樂隊演奏的樂曲,更令人心曠神怡。每逢端午節,台閣被裝扮 一新,緩緩行于河面,船上秋千回轉,彩旗飛舞,岸邊觀者如潮湧。> >   山東濰坊則有風筝會。濰坊風筝是山東風筝的代表。濰坊人放風筝的曆史 悠久,但真正形成氣候,并進入鼎盛期的時間是清乾隆至年間。《濰縣志稿》載曰:“本邑每逢寒食,東門外,沙灘上……闆橋橫亘,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楊 柳煙合,淩空紙鸢,高入雲端。”放風筝不僅成為人們節日中的一項不可或缺的娛樂習俗,而且發展趨向普及。濰坊成了紮、糊、繪、放這風筝四藝中心和集散地。 在清代後期,濰坊風筝已從自我欣賞、娛樂轉向商品生産,鼎盛期有風筝作坊和店鋪30餘家。清乾隆、嘉慶以後,濰縣東關城牆下的白浪河灘,是集市貿易中心, 而風筝市就在東城的城牆下。風筝習俗從此興起并廣為傳之。清末民間畫家王福齋是紮人物風筝的拿手藝人,“雷震子”就是他的著名之作。除外,還有陳啞巴等 10餘家紮風筝名家。> >   在江蘇,端午節時有龍舟競渡。如武進端陽節時“龍舟競渡于白雲渡一帶,畫船箫鼓,競日通宵。”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編,《江蘇武進歲時記》。江蘇六合縣于五月朔日,“龍津橋上下河内,群造龍舟競渡。”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編,《江蘇六合之歲時》。> >    此外,湖北、江西、浙江、湖南、廣東、四川等南方省份均有競渡之戲。如湖北武昌“五月五日端陽節,有競舟之戲,以吊也。”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 志》下編,《湖北武昌之歲時》。又江西萍鄉端陽節“龍舟競渡,角黍投江,相傳為屈大夫蹈汨羅之紀念。習俗相沿,年年如是……午後年幼男女,鹹著新衣,紛紛 去觀龍船。”每艘參賽船“水手數十人,撥槳前進,船末掌舵一人,船首一人持小紅旗二面。當二船比賽時,鑼鼓大作,船首執旗者,大喊助威,發聲極怪,舞旗不 已。及至勝負即分,兩岸觀者亦大聲歡呼。”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編,《萍鄉歲時之風俗》。> >   北方冬天除有滑冰之戲外,清末時還有一種拖冰床活動,“冬至以後,水澤腹堅,則十刹海、護城河、二閘等處皆有冰床。一人拖之,其行甚速。長約五尺、寬約三尺,以木為之,腳有鐵條,可坐三四人。雪晴日暖之際,如行玉壺中,亦快事也。” 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拖床》。> >   在清代後期,象棋活動雖在民間頗為流行,但棋壇高手卻不多見,棋道衰落,甚至“恒有人設攤于道左,以錢博勝負者。” 徐珂:《清稗類鈔?賭博類》。> >    起于唐宋,盛于明的蹴鞠之戲,到了清代後期已經衰落,故在史志上已少見有載。隻是踢石球之戲作為傳統的蹴鞠活動的一種,名曰蹋鞠,俗名踢球、踢鐵球或石 球,在京師少兒中尚有流行,多在冬季進行。《燕京歲時記?踢球》曰:“十月以後,寒賤之子,琢石為球,以足蹴之,前後交擊為勝。蓋京師多寒,足指 凍,兒 童踢弄之,足以活血禦寒,亦蹴鞠之類也。”清末《北京民間風俗百圖》中《踢球圖》曰:二人以石球兩個為賭,用些碎破瓦塊鋪地,用一球先擺一處,二球離七、 八尺遠,每人踢二次,踢中為赢,不中便輸,娛樂場所簡便易行,同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其群衆性、自娛性和世俗性的特征是顯而易見的。這種活動在河北一 些地區也有流行。> >   2.近代娛樂樣式的濫觞> >   清代後期漢族社會的文體娛樂風俗不僅發揚光大了中國傳統娛樂形式,而且 還适應了曆史時代的變化,把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文體娛樂形式吸收進來,如話劇、電影、西式舞蹈、體育比賽、打撲克、打撞球等,進一步豐富了官民士庶的文化生 活。外國人占據的租界,是展示西方社會文體娛樂方式的最重要的舞台。19世紀50年代,居住在上海租界(中國人稱之為“夷場”)的外國人組成了業餘劇團, 在一間大倉庫裡排練演出,上演了《勢均力敵》、《合法繼承》、《精疲力竭》等劇目。以後,又有了專門的戲劇俱樂部“大英劇社”,此為中國近代有西洋戲劇之 始。但這一時期的近代休閑娛樂完全是從西方移植過來的,參與的人又都是西洋人,還未影響到中國民間。> >   除了戲劇之外,租界内尚有舞會活 動。新的生活娛樂方式很快滲透到市民百姓中。有外國人業餘演劇,也有百姓“男女數人”跑到租界碼頭“居然坐唱”,打破了舊時男女有别不能同台演戲,更不能 抛頭露面公然在街頭大庭廣衆之下吟唱之禁。19世紀30年代留聲機傳入,清末士大夫曾賦詩誦之:“舊聞聲是無常物,氣浪搖空遇不停,誰遣伶倫造奇器,封藏 萬籁鬥乾靈。”《清代日記彙抄》,第375頁。這些新事物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愉悅,增添了不少色彩。> >   晚清上海租界内每周五在市政 會議廳裡都要舉辦舞會,周日則開音樂演奏會,這類活動在一段時間裡成了定制,同時也成了在華洋人的進階娛樂方式。初始是不允許華人參加的,自光緒三十二年 (1906年)以後,少數“進階華人”方可進入指定的廳堂參與其事,這在當時被視作一種特權和榮耀。不過,它們與百姓生活相距甚遠。> >    戲劇在晚清社會精神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60年代~70年代看過西洋戲劇的士大夫表現了一種欣賞情緒,“遙見布帳,高出缭坦,狀若巨蓋,設有雙扉,西人 守焉,納以金遂入。入見燈彩燦然,觀者環從,各鋪錦褥座凡三層,集高下定值,上客得飲酒一器,座既滿,即有一西人登場,手執火槍,一舉而聲發霹靂,忽然燈 光萬點,照耀如晝。” 毛祥麟:《墨餘錄》,《筆記小說大觀》,第21冊。這是一種全新的感受,是以,樂意前往領略西劇風情的人為數不少。《申報》有報道 說:“每逢英曆18号在西國戲館開演諸劇,近日天時甚暑,改在跑馬廳開演”,“往觀者則攜小扶老,道路間頗形熱鬧。” 《申報》1876年8月19日。在 西劇的熏染下,中國戲劇發生了新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上演反映現實生活的時裝戲和引進話劇上。> >   時裝戲在晚清被稱作新戲,主要與 平劇昆曲等中國傳統戲劇相差別。“19世紀末,戲劇界人……創造了一種時事新戲,亦稱時裝新戲,這是以現代情節、現代人物為資料,服裝全用現代打扮,說白 不用中州韻,改用平劇或方言,劇情都有頭有尾,不像平劇那樣隻有片段,這樣的時裝新戲,賣座居然不錯。” 鄭逸梅、徐卓果:《上海舊話》,第102頁。新 戲有别于舊戲除了内容新之外,舞台也是新的。“光緒戊申(1908)秋,有商辦新舞台崛起于南市之外馬路。劇場全部構造悉仿歐制。戲台為半月形,可旋轉, 并有一切布景。每出必易,加之以電光。建築告成……兼演新舊劇。” 徐珂:《清稗類鈔》第11冊,第5047頁。20世紀前後,文藝界愛國志士仁人充分利 用新劇這樣一種新藝術形式宣傳革命思想,喚醒群眾,上演了許多愛國主戲劇,諸如曆史上的愛國英雄人物文天祥、史可法、,現實生活中的革命黨人秋瑾、 徐錫麟等先後多次被搬上舞台,甚至還把外國革命者寫入新劇充當主角,以配合民主、共和的宣傳。一時間蔚為大觀。> >   比起戲劇,對大衆影響 更大的是電影。晚清史料中的“影戲”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幻燈,另一種是電影。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電影正式傳入中國,上海一些戲院茶園開始陸續上 演電影。有報紙報道說:“自電法既創,開古今未有之奇,洩造物無穹之秘。如影戲者,數萬裡在咫尺,不必求縮地之方,千百狀而紛呈。” 《遊戲報》1897 年9月5日。為了差別于幻燈,人們把電影稱作“活動影戲”。僅隔了一年,電影就在上海茶園戲院出現。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北京也開始放映電影。> >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第一部中國無聲電影《定軍山》拍攝成功。這是一部戲劇片,主角是當時赫赫有名的“伶界大王”、平劇譚派藝術的創始人譚鑫培。電影上映之時,百姓反應極其熱烈,競有“萬人空巷來觀之勢”。從《定軍山》開始,中國電影事業發展起來。> >    與近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娛樂形式,因為新奇,非常受人歡迎。電影大約是19世紀90年代傳入中國的。1896年8月11上海徐園“又一村”放映“西洋影 戲”,是中國放映電影之蒿矢。上海《遊戲報》第74号(1897年9)上有一篇《觀美國影戲記》,記錄了中國人初看電影的觀感:“天地之間,千變萬化,如 蜃樓海市,與過影何以異?自電法既創,開古今未有之奇,洩造物無窮之秘。如影戲者,數萬裡在咫尺,不必求縮地之方,千百狀而紛呈,何殊乎鑄鼎之像,乍隐乍 現,人生真夢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觀。”1898年九江放映美國電光影戲時,“觀者鹹謂聞所未聞,見所未見,莫不鼓掌稱奇”。 轉引自龔書铎:《近代社會 習俗變化漫話》,《文史知識》1984年第9期。而香港的三個仙(銅元)“環遊世界十分鐘”的影戲“挑動了許多人的好奇心,紛紛付錢入座去一開眼界”。  子羽:《香港掌故》(一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5頁。後來,出現了正式電影和電影院。上海第一家電影院是1909年外商雷馬斯建立的虹 口大戲院,它放映的第一部正式影片為《龍巢》。1926年12月18日在百星大戲院上映《特福萊聲片》,是有聲電影第一次公映于上海。中國人自拍電影是在 辛亥革命前後,由黎民偉創辦的“民新電影公司”在香港拍成第一部電影《試妻》。北京燈市口的燈市“已随世變一一衰息,代興者電影、跳舞,窮欲疲神,方 不限于歲時佳節”。 黃:《花随人聖摭憶補編》,第27頁。氣球“為最易銷賣之物”,枝巢老人(夏仁虎)詠曰:“空際晨星點點浮,也将科學作嬉遊。風 前拍手天邊看,知有人抛養(氫)氣球。” 枝巢老人:《廣甸新春竹枝詞》,轉引自鄧雲鄉:《與北京風土》,第47頁。上海“大世界”的哈哈鏡曾吸引了 無數遊客,北京萬牲園的暢觀樓則特意為太後裝了“兩面特大的哈哈鏡”。街頭“西洋景”常常圍滿了人,《都門雜詠?西洋景》。“西洋小畫妙無窮,千裡山 川掌握中,可笑不分人老幼,紛紛鏡裡看春宮”。更有一些人追求高雅的娛樂方式,學西人跳舞,認為“此等社交,樂而有禮,男女和合,故最能怡悅心情。較之中 國人每會必為牧豬奴等戲者大異矣” 黃遠庸:《喜日日記》,《遠生遺著》卷三,第215頁。。外國僑民還帶來了西方的一些休閑娛樂方式,如德國人在青島為 招徕遊客,開辦夏期音樂會、跳舞會、遊泳會、乘馬會、射擊會等等。以上内容由本網整理釋出()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部分内容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将盡快删除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