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陝西石峁遺址:史書上沒記載的古城,或是中華文明真正起源

陝西石峁遺址:史書上沒記載的古城,或是中華文明真正起源

想必大家都學習過朝代歌吧,也知道夏朝是我們國家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吧。在夏朝之前的朝代本質上都是擁有城池的部落,要比真正的國家略低一點,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這個比夏朝更早的時代,或是中國文明起源視窗的石峁遺址。

這座遺失了4000年左右的古城,卻在史料上沒有任何文字記錄它的身影。從發掘的文物推測,其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朝早期。

陝西石峁遺址:史書上沒記載的古城,或是中華文明真正起源

1976年時,一位考古教授在山西考察,他在民間聽聞石茆的一些傳言,他就專門跑到陝西省榆林市石茆村調查,經過一系列的調查發掘,發現了這片宏大的石砌城址。“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獨立建築組成了這座石砌文化濃厚的古城,總面積高達425萬平方米,這相當于6個北京故宮(72萬平方米)的大小了。

陝西石峁遺址:史書上沒記載的古城,或是中華文明真正起源

不僅面積極大,這片遺址在形式上,更讓人覺得驚歎,是内外城和皇城台環環相扣的。皇城台位于中央,大緻相當于太和殿;内城則類似紫禁城,外城就是北京城,相隔的城牆加起來總長度超過十公裡。考古專家推測,這裡曾經是等級分明的都城,城内河流長堤交錯,群眾們生活于此,既利于生産活動,又利于觀察眺望,守衛城邦。如此層疊交錯,環環相扣的設計,在這個年代便出現了,讓人詫異。而這裡曾經可能是夏朝早期中國北方的中心,可以堪稱是最早的“紫禁城”了。

陝西石峁遺址:史書上沒記載的古城,或是中華文明真正起源

遠古時期時,石峁遺址這一片隸屬于遊牧和農耕的交界,他們用城牆層層築起,以防外敵侵犯,但是這片城邦到底是屬于草原部落還是農耕文明呢?

石峁遺址建造大約是黃帝時期,這片城邦有可能是黃帝部族的遺孤,是黃帝後裔支部的城邦,也有可能是石築傳統的草原文化。也有人認為,這是禹在治水時期建立的,是先王堯曾經的王都。從地域上觀察,石峁遺址位于黃土高坡之上,坐落在沙漠以南,離明長城又近,基本可以确定是遊牧民族生活的地點。

陝西石峁遺址:史書上沒記載的古城,或是中華文明真正起源

皇城台作為石峁遺址的核心,占地面積達8萬平米,有1.5米的基柱作底。這裡曾經分布着些大型宮殿,是王族居住的。它位于高台之上,由堅固的石牆圍着,自下往上成階梯式。這裡也發掘了一些罕見的石刻,石雕人面、菱形眼紋石等等。

外城遺址如今隻有東門儲存尚且完好,它的位置重要、視野開闊,由内而外由甕城、南北墩台、馬面門塾等組成,帶有軍事用處的城防設施。有些駭人聽聞的是,在東城門附近發現掩埋的近百顆顱骨,分兩處集中埋葬,這些頭骨多數是年輕女子,而這可能和祭祀有關系,但是以人祭祀是商朝時期的特征,這種行為在早期是前所未有的。

陝西石峁遺址:史書上沒記載的古城,或是中華文明真正起源

城門處完善的防禦體系采用了“馬面”,也是中國古代防禦的主流建築,是指在城牆外側,每隔一段距離修建一個附屬設施,可以對侵犯的敵人形成多方打擊,

石峁遺址内曾經出土過大量玉器,但是遺址内的墓穴盜竊嚴重,有近兩千件玉器已經流失到海外,也有許多件玉器流散民間藏家之手。而這就要追溯到三十年代了。

陝西石峁遺址:史書上沒記載的古城,或是中華文明真正起源

那時有外籍人從榆林府農民的手中購置了大量玉器,其中還有一件極大的玉璋收藏在如今的德國科隆美術館,還有許多玉器都流散在海外的學術機構和博物館内。

但石峁遺址是明顯的石砌傳統,附近也沒有玉石礦洞的發現,邊塞地區有如此多的玉器出土,這就能知道舊時的石峁城邦是個具有貿易往來的“萬邦來朝”性質的繁華大都,隻是在500年後,這個大都市就逐漸荒廢了,大約是環境逐漸惡化,本來氣候宜人溫暖,适宜居住的地區變得幹旱開裂,不再适宜久住,隻是不知道石峁人後來搬去了哪裡。

陝西石峁遺址:史書上沒記載的古城,或是中華文明真正起源

石峁遺址的發現,重新梳理了中國文明的脈絡,而這可能是中華文明真正起源地。如今的中國集文明起源百家之所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将許多文化發揚光大,才是可取之道。

陝西石峁遺址:史書上沒記載的古城,或是中華文明真正起源

陝西石峁遺址:史書上沒記載的古城,或是中華文明真正起源

陝西石峁遺址:面積相當于6個故宮,或是中國文明起源的視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