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們是奉獻的一代

作者:中國 Daily.com
他們是奉獻的一代

1985年9月20日,我父親在漢口空軍醫院病逝。我清楚的記得,當時我小舅來家裡悼念,當時他己是大軍區副職的上司,他說:你父親他們是奉獻的一代。

我的父親一郭宗文于1919年12月22日出生在山西臨汾霍縣一個中農家庭。因為當時家條件還算可以,1937年初,在村裡讀了初小(國小)畢業,聽說縣城國民兵軍官教導團正在招人,父親與同村倆個青年就到縣去報考,報考前必須先加入"犧盟會"(全稱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成為"犧盟會"會員。結果去縣城應考,他們仨人都考上了,同村那倆個青年就說,這麼容易就能考上,肯定是招當兵的,是以,他倆決定不去,準備去縣城繼續讀高小(國中),也因為他倆家庭條件更好些,是地主富農家的孩子。我父親的家庭條件,不允許他繼續讀書,但我爺爺不同意我父親去當兵,我父親就堅決要去。那是1937年6月的某一天,那天正是鎮上赴集日,父親準備去參加國民兵軍官教導團參軍,我爺爺也不管我父親,自己去鎮上聽戲。我父親的叔伯兄弟,趕着一輛驢車,搭了一袋谷子,把我父親送去縣城,把谷子賣掉,賣谷子的錢給我父親,并把我父親送到部隊。

據父親說,在國民兵軍官教導團訓練是非常艱苦的,從當兵的基本軍事訓練做起,教官對新兵要求非常嚴格,還有個别教官專門設法為難這些新兵。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發生,國民兵軍官教導團改為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簡稱決死隊),準備北上抗日,形勢突然變得非常嚴峻,當時有很多人開小差,我父親的教導員是他老鄉,就跟我父親說,"你千萬不開小差,那是要抓回來砍頭的,你真要想走,你跟我說…"。實際上我父親并沒這樣的想法,原因之一是我父親是與我爺爺賭氣才參軍的。我父親的部隊也沒北上,主要在山西境内,基本上沒與日軍正面沖突。隻是有一次,父親當機槍班班長,據情報日軍要來,把機槍都架好了,等了半天日軍也沒來…。那時他們的部隊是閻錫山給裝備和軍響,我父親當了副排長時,穿的皮靴馬褲,每月軍響很可觀。後來,閻錫山知道決死隊實際上是共産黨上司的隊伍,就斷了軍響。一九三九年十二月,所謂的"十二月政變",決死隊公開脫離閻錫山,正式轉入八路軍。

在轉入之後,我父親和一些有點文化的人被派到八路軍的學校,開始學習教育訓練通訊技術,教育訓練後被配置設定到劉鄧所屬部隊從事通訊工作,投身于抗日戰争,1942年以前非常艱苦,那時也個别人當逃兵,結果有人被抓回來,連隊集合,當衆處刑,場面是很殘酷的…。後來,我父親随劉鄧大軍挺進中原,準備進大别山時,他已是通訊股長,臨行前與倆位老鄉一起吃飯,他們已是部隊的營長,可是分别之後,他們在挺進大别山的戰鬥中都先後犧牲了。提起此事,我父親非常悲傷,說那時的戰鬥非常殘酷,連排長一兩天就換一批。我父親幸運是搞通訊工作的,随着部隊機關…。父親跟随所在的第二野戰軍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進軍大西南,解放雲貴川…。全國解放後,我父親所屬部隊改編為川南軍區,他在司令部任通訊科長,當時範朝利将軍是川南軍區的主要上司,他夫人在通訊科工作,據說我父母的婚事還是範司令的夫人做的媒。在川南軍區期間,我父親兩度在地方短暫任職,好像是任過自貢市的電信局局長…。

他們是奉獻的一代

1952年11月,父親又奉命随川南軍區機關部分幹部戰士,千裡行軍來到位于黃土高原的山西臨汾,參與建立空軍第十二航校,并任航校第一飛行團的首任團長,飛行團在山西運城。随後又任航校副參謀長,我家就搬到山西臨汾。1959年我父親擔任航校參謀長,接着任副校長。1955年授銜時,授予中校軍銜,後來晉升為上校軍銜,1964年定為行政十一級。授銜時,軍齡從1939年12月,所謂的"十二月政變"算起。直至1979年12月7日,中共中央組織部和解放軍總政治部向全黨全軍發出通知,明确指出,“犧盟會、決死隊和其他新軍部隊都是由我黨發動組建的,并始終是我黨上司指揮的革命組織、革命部隊”。1980年我父親才被明确是1937年6月參加革命軍隊,享受紅軍時期參加革命的待遇。

他們是奉獻的一代

1960年初我父親調任空軍第八航空學校任副校長,八航校是培養空軍航空地勤人員的學校,位于遼甯省沈陽市。1966年,文革開始,上級決定地勤院校開展"四大",在校的學員都非常有激情的投入運動中,成立群衆組織,遊行、批鬥、各派間的武鬥等文革運動都發生了,正常的工作生活一下就改變了。許多上司幹部因"曆史問題"被罷官或打成了走資派。我父親的曆史比簡單和清白,但還是有"革命群衆"提出我父親那段"決死隊"曆史,幸好毛主席著作裡提到過:山西"決死隊"是革命的抗日隊伍…。也就沒再追究了。可是在那時校上司大多數都"靠邊站"了,隻有我父親在崗位上工作。在那個年代,"靠邊站"的人受不少苦,但在工作崗位上也不好受,工作機構和工作程式都破壞了,還是有很事需要人來處理,維持日常工作,與上級聯系等。工作做的群衆組織不滿意就批鬥遊街。有一次,當時沈陽市出什麼事,地方就請求學校派人員援助,可是當時學校秩序混亂,學員們都在參加"運動",很難組織起人員,是以我父親就向地方人員說明情況并婉言拒絕了。第二天,我父親就被"群衆"拉去戴高批鬥遊街,理由是我父親不顧全大局等。是以說那個時期在工作崗位上也是很艱難的。後來在我父親強烈請求下,上級決定讓學校的校長恢複工作,這樣我父親壓力就減輕了很多…。

到了1969年,中央軍委根據當時中蘇關系及戰備的需要,決定學校整體搬離東北,標明河南信陽,原空軍高炮學校的校址,高炮學校解散。我父親擔負起部隊搬遷這項工作,并打前戰到信陽炮校處理交接事宜…。1970年初,學校整體搬遷到信陽市,我們全家也随學校的大部隊到信陽市,當我們到信陽,才知道我父親因勞累住在醫院了…。5月份,接到空軍指令,讓我父親到貴州遵義061基地軍管會工作,那時部隊的人員都不願到地方"支左"或"軍管",因為擔心可能就脫離軍隊留在地方…。我父親雖然思想上很不情願,還是即刻赴新的工作崗位,我們家人還留在信陽。從沈陽這樣的大城市,剛到信陽小城市,信陽雖然是小,我們好在生活部隊大院裡,各方面的條件還是不錯的,又要馬上搬到西南邊遠的小鎮遵義,那裡又沒部隊的生活保障條件,生活是非常艱苦的。但也是沒辦法,我們也不能讓父親一個人在那生活,加之他的工作壓力又很大。是以7月份,我們家準備要搬到遵義,我父親因為工作忙不能回來接我們,我們隻能随着炮校一名幹部及他的家人前往遵義。

到了遵義,才知道,我父親被派到國家建委101工程指揮部擔任軍管分會主任,國家建委101工程指揮部是承擔061系統(基地)基礎設施建設的隊伍。由于061系統(基地)與101工程指揮部是歸屬兩個中央部委系統,為確定基地建設的順利進行,有利于協調兩機關的工作關系,上級決定由061系統(基地)軍管會派人員組成軍管分會,對101工程指揮部實行軍管。101工程指揮部組成也比較複雜,它是由全國各地的建築機關組建而成。它是國家建委的直屬機構。在實際工作中,雖然061基地軍管會與101工程指揮部軍管分會是一家(上下級關系),但061基地與101工程指揮部是歸屬兩個中央部委系統,工作中難免存在沖突,這樣給101工程指揮軍管分會的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

他們是奉獻的一代

軍管分會根據上級的訓示精神,開展了一系列穩定形勢,恢複促進生産的工作,解散造反派,一切權力收歸軍管會。組織造反派頭目辦學習班,隔絕他們各機關之間和各機關與社會上的一切串聯活動;組建以軍管會(組)為核心臨時黨委會,啟用老幹部、老勞工和知識分子,緊緊依靠他們,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機關的一切大事都在臨時黨委會的上司下開展;以實行軍事化的管理,抓革命,促生産,以最快的速度推進061基地的建設,在極短的時間裡101工程指揮部迅速走上正常工作的軌道,確定了061基地的建設工程有序的開展,并在1973年上半年基本順利完成。

在那段特殊時期,我父親在101工程指揮部工作時,因他資格最老,行政級也是最高,為人正派,平易近人,團結同志,受到廣大幹部職工的尊敬。他以及軍管會同僚們所做的這些工作得到了上級上司的肯定,并獲得機關幹部和職工的認可。1973年6月,随101工程指揮部撤離貴州遵義到長沙開展新的工程建設,軍管分會也開始撤回原部隊。當時有一個傳說,由于父親工作比較出色,貴州省想留父親在省裡工作,但我父親還是不想離開部隊,是以回到了原來的部隊。在信陽期間,曾經在一起工作過的101工程指揮部的上司,還專門到信陽去看我父親,當時這位上司的随行人員說,大家都說軍管會和地方幹部關系都搞不好,你怎麼來看軍管會的同志?那位上司幹部說,我們關系可好得很呢!

在遵義,由于工作緊張和生活比較艱苦,父親長期帶病堅持工作,他長期腸胃不好,一直也治不好,而且轉氨酶一直很高,也不知道什麼原因,他工作又很忙,自己己不太在意,是以造成肝髒一直也不好。我父親回到原來部隊,由于身體原因末安排工作,就在家裡修養…。

到了1975年初,接到上級指令,我父親調任空軍武漢空軍雷達學校任副校長,他又是自己先去赴任,我們家在1975年5月搬到了武漢。我父親到武漢工作沒多久,由于他肝病一直沒有好轉,是以在1975年年底,上級決定讓我父親就離職休養,這對他精神沖擊很大,老一代人一心隻知道工作,突然叫他離職修養很不适應…。

1980年,我們家就搬到休幹所,由于我父親肝病一直沒有好轉,他還是不太在意,也沒認真的治療。在1985年5月,體檢時發現肝病己變為彌漫性肝癌,1985年9月病逝。在他彌留之際,他川南軍區的老戰友,時任廣州空軍參謀長的張克強,正好來武漢處理接管武漢空軍解散事宜,準備到家看望我父親,才知道我父親身患重病在醫院,他赴緊到醫院看望我父親,那時我父親己處昏迷狀态,也不知道我父親是否感受到老戰友在他臨終前的看望和關心。

我父親的一生平凡簡單,工作中服從組織,服從大局,任勞任怨,兢兢業業,時刻想的是黨的利益和軍隊的利益,從不考慮個人的利益,淡泊名利,不管組織上讓幹什麼工作,都積極努力去完成。同時,他為人正直,作風正派,性格豪爽,團結同僚,平易近人,關心下屬…。

我父親這代人是從戰争中走出來的幸存者,雖然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壯舉,但一生為黨事業,國家的發展,軍隊的建設默默的工作,努力的付出。他們真是奉獻的一代!

2021年12月22日,是我父親誕辰102周年紀念日,雖然他離開我們快40年了,我們十分懷念他!

本文作者:郭華

于2021年12月22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