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們的天才兒子金曉宇

作者:九派觀察
我們的天才兒子金曉宇

最近,大家的朋友圈可能都被一篇《杭州男子從殡儀館打來電話:能不能寫寫我們的天才兒子》的文章刷屏了,老父親金性勇自述的“天才兒子”,就是本版的主人公——寂寂無名的譯者金曉宇。

6歲那年,我兒子的一隻眼睛瞎了

我的老家在浙江桐鄉,父親是國小校長,老伴的媽媽,那時候是我的老師。

我老伴叫曹美藻。我考進了上海化工學院,美藻考到了南京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同配置設定到天津工作。1967年我們結婚了,先是生了大兒子金曉天,1972年又生了小兒子金曉宇。

1984年,我們帶着兩個兒子落葉歸根回到杭州。這麼執意回來是因為心裡紮進一根剌。在天津時,我們住集體宿舍。六歲那年,小宇和鄰居孩子一起玩,那孩子手裡有一把玩具手槍,可以放小紙球射出來。萬沒想到那天他放了一根針,一槍打到小宇眼睛裡,左眼晶體碎了。

小宇的一隻眼睛從此瞎了,隻能斜眼看東西。

高中時他突然厭學,家裡的電器被他砸了個遍

小宇高一時分在尖子班,老師說考大學完全沒問題。但有一天,小宇突然和我們說:“我不上大學了,也不要讀高中了。”

他不上學後,我和他媽每天上班走之前,他在床上,下班回家,他還在床上。他也不跟我們說話,會突然發脾氣,情緒極不穩定,完全變了一個人。

有一天,我和他媽媽坐在沙發上看電視,轟隆一聲巨響。小宇把廚房的冰箱推倒了。這是他第一次出現暴力行為。

因為這,我們家一直家徒四壁。全杭州可能就我家沒有電視機,之前被小宇砸壞了三個,往裡面灌水。冰箱、洗衣機換過好幾個了,還有桌子、書架、櫃子、門……好好的,突然轟一聲,你說怎麼辦?

醫生說,我兒子是躁狂抑郁症

很長時間,我們不知道孩子這是生病了。當他說想考大學,我們喜出望外,讓他進了補習班。小宇高中基本沒上過,幾個月後,聯考成績讓人吃驚,離一本線隻差3分。

七轉八轉,小宇進了樹人大學,可是隻讀了一年就犯病了。我把他帶回家。我知道這孩子與學校從此無緣了。

有兩年,他埋頭自學,比上學還用功。兩年後,他拿到了浙江大學英語系的自考畢業文憑。

但接着發生了可怕的事,他吃安眠藥自殺,将一圈皮帶挂在天花闆吊燈和窗戶之間上吊。幾家醫院都診斷是躁狂抑郁症,也叫雙相情感障礙,病人會抑郁和躁狂交替發作。小宇不上學,情緒低落,晚上不睡覺,甚至自殺,這些都是在抑郁期;無端猜疑指責别人,狂躁不安,有破壞行為,是轉入了躁狂期。

精神科專家說這病來得快去得快,危險就在于不知道什麼時候來什麼時候去,吃藥也不能控制,唯一能做的就是及時送醫院。1992年起,基本每年都要送小宇進去。

兒子不想死了,我和他媽忽然覺得什麼都不重要了,不讀書不上大學不工作不成家,我們都能接受——隻要他活着。

老伴的一場同學會,改變了兒子的命運

又過了十年,2010年,老伴去南大開50周年同學會。也許是天憐英才,也許是一個母親的精誠所至,這場同學會竟然改變了小宇接下來的命運。

聽說我家孩子因病沒有工作,一位留校做了教授的同學就問她:能不能請你兒子在家做翻譯?

我老伴說,小宇的英語日語都很好,請給他一個機會試試吧。

他用六年時間自學了德語、日語,鞏固英語

時光回到上世紀90年代,那是我們家最困難的時期,到處治病要花錢,孩子出門闖禍要賠錢,但我還是竭盡所能滿足小宇的要求。他最大的要求就是買書——英語、日語、古文、圍棋、音樂、繪畫、地理等,各種書籍買了兩百多本。

1993年,我冒着被砸壞的風險,花一萬兩千塊錢給小宇買了一台聯想電腦。小宇那天高興地說:“爸爸,謝謝你!”

之後,他發病時也摔過東西,但從不碰電腦。電腦成了小宇的另一個世界。他也不玩遊戲,主要就做兩件事:自學外語、看原聲電影。他用了六年時間自學了德語、日語,鞏固英語。看外語電影,他先看帶中文字幕的,看懂後,做一個紙條擋住字幕再看。一部電影反複看N遍,直到完全聽懂。

十年裡,他翻譯了22本書,“你們養了個天才!”

南大出版社很快寄來了美國女作家安德烈娅·巴雷特的八個短篇小說,讓小宇翻一篇試試。他以最快速度翻譯了其中一篇《船熱》。交稿時跟出版社說,如果稽核通過,剩下的也請交給我翻。我很驚訝,這是文學啊,翻譯等于再創作,一篇還不知道行不行,一整本書你能翻譯好嗎?

小宇說,行的,爸爸你放心,我翻的不會比别人差,這些年我出門就是到浙江圖書館,我不是去玩,你到浙圖查下借閱登記卡,我借過的每本書,都有金曉宇的名字。

“那你看過幾本小說?”

“我看完了圖書館裡所有的外語小說。”

又過了十年,2010年,小宇接受了出版社的任務,開始他的翻譯人生。十年裡,小宇以每年兩本書的速度,一共翻譯了22本書。他短暫又高産的翻譯生涯,是我們全家最難得最幸福的歲月。

編輯部負責人來我家看過小宇,他說金曉宇譯的書稿寄到編輯部,大家都搶着做責任編輯,因為全書沒有錯字、錯句、錯譯,每本書都好賣,讀者反響很好。

南大同學打電話祝賀孩子媽媽,“你們養了一個天才!”(杭州日報)

【來源:成都商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