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強北翻新iPhone SE生意不絕:蘋果該反思

日前港媒指出,深圳華強北有許多店家根據客戶的需求把iPhone5s的舊機款翻新,僞裝成iPhone SE,而且費用便宜。深圳華強北的許多通訊城或商場,聲稱高價收購iPhone 5及5s的舊機款的店家大有人在,當中iPhone5s部分或用作翻新成假iPhone SE的原材料。

根據資料顯示,在深圳,從事手機翻新至少上萬人,毋庸置疑,翻新iPhone更是其中的大熱門。他們的具體做法是,先把回收回來的二手蘋果螢幕和機身分離,然後清洗主機闆、除塵,更換零件、噴油、更換外殼,然後補齊配件、包裝、加入仿制的說明書、制作标簽,并最終做出和原裝手機看上去幾乎一模一樣的iPhone。

華強北翻新iPhone SE生意不絕:蘋果該反思

之是以iPhone SE成為華強北翻新的大熱門,重要原因在于,如果從配置上看成本效益極高,但是要論外觀,更多人覺得這隻是一台“更新版iPhone 5s”,此前國外專門有人拿着iPhone 5s充當iPhone SE在街頭做測試,有80%相信這是一台“iPhone SE”,是以翻新不需要太多技術含量,這給華強北的山寨廠商把舊款機型變身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我們知道,同樣的事情曾經也出現在iPhone6s身上,早在去年iPhone6s上市之前,在深圳華強北各大通信市場,iPhone6s剛出,許多為了翻新iPhone6s的玫瑰金色的iPhone手機殼就已經被批發運到商戶的櫃台了。其次翻新成本低廉,據港媒觀察到,當有客戶要求店家翻新iPhone時,店家隻需要通過把iPhone 5/5s作為機身,并以鐳射技術把SE的字樣刻在全新的山寨手機外殼上,加工費用隻需約60元,如此一款全新的”iPhone SE”就出爐了。

事實上,iPhone 5、iPhone 5s,iPhone 5/5s和iPhone SE也是存在不少細微的差别,比如機身邊緣、硬體配置以及序列号查詢,隻不過一般人很難加以辨識。對于高仿iPhone來說,要驗證真僞,最簡單的是檢視iPhone的手機序列号,即iPhone背後的IMEI碼,這個辨別資訊就是手機的身份資訊,但這個手機身份證同樣可以僞造,在深圳華強北,很多商家在蘋果新品提前做好了這樣的模闆,可以随時打碼。這無疑讓使用者識别翻新機的難度加大了。

我們知道,翻新廠商針對蘋果的舊手機的翻新,不僅僅是外觀,往往也包括内部配件,比如,像電池、螢幕、支架、排線、後蓋等。在深圳,對這些零部件與配件的翻新幾乎都是流水線式的生産。根據某業内人士的說法就是:無非就是這種翻新會把主機闆上的儲存資料資料的套件用機器打磨掉,再把能正常使用的套件再焊接回去,再更換一些磨損較大的配件進行翻新,再次銷售。

從翻新機出爐的流程上看,蘋果應該反思自身的軟硬體創新機制、配件認證機制以及舊手機銷售的管道管控機制和外觀創新方法。

我們知道,蘋果早在2011年就推出了一項名為MFi(“Made for iOS”)的項目,也就是說生産廠家必須獲得MFi認證授權的許可才可生産配件,而未獲得蘋果認證的配件生産企業,将被認證晶片限制。第三方配件制造商必須加入蘋果MFi項目,簽署協定并支付MFi授權費,蘋果也是以獲得了高額的利潤分成(20%~25%)。蘋果公司會針對這些配件商配置設定一個特定的序列号,并包含了特定的認證晶片。但與此同時,認證晶片可以被複制,但一旦被複制,蘋果公司将可以通過軟體更新,禁用沒有經過授權的配件産品。

但我們若腦洞大開一下,這種授權配件認證機制的想法是否同樣可以用到應對大量高仿機與翻新機上?

這種翻新機,因為高溫焊接等原因可能會導緻主機闆上很多的元器件受損,或者産生虛焊等,也導緻性能不穩定,這對使用者利益是一種極大的損害。是以蘋果後續對于翻新機的預防機制可以從零部件的焊接與拆卸入手推出認證機制無疑也是一種思路。比如說,若能通過軟硬體的技術創新與優化,比對一套技術認證機制,比如對涉及到iPhone關鍵零部件的拆卸與重新焊接實行晶片認證機制,一旦對内部零部件進行拆卸與重新焊接則可能導緻手機無法使用,如要破解,需要機主本人的指紋認證或通過蘋果的iOS相關管道重新送出認證授權方能重新使用或者更新軟體。另外,翻新機都是使用激活過的,官網會有激活記錄,蘋果是否能針對激活的手機設定一套二次銷售的官方認證機制呢?當然,這些創新機制在技術上與可行性上能否實作還難說,但蘋果應該從這種確定使用者利益與安全的思路上進行軟硬體融合創新與制度創新,這些都是蘋果提升品牌與安全性上的賣點。

另外還可以看出,蘋果在電商管道與二手iPhone回收管道的管控力度與流向上做的不到位,我們知道,蘋果官方會回收自家的手機,根據資料顯示,舊iPhone通過正當途徑被回收之後,20%會被美國的保險公司買走,而剩下的80%都會流入香港進入拍賣。翻新機的貨源一般都是美版、港版或者日版,而從香港拍賣行競價買走的買家許多來自内地,内地買家則大部分源自華強北,這些買家将二手手機成批運回深圳以後,在各自的小作坊裡進行重新加工,再當新機銷售,這些翻新機除了流入線下外,還有一批進入電商管道。兜兜轉轉一圈,翻新機最終還是内地消費者買單。當然最大的受害者其一是使用者,其二是蘋果自身。如何在二手iPhone回收管道加強管控與管道建設,如何制定方略來進行打擊顯然也是蘋果需要反思的方向。

另外是蘋果還要加強對配件商的掌控力。比如對相關蘋果配件的去向有個大緻的掌握,掌握配件商對配件生産與流通情況,一般來說,在購機需求有限的情況下,蘋果舊款機型配件若在特定市場存在大規模生産與流通的情況,蘋果應該引起警惕,通過實行預警機制或者制度上的創新來加強對配件商的限制。

當然,回到iPhoneSE本身,被使用者吐槽最兇的無疑是外觀跟iPhone5s一模一樣,要應對山寨市場的翻新與高仿,軟硬體、外觀創新無疑是最好的應對手段,針對S系列的更新最好做到外觀尺寸的調整與變化。如果外觀改變,高仿起來的難度就更高。

比如我們看到,此前iPhone5s被大量華強北商家拿iPhone5c翻新過。iPhone6s被商家拿iPhone6迅速翻新,其翻新手法幾乎大同小異。手機裡面的主機闆、螢幕、排線等都是前代産品,外行人根本看不出來。但iPhone6的翻新機或者高仿機卻相對較少。原因在于,iPhone6相對于前代産品在外觀尺寸與内部零部件配置上發生了變化,新品面世之後,市場上缺乏相應尺寸的二手外殼與螢幕,翻新的難度加大,前面提到,而iPhone6s、iPhoneSE由于與前代産品在外觀尺寸幾乎沒有變化,對于手機翻新商家來說,這無疑是重大利好,因為iPhone6翻新成iPhone6s,iPhone5s翻新iPhoneSE省去了内部零件與主機闆重新焊接等工作,直接換個殼打個logo就完事了。

在當年諾基亞最輝煌的時代,在硬體創新陷入瓶頸的時候,諾基亞則通過花樣百出的外觀創新來應對消費者的審美疲勞,諾基亞在當時盡管也被人調侃”科技以換殼為本“,但卻通過不同外觀設計造型來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延緩了使用者的審美疲勞。但現在蘋果卻連外觀創新這一步都省略掉了,當然很顯然,作為供應鍊大師,庫克自然懂得成本掌控之道,由于iPhone SE其外觀配置基本都來自于前代,那麼就不需要重開新的生産線,直接将此前的生産線再利用即可,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也不需要磨合産業鍊供應商的軟硬體适配與良品率問題,效率大大提升。但這同時展現出蘋果基于利潤與銷量出發的主導思路,惰于外觀創新,卻給地下高仿市場帶來了良機。對于高仿市場來說,iPhone新品無疑是大熱門,仿起來最賺錢。重要的是,高仿的難度決定了其翻新成本與動機。當外觀與配置在前代産品都幾乎一模一樣的時候,那麼翻新的難度則大大降低,廠商直接收購二手市場的舊手機,連焊接等工作都省掉了,這顯然為”翻新廠商“幫了大忙。

我們知道,近兩年蘋果的增長率在全球範圍的下滑态勢已經開始呈現,要力挽頹勢,蘋果事實上有許多工作需要做,翻新機由于存在各種故障與問題,也是蘋果口碑下滑的重要因素,無論如何,如果任何産品的出發點都是基于成本與利潤的關系,而非從市場角度去變通,這是一種惰政思維,顯然也不利于蘋果未來品牌溢價的維持,為避免蘋果的銷售情況與口碑變得更糟以及品牌高度持續下滑,如何掌控二手iPhone的回收走向與配件産業鍊,通過認證機制或者激活機制等軟硬體創新方法來阻止翻新機泛濫的趨勢變得非常重要,在陷入瓶頸之時,适當用外觀創新的取巧手段來延緩頹勢也不失為一種方法,這其實也是蘋果未來托住品牌高度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