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研究者庫雷姆・庫哈斯在其展覽《鄉村,未來》(Countryside, The Future)中,提出了一個“宣言”——“鄉村,是建設未來的地方”。
在他看來,過去的幾十年中,社會的資源和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城市地區,但事實上,鄉村已經發生了劇變,甚至超出我們的認知。
比如五環内人群總會想當然地認為,網際網路、AI、5G、物聯網等等炫酷前沿的科技名詞,總是與一線城市、發達地區有關。但鄉村同樣經曆着數字化浪潮的席卷,并作為一個烏托邦實驗場,蘊含着人們對人與環境、科技共居的無限想象,讓更多可能性浮出水面。

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鄉村文旅…… 近年來,與鄉村有關的議題不斷湧現。但如果我們進一步把目光聚焦到新型城鎮化戰略下的鄉村振興挑戰,會發現城鄉在基礎設施“資訊高速路”上的發展卻并不相同。
這其中涉及一個重要議題,那就是 5G 均衡。
在數字化浪潮中,城市與鄉村的 5G 建設程序并不一緻。會不會導緻新的數字鴻溝,又該如何尋找城鄉均衡的突破口?鄉村的未來,需要你我一同守望。
當我們談鄉村振興,我們想談的是?
從國家層面,将鄉村振興促進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産業叢集、現代農業産業園、産業強鎮等重大項目促進縣域經濟發展,不斷加大支援力度。即将施行的《鄉村振興促進法》,更通過法律形式,為鄉村振興戰略保駕護航。
鄉村振興固然需要政策、資金、制度等等方面的積極支援,但這些并不是解決問題的全部。
要讓鄉村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和城市不斷接近,就離不開工業和資訊化部副部長劉烈宏曾在節目中提到的,“要緻富先修路,以前是修公路,現在還要加上‘資訊高速路’。”
整個鄉村都需要引入數字經濟,轉化為振興動力與民生價值,支撐手機等普遍聯接的移動網絡,自然也就成為鄉村振興的基礎條件之一。
當我們談起鄉村振興,無法忽視 5G 技術的戰略價值。不過,在 5G 網絡與鄉村社會相“嫁接”的過程中,必然牽涉到相适應的問題,也牽涉到城鄉數字化發展可能出現的“失衡”狀況。
目前,一部分農村已經建起了 5G 基站,但從全國範圍來看,農村地區還沒有實作全面且深度的 5G 覆寫。以武漢為例,目前郊區農村地區的 5G 滲透率,與城區還有着不小的差距,某鄉村區域終端使用者近 10 萬,但站點對齊不到 40%,個人使用者普及率僅 6.9%,離工信部提出的 40% 差距甚遠。
一場 5G 均衡的通信産業實踐正在鄉村上演,從實體層面和人文意義上,為鄉村創造着諸多新的可能性。
可能一:讓鄉村先“5G”起來
當身邊朋友還在質疑“5G 有什麼用”時,老鄉們已經托孩子或朋友拿到了最新款的 5G 手機。鄉村群體對 5G 的接受度可能比某些一線城市居民還高,或許有些颠覆認知。
而與鄉村居民對 5G 智能手機的熱情相比,5G 網絡在農村區域的建設速度還相對不足,像 2G、3G、4G 那樣深密度覆寫的 5G 網絡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導緻許多居民更新了 5G 套餐,也隻能跑在 4G 網絡上。
鄉村應該先“5G”起來嗎?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4G 網絡在 2020 年就實作全國行政村 4G 覆寫率超過 98%,覆寫農村人群達 99% 以上,鄉村人口的上網習慣并不落伍。尤其是移動網絡,無需鋪設光纖、資費靈活、終端成本低,下沉市場已經成為智能手機、網絡消費的主力軍。
其次,鄉村居民以留守老人和孩童為主,更依賴通過網絡來與遠離家鄉的親人聯系,對視訊通話、線上教育等大帶寬、低延遲時間的應用更加渴求,自然需要 5G 這樣的高品質網絡支援;
另外,鄉村居民往往要承擔繁重的勞作,也面臨着更少的娛樂活動,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需要豐富。移動網絡所支撐的短視訊、直播、高清影視等應用,就讓一大批鄉村詩人、舞蹈愛好者等走紅網絡,也讓更多人看到了散落在鄉村的藝術之花。
在城市人被高樓大廈所遮擋住的視野之外,5G 和鄉村正在重新定義彼此。城鄉在 5G 網絡建設上不均衡的局面,也急需要被改變。
可能二:坐落在 5G 上的“田園綜合體”
對城市居民來說,商業綜合體并不陌生,不過,“田園綜合體”也正在崛起,成為城市人的新娛樂勝地。剛剛過去的“五一”黃金周,就有大量遊客從一、二線大城市向鄉村轉移。
作為鄉村振興中的一大熱詞,“田園綜合體”提供的文旅休閑、娛樂等服務,既滿足了城市人回歸田園中詩意栖居的烏托邦理想,也帶動了鄉村旅遊經濟和田園社群的發展,已經成為城鎮化的新方向。
而“田園綜合體”不僅僅要着眼于交通、環境、醫療等基礎設施的均衡化,更要通盤考慮數字基建,來滿足城市遊客所需求的基本條件。
如果直接面臨 5G 網絡缺失或承載力有限,網絡容量不足,很多城市人在農村或郊野景區遊玩時,無法滿足打卡拍照、視訊直播等社交需求。這不僅會讓遊客們的體驗大打折扣,也會讓當地旅遊産業失去網絡自發傳播的絕佳機會。
而要滿足随時随地進行直播、短視訊拍攝的需求,按照中國營運商建網指導意見,需要達到 100Mbps 下載下傳速率、3-5Mbps 上傳速率,這樣才符合高品質的 5G 建網标準。
遊客們在田野與自然中汲取能量,鄉村也為自己開拓了一片新的疆野,煥發出更豐富多元的景觀與活力。
可能三:數字與鄉村的長期繁榮
數字化所帶來的産業變局,影響的不隻是一線城市和高精尖産業,還有小城鎮與鄉村。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諸多重大惠農項目中,不乏數字農業建設、綠色高效特色農業、現代農業産業園、電子商務進農村等等。而大帶寬、低延遲時間、廣連接配接等 5G 網絡特質,也成為鄉村經濟解鎖長期繁榮的關鍵力量。
比如說,5G 的上行速率是 4G 的十倍以上,讓高清視訊的每一幀畫面都能實時傳遞,進而保證了直播電商、短視訊等新營銷方式不卡頓、不掉幀,各地消費者足不出戶就能感受原汁原味的鄉村氛圍,幫助更多農特産品和鄉村品牌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運糧車、采棉機、收獲機等農機在田裡自主穿梭,技術人員的遠端指令則通過低延遲時間的 5G 網絡送達,讓無人農機的安全性大大提升,自動轉彎、自主避障、異況停車等動作令行禁止,這一套耕種采收的“黑科技”操作下來,傳統農活也變成了現代鄉村一道炫酷的風景。
而随着越來越多的農田開始裝上“智慧大腦”,大量部署在田間的物聯裝置和傳感器,源源不斷地将資料實時傳輸給“大腦”進行處理分析決策,5G 廣連接配接、低功耗的能力,為精準農業提供了效益保障。
5G 網絡與鄉村産業的“接駁”,不僅讓數字化奔湧在鄉村經濟的“新原野”,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為城市居民帶來了美好生活的新體驗與新選擇。沿着這條“資訊高速路”,鄉村與城市正一起飛馳、抵達未來。
錢穆先生曾言,鄉村代表着自然、孤獨與安定,城市則代表着文化、人群與活動,鄉裡人終須走進都市,城市人終須回歸鄉村,鄉村與城市需要各自的智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個城鄉更加均衡的社會,會讓所有人都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