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大事記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中國昆曲藝術以全票榮登榜首。當時,國内昆劇界隻有800多位從業者,從業者掙紮在生存邊緣。申遺成功後,文化部制定《保護和振興昆曲藝術十年規劃》。
●2003年,白先勇請動昆曲名家汪世瑜和張繼青駐紮蘇州一年,手把手地把箱底寶貝傳授給沈豐英(扮杜麗娘)與俞玖林(扮柳夢梅)。兩位名師跨團跨省就一部戲指導後生長達一年。
●2004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開始在世界巡演。其中,在台灣和香港的公演引起轟動。同年6月,在蘇州大學存菊堂連演三場,場場爆滿。
●2009年12月,白先勇主持的昆曲新版《玉簪記》作為“北京國際戲劇舞蹈演出季”的壓軸劇目在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首演。由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和白先勇共同發起的“北京大學白先勇昆曲傳承計劃”同時正式啟動,“經典昆曲欣賞”成為北京大學大學生的公選課,受到熱捧。(趙桂雙)
汪世瑜:可進可退,昆曲發展自求其善
汪世瑜
2003年,汪世瑜與白先勇合作,日後聲名大噪的青春版《牡丹亭》因而得以促成。當時,汪世瑜剛從浙江省京昆藝術劇院院長的位置上退下來,之前,他在昆曲舞台上演出了四十餘年,尤以“巾生”(昆曲小生分為巾生、窮生、官生、雉尾)見長。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汪世瑜在背後做了巨大的.努力。“白先勇是靈魂,他給出指導意見,具體來做的全是我。”汪世瑜用他深厚的專業修養和藝術造詣,逐漸填滿了白先勇畫下的框。在這之後,他又先後與林兆華、關錦鵬合作,制作了廳堂版《牡丹亭》和《憐香伴》。
這一系列的創新,在昆曲業界引發極大争議,但在汪世瑜看來,隻要能讓昆曲吸引更多的年青人就夠了,而昆曲本身也有自信去接受這種改變。10月16日至20日,蘇州昆劇院将在廣州大劇院演出青春版《牡丹亭》全本及新版《玉簪記》。借此契機,南都記者專訪了汪世瑜。
【昆曲大事記】相關文章:
1.昆曲大事記
2.昆曲大事記
3.昆曲大事記
4.昆曲大事記
5.大事記作文
6.西安小升初大事記
7.中國鐵路大事記
8.學校年度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