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巴門尼德:西方哲學的鼻祖

作者:哲學史研究

1.什麼是哲學?

人人皆言:哲學出于希臘語,本意即是愛智慧。

然而這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蘇格拉底早已明言:哲學之是以是愛智慧,就在于思考存在這個問題。

蘇格拉底對阿德曼托斯說:“一個人的思考若是真正轉向了存在,就無暇向下留意人類的事物,也不會因與他們争鬥而充滿妒忌和壞的意願。相反,他所見和所專注的,是整齊規劃的事物,是永遠處于同一種條件下的事物——這些事物彼此間不行不義,也不會遭受他者之手的傷害,而全都處于理性的秩序之下。”

海德格爾認為哲學思考的是世界的本源問題,就是凝視存在之為存在的存在。

亞裡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說:“凡能得知每一事物必然如此的終極原因的知識,必然優于次級的學問。”

2.什麼是哲人?

哲人自然是思考存在問題的人。

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曾定義哲人:“熱愛智慧的哲人渴望整全的智慧”。

巴門尼德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提出“存在”概念的人,“存在”概念,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印度、西方,都是人類文化知識體系與哲學的核心和本根。從這個意義上講,巴門尼德是當之無愧的西哲鼻祖。

巴門尼德出生于公元前540年左右。比老子大概小30歲,他出生富豪之家,曾以立法者的身份為他的母邦立過法。當時畢達哥拉斯學派影響很大。巴門尼德和一位畢達哥拉斯學派成員阿美尼亞交往甚密,有師友關系。第歐根尼拉爾修說,阿美尼亞貧窮,但頗有思想。巴美尼德甯願追随他。阿美尼亞逝世的時候,出生豪門富家的巴門尼德還為他建立了祭堂。

根據柏拉圖的記載,蘇格拉底在年輕的時候(約當公元前450年左右)曾和巴門尼德見過一次面, 蘇格拉底受益匪淺。

巴門尼德流傳下來的,隻有十篇《論自然》。這部詩現僅存殘篇25則,19則被認為是可靠的。

3.殘篇智慧

巴門尼德的殘篇以隐喻方式表達了其深刻的哲學智慧。現簡介如下:

A:善良為智慧之母,邪惡為愚癡之根。邪惡的人永遠不能獲得真正的智慧。正義的人才能逐漸進入智慧之門。

B:舉凡世間學問,無不當學也。否則豈能明辨世間是非善惡?

C:遠離愚昧的方法就是以意識來認知世界,而非愚者以感覺來臆測天下。

D:“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這是确信的途徑,因為它遵循真理。”

這句話最為重要。且最難了解,做學問者必須了解宇宙整體的、永恒不變的、唯一的、永遠的存在,它既是世界的根源,也将整個世界連在一起。這就是第一哲學,是哲學的核心,本質,中國稱之為道。這是巴門尼德哲學的基本思路:通過了悟本體真實存在認識宇宙和人生的所有知識。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本立而道生。在序詩,巴門尼德寫道,女神“引導有學識的人走遍所有的城”,她向巴門尼德許諾:“走上這條路你就可以學到一切東西,既有圓滿真理不可動搖的核心,又有不包含真實信念的凡人的意見。無論如何你也應該徹底學習這些東西,了解它們肯定是可接受的,因為它們遍及一切事物。”

E:“另一條是:存在者不存在,這個不存在必然存在。走這條路,我告訴你,是什麼都學不到的。因為不存在者你是既不能認識(這當然辦不到),也不能說出的。”

巴門尼德提出“意見”這個概念。“意見”是指變化的現象世界,是一個幻象,是不真實的。如果學者不從第一哲學而入,而是從變化的現象世界開始學習,那麼這條求學之路将是一條死路。巴門尼德一再要求我們遠離這條求學之路。因為所有不存在的都是假象,唯有永恒存在的才是唯一真理。抛棄第一哲學本體存在來學習世間學問,那終将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世間萬事萬物皆在變化,不能永恒存在。俗人愚者為分裂化知識所迷惑,不知是非對錯,搖擺不定,無所适從。楊朱曾感慨本體哲學的重要性——“學者以多方喪生”。莊子也指出當時的學術思想已經四分五裂,喪失了古代第一哲學本體的完整和純潔,是以“道術将為天下裂”。

F:“是以隻剩下一條途徑,就是:存在者存在。在這條途徑上有許多标志表明,存在者不是産生出來的,也不能消滅,因為它是完全的、不動的、無止境的。它既非過去存在,亦非将來存在,因為它整個在現在,是個連續的一。”

釋義——第一哲學本體能生萬物,能殺萬物,但是正如列子所言:生生者不生,死死者不死。它無時間、無空間、無變無化。其大無外,是整個宇宙,其細無,是每個原子。連續而永恒,是為數字一。

G:存在者一直存在,所有事物的變化隻是表面現象,中間不可能斷裂、或者突然自生。

不存在者必然不能生出一個存在,這是基本的邏輯。看似不同的事物,其深處必有暗邏輯以連結。

以暗邏輯看,存在者必然存在,因為有宇宙本體變化規律秩序在,違背者必滅,順之者必昌。

以第一哲學的角度觀之,萬事萬物沒有任何差別。善惡是非好壞對錯,在此一律湮滅。

4.真假哲學家

巴門尼德的“存在”概念奠定了整個西方哲學的靈魂,他從系詞“是”的語義和邏輯内涵出發,引向宇宙本體絕對真實的存在——它們不僅是永恒不動的本質,而且是真的認識對象,存在與思想是同一的。巴門尼德規定了哲學的任務,透過流變的現象世界認識其身後隐藏的不變的、永恒的世界本質。但是由于本體的知識實在過于抽象,難以被人了解。是以巴門尼德被知識界嚴重低估,許多知名哲學家都對巴門尼德和本體的存在做出了自己的诋毀。緻使後代哲學人普遍對巴門尼德的思想失去了興趣。

比如黑格爾說:“存在“是純全(在思想中)最先提出的界說,最抽象也最空疏”。這是《小邏輯》中的名言,對後代哲學産生了極大的破壞作用。大多數哲學家繼承了黑格爾的說法,認為巴門尼德的思想太過空虛無物。

尼采說:“冰冷的理性、蒼白的真理、空洞的‘存在’、可疑的悖論”又引起哲學人的普遍共鳴。

第爾斯(Diels, H.)居然認為“存在是存在的”這句話是沒有意義的同語反複。

哲學家可以分為兩類,第一種事重視存在本體的哲學家,是入門的哲學家。與此相反,第二種是不入門的哲學家,他們的标志是不重視,并且完全無法了解存在和本體。第二種哲學家也可以稱之為“僞哲學家”。他們在哲學界擁有大量的存在。

在入門的哲學家中也有一些已經認識到存在和本體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自己思維能力局限,對存在和本體的範疇産生了一些限制和扭曲。這對後世的哲學發展方向卻産生了重大的改變。在後面的文章中我們會較長的描述。

5.老子與巴門尼德

雖然西方哲學缺乏對第一哲學本體的正确了解,但是在古代中國和印度對形而上學本體的了解較深的哲學家并不在少數,尤其是和巴門尼德同時代的哲學家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經》中,詳細而描述了存在的本體,正式開啟了中國的第一哲學。

老子的道和巴門尼德的存在有這異曲同工的效果。“道”字在《老子》書中出現了七十三次,老子的道是出自形而上,而貫穿形而下的;而且在貫穿中,不給天與帝這類有意志、有目的的造物主,留下任何插足的餘地。

老子的道是一種混沌未分的宇宙本原初始态,是天地之本原開始,是萬物之母,它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與萬物争,以柔弱勝剛強,是最高的善;道是無形狀,不可言說的,人的感官根本不能直接感覺。道既是宇宙的本體,又是萬事萬物的規律,還是人生社會活動的準則。

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之道是人類哲學的根本飛躍。自老子之後,中國各個哲學流派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第一哲學架構,甚至中國老百姓在普通生活狀态下語言描述上,也已“知道”這個詞來表達對某一特定事物的認知。

本體論深刻的影響了中國的學術文化,中醫認為“治病必求于本”——《黃帝内經》。而西醫主要是“對症治療”,關注重點在于表面症狀的消除、壓制、掩蓋和克服。中醫的思路是“辨證論治”,研究的是表面症狀深處的“證”——病機,工具主要是整體邏輯辯證法——八綱辨證。

縱觀曆史,我們可以發現一個規律,一個哲學家生前多是潦倒而無聞,但是随着時間的發酵,哲學思維逐漸會滲透到科學各界,而對世界産生最大的改變。

是以哲學并非無用之學,恰恰相反,哲學對民族文化、語言、思維方式、能力都有的根本性和決定性的影響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