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揭秘!冬奧會綠色“用雪自由”背後的科技“護航艦”

作者:上觀新聞

新華社蘭州1月21日電(記者李傑、張文靜)北京冬奧會的腳步漸近,一場全球矚目的體育盛會即将拉開序幕。鮮為人知的是,一批科技工作者已花了五年多時間踏雪築夢,不僅自主打造中國的冰狀雪賽道,還研發出高效儲雪技術,真正實作綠色“用雪自由”。

鋪雪、注水、壓實、測量、分析……成百上千次不同注水技術與壓實方法的組合試驗,一組又一組資料的對比分析,冰狀雪制作方案形成的艱辛與首次成功制出的喜悅,王飛騰至今難忘。

大陸冰雪科研起步晚,舉辦國際賽事經驗少,尤其此次是在大陸性季風氣候區舉辦,氣象條件不利,賽期又在冬春交替期,易現極端天氣。為了給全世界運動員提供良好的賽事體驗,大陸科學家集中攻堅雪務保障難題。

2017年,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名譽主任秦大河帶領下,北京冬奧會賽事用雪保障關鍵技術研究團隊正式組建。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态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王飛騰也加入其中。

冰與雪是曆屆冬奧會的“靈魂”,造雪、保雪、儲雪是保障滑雪競技項目順利進行的關鍵。但長期以來,相關技術被國外壟斷。“就連我們這些長期從事冰川研究和保護的科技工作者,對冰狀雪等很多概念也很陌生。”王飛騰說,團隊不懼挑戰,迎難而上,自2017年起便開始進行研發工作。

立下“軍令狀”,俯身埋頭幹。過去,依靠雪上巡視員觀察來預測賽道雪質情況,耗時耗力且不夠精确。如今,在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雲頂滑雪公園,團隊建立起密集的氣象觀測網絡,結合雪道雪質資料等關鍵參數,應用雪質監測和預報技術,建構起賽道雪質等級判别模型,并在2021年測試賽賽道雪質風險等級評估中得到應用。

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副教授殷水清說,以前賽道雪質情況預測達到公裡級分辨率就很難得,現在模型能對雪道不同位置未來72小時百米級的氣象條件進行準确預報,還能模拟和預報賽道雪質随時間動态演變過程。該模型的成功研發,也為團隊攻克冰狀雪賽道打下堅實基礎。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丁明虎介紹,冰狀雪是雪質的一種形态,其表面有一層薄的硬冰殼,用于減小賽道表面對于滑雪闆的摩擦力。打造冰狀雪賽道就是構築高山滑雪、大回轉等項目的“高速公路”。

2019年至2021年,在雲頂滑雪公園和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等地,團隊開始進行冰狀雪制作試驗。試驗區氣溫一度達到零下二十多攝氏度,寒氣攝人,王飛騰、丁明虎和隊員們奮戰在一線,一幹就是10多個小時。“過程看似簡單,鋪雪、注水就行,但鋪多厚的雪,隔多久注水等都無具體參數。”

苦心人天不負,不同氣候條件的冰狀雪賽道制作技術被攻克,中國人自主打造了冰狀雪賽道,冰雪硬度測量儀和冰雪粒徑測量儀等冰狀雪賽道專業監測裝置也實作國産化,成本大幅壓縮,為“後冬奧時代”的滑雪賽道建設提供綠色、高效的樣闆。

首鋼大跳台成功儲雪5000立方米,也離不開團隊的努力。他們根據不同的氣象條件,結合太陽光照射率等參數,利用“土工布+稭稈”“土工布+鋸末”“土工布+泡沫塑膠”等方式為積雪“蓋被子”。反複試驗後,經濟性和實用性最好的“土工布+泡沫塑膠”方案脫穎而出。

“造雪、保雪、儲雪等雪務保障工作已能夠滿足北京冬奧會賽事需求。”王飛騰等團隊成員表示,目前,團隊打造的儲雪方案已在國内多個滑雪場進行了技術示範,其中包括去年5月舉辦的國際雪聯越野滑雪積分系列賽。

欄目主編:張武 文字編輯:李林蔚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檔編輯:雍凱

來源:作者:新華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