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

當珍貴的文物遇上自帶詩意的二十四節氣
會是怎樣絕美的畫面?
二十四節氣
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
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
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
時至今日
對傳統農業生産和日常生活仍具有指導作用
更因其蘊含的古典、詩意、美感
受到不少都市人的關注
成為“鋼筋水泥森林”中
與大自然、與傳統文化快速“連結”的“語碼”
1月20日
是二十四節氣的最後一站
大寒
新華網和雲南省博物館一起
讓二十四件文物與二十四節氣“夢幻關聯”
邀您在文物和節氣的魅力中
回望四時更疊
重溫春華秋實、夏蟬冬雪
附:視訊“出鏡文物”均為雲南省博物館館藏文物
(01)立春——劉自鳴《迎春花》(1978年)
(02)雨水——淺刻牙雕花鳥山水集錦屏(20世紀初)
(03)驚蟄——牙雕設色白菜蝈蝈匏器(20世紀)
(04)春分——缪嘉惠《花鳥圖》(清代)
(05)清明——李可染《暮歸圖軸》(現代)
(06)谷雨——廖新學《插秧》(1950年)
(07)立夏——綠松石蟬形飾(西漢)
(08)小滿——徐悲鴻《書畫冊》(20世紀初)
(09)芒種——雙鳳銅鋤(西漢)
(10)夏至——廖新學《夏日海埂》(1952年)
(11)小暑——缪嘉惠《花卉四條屏》局部(清代)
(12)大暑——缪嘉惠《瓜果圖》(清代)
(13)立秋——犀角雕瓜葉杯(明代)
(14)處暑——張澤《三虎圖軸》(現代)
(15)白露——傣族銀鍍金項圈
(16)秋分——滑石雕漁翁(現代)
(17)寒露——童原《花鳥冊(其一)》局部(清代)
(18)霜降——彜族平金繡花披肩(清代)
(19)立冬——廖新學《冬天的翠湖》(1953年)
(20)小雪——巍山彜族羊毛背氈
(21)大雪——陳樹人《雪景圖軸》(現代)
(22)冬至——烏銅走銀花鳥紋杯(19世紀初(23)小寒——朱耷《枯枝孤鳥圖軸》(清)
(24)大寒——建水紫陶刻填詩文梅花紋尊(20世紀初)
★
來源:新華網雲南頻道、雲南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