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竟然忘了貸款降息對銀行是利好?

作者:烹饪界推薦家常菜單

01 澄清LPR的一些誤解

1月20日上午,中國外彙交易中心公布了新一期的LPR,1年期為3.7%,5年期為4.6%,分别比上月下降10BP、5BP。

你竟然忘了貸款降息對銀行是利好?

和所有的财經新聞一樣,“這事符合很多分析師的預期”這一情況符合我們的預期(這是一句英語的定語從句)。

這裡,插一嘴,所有把這新聞寫成“央行下調LPR”的文章,應該是連什麼是LPR也沒搞明白。甚至,即使不帶主語“央行”,換成主謂結構,寫“LPR下調”,也不太合适。

你竟然忘了貸款降息對銀行是利好?

因為LPR不是任何人調的,它是18家報價銀行把自己本期最好的貸款的利率報上來,外彙交易中心去掉最高最低價,把剩餘16家報價做個簡單平均,得到的一個利率,就是這個LPR。是以,它的含義是:代表性銀行的最好的借款客戶的平均利率。因為,它代表着市場上幾乎最好的一批借款人的貸款利率水準,或稱“最低水位”。

理論上,如果你有筆貸款的利率遠低于這個LPR,那就得出來解釋解釋了。LPR代表着最低水位,你咋比它還低?除非你的一些客戶比報價銀行的客戶還好,那麼沒把貴行選入報價銀行,實在是可惜了。

從LPR的這個生成過程看,這個利率不是政策利率,恰恰相反,它是市場利率,是銀行業貸款利率自己下降之後,才報出來的。

當然,對于已有的存量貸款合同,已以LPR定錨的,那麼LPR下降後,該合同的執行利率也會随之下降。這個就起到“降息”的效果。但這事不是過去意義上的央行降息,即央行直接調整法定基準利率。而是,貸款市場的最低水位下降了,那麼其他合同利率也會随之同步下降。

貸款合同中的利率的簽訂方式是“LPR+點”(點可以是負數)。理論上,這個點是銀行和客戶自己談了。如果銀行議價地位高,LPR下降了,但銀行說我要的貸款利率不變,那麼把加點相應提高,也是可以的。是以,對于新簽的貸款合同,利率還真不一定是高是低。

另外,還有一個容易引起誤解的事情。就是報價銀行向外彙交易中心報價時,用的利率格式是“MLF+點”。比如,假設現在MLF利率是3%,某報價行算出來自己要報的LPR是5%(即它的最優客戶的利率是5%),那麼它的報價格式是“3%+2%”。

此時,若MLF利率下降了,降到2.9%,但這銀行有能力讓自己最好客戶的利率水準不變,還是5%,那麼它依然可以報出LPR為5%,格式為“2.9%+2.1%”,即加的點能回升。是以LPR并不是和MLF利率直接挂鈎。

但兩者可能會略有挂鈎。因為,MLF下調後,銀行間市場利率也會随之下降,然後,銀行負債成本下降,那麼銀行給客戶的貸款利率就會下降(包括最優客戶)。于是,LPR會下降。

這次,開年,銀行大量投放信貸,為了搶開門紅,銀行拼搶貸款比較兇,于是在競争中導緻貸款利率下降。同時,MLF、OMO等政策利率下降導緻銀行間市場利率下降,進而銀行負債成本下降,銀行放貸利率也可降。于是這次報出的LPR下降了。

02 貸款利率下降是利好?

直接先上答案:通常是的。

社會科學一直有個問題,就是沒法講得太絕對,是以我們的答案是“通常是的”。

主要是對銀行業有兩點利好。

一是,降低貸款利率減輕借款人财務負擔,改善其經營,進而利好于銀行的資産品質。尤其是在企業負債水準較高、利息支出負擔較重的時候,很多借款企業本身就已經快被利息支出壓死了,突然間減輕了利息支出,還是有很大幫助的。原本快活不下去的企業突然又回血了,是以對銀行業的資産品質構成利好。

二是,貸款利率下降(過去是降法定基準利率,如今是降LPR),背景的是貨币寬松,為了促進經濟增長。雖然效果多大不一定,但終歸是會有不同程度的效果的,經濟增速回升,能夠帶動企業經營改善,這也會改善銀行資産品質,當然還會增加銀行信貸需求等。

可見,主要的利好因素是資産品質。雖然銀行息差可能是回落的,但和資産品質改善比起來,那都不算什麼。銀行息差的變化,每年超過10BP已經是很大的變化了,但是,如果資産品質改善,導緻的信用成本減少遠遠不止10BP(不良集中爆發時,每年的不良生成率便在1%以上)。是以,資産品質與息差,是兩個數量級完全不同的名額,甚至差出10倍的數量差。

最容易想起的一個例子,就是2014年底,貨币政策雙降(降息、降準),銀行股拔地而起。在後來的3年左右時間裡,銀行息差顯著回落,16家A股老上市銀行的淨息差,2014年是2.56%,到了2017年已跌至1.99%,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但你肯定記得銀行股這段時間的股價表現。

你竟然忘了貸款降息對銀行是利好?

尤其是2016-2017年,是非常明确的經濟向好,這才是推動銀行股股價上漲的理由。而這期間,淨息差即使再慘不忍睹,在經濟基本面面前,那都不是事兒。

當然,我們分析這一切,并不為了為偷懶算淨息差找一個理由。畢竟,為了湊報告頁數,我們還是會非常認真地計算淨息差的。

本文源自王劍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