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珠海古琴斫制技藝、裝禾蟲習俗入選第八批省級非遺名錄

記者從珠海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獲悉,珠海市鬥門區的裝禾蟲習俗、珠海市香洲區的古琴斫制技藝(大休絲弦古琴斫造工藝)近日正式入選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2021年,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啟動開展了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推薦申報工作。經各地各機關推薦、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專家評審組評審、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會議審議、廳黨組會研究,提出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115項,其中新入選項目42項,擴充項目73項。

珠海古琴斫制技藝、裝禾蟲習俗入選第八批省級非遺名錄

裝禾蟲。

此次入選的裝禾蟲習俗是東南沿海民間在每年農曆四月和八月,利用禾蟲出海的高潮期進行捕撈,并制作成美食的一個民俗活動。禾蟲是潮間帶生物,因栖息在稻田或水草的根部,故稱為“禾蟲”。珠海市裝禾蟲習俗曆史悠久,在鬥門區的蓮洲、白蕉、鬥門等鎮特别盛行,禾蟲相關的美食制品也廣泛流行于粵港澳大灣區地區,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2016年4月裝禾蟲習俗被列入珠海市級非遺名錄。

珠海古琴斫制技藝、裝禾蟲習俗入選第八批省級非遺名錄

大休絲弦古琴斫造工藝。

據介紹,大休絲弦古琴斫造工藝緣起大休上人(1870-1932),在師徒間傳承,選材要找上百年的杉木或桐木為面闆,取其已穩定不再變形,容易産生共鳴,底闆也要老舊梓木,除穩定外,由于梓木較硬,桐木與杉木較軟,硬軟結合有阻隔聲音外跑的作用。工具有鋸、斧頭、刨、鑿等。槽腹尺寸,槽腹不同地方弧度也不同,尺寸也有差異。

2008年,傳承人丁鑒超來到珠海傳授琴藝,其“大休絲弦古琴斫造工藝”于2015年6月被錄為珠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其“古琴斫造工藝”于2016年6月被錄為珠海市香洲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本人于2019年6月獲評為珠海市香洲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傳統技藝(大休絲弦古琴斫造工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記者】胡钰衎

【作者】 胡钰衎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