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入淺出談存儲之NAS是什麼

NAS是Network-Attached Storage的簡稱。中文一般稱為“網絡附加存儲”,或者“網絡連接配接存儲”。但是再愛國的業内人士也不喜歡叫這個中文名,就像鄉下阿伯也不喜歡把NBA叫做“國家籃球聯盟”一樣。我們可以顧名思義的把NAS了解成通過網絡提供存儲的裝置。比如你在裝了Linux的電腦上共享一個目錄,讓其他Linux客戶能夠通過NFS協定通路該目錄,那這台電腦就是一定意義上的NAS。如果你在這台電腦上裝些軟體,讓Windows使用者(通過CIFS)和Linux使用者(通過NFS)都能通路這台電腦上的共享目錄,那這台電腦就成了完全意義的NAS。一般NAS支援CIFS和NFS等協定,有些甚至支援FTP,但不是必須。下圖展示了NAS在企業環境中扮演的角色。如果你不熟悉這些協定也不必擔心,我們會在以後的文章中講到。

深入淺出談存儲之NAS是什麼

  當然,上文提到的這台NAS肯定賣不出去的。大多數企業之是以選擇EMC和NetApp等公司的NAS,是因為它們有着一般檔案伺服器難以實作的功能。先簡單的介紹一點,姑娘們請擦亮眼睛,看看和一般IT男搗鼓的東西差别有多大。

  一.高性能。如果把一般檔案伺服器的性能比作一輛自行車,那NAS就是一輛寶馬,不但負載能力強,速度也快(這個比喻是不是太俗了?)。這主要依靠多個層面的優化得到的:

  1. NAS的作業系統經過高度定制,去掉了不必要的功能,完全為檔案傳輸服務,在作業系統的層面提高了性能。這就像運動員都要輕裝上陣一樣的道理。EMC Celerra的DART和NetApp的ONTAP就是知名的NAS作業系統。

  2. NAS支援LACP等鍊路聚合協定,提高了網絡帶寬。資料從網絡進入NAS,如百川歸海。如果把幾條河并在一起,流量就大了。

  3. NAS後端可以采用高性能的SAN。SAN通過cache和RAID等機制提高了性能。RAID 0 等技術能夠通過stripe(條帶)實作并發讀寫。并發讀寫的優勢可以通過一個類比來幫助了解:比如現在有一批檔案需要錄入到電腦上,經理一個人打字需要做5天。分給5位員工一起做,一天就可以做完了。

  4. NAS能對後端提供的邏輯卷(比如CLARiiON上的LUN)再做一次stripe,在高負載情況下保持高性能。比如有5批檔案需要錄入到電腦上,總經理可以平分給5位經理(相當邏輯卷的條帶),5位經理再分給5位員工(相當RAID的條帶)。

  二.避免單點故障(single point of failure),實作高穩定性:

  1. NAS的機頭有一個随時待命的替補(standby),一旦機頭跑着跑着受傷了,替補可以自動補上。

  2. 在一條網絡鍊路出現問題的時候,同一個Channel Group的其他鍊路還能繼續傳資料。

  3. NAS機頭到SAN的鍊路也有多條,一條發生故障,可以通過另一條通路。

  4. RAID和hotspare技術盡量避免了硬碟損壞而導緻資料丢失。

  三.快照和備份技術,保證了資料的安全:

  1. 很多NAS産品都支援快照技術,對檔案系統定時拍快照,在不占用大量空間的前提下支援資料的快速恢複。比如EMC Celerra的Snapsure和NetApp Filer的Snapshot。

  2. 對NDMP協定的支援,使NAS的資料備份和還原更快速,友善,且不占用網絡資源。

  四.支援資料的歸檔和重複資料删除,節省了費用:

  1.長期沒有使用的檔案,可以歸檔到較低端的存儲上,把更快更穩定的NAS存儲空間讓給熱門資料,這個過程對用戶端是透明的。Celerra的FileMover API和NetApp的Fpolicy都支援此功能。

  2.張三同志存在“/攝影技術/陳老師專題”和李四同志存在“/先進性學習/活動采風”裡的幾百兆圖檔是一樣的,但互相都不知道。NAS儲存兩份相同資料不是浪費了空間了嗎?重複資料删除(deduplication)技術對相同内容的多個檔案隻保留一份内容。既節省了空間,又對使用者透明。

  以上介紹的,僅是NAS的冰山一角。接下來再分專題詳解。寫到這裡,覺得有點枯燥。下筆前明明想寫得輕松明快的,怎麼一不小心就用到這麼多專業名詞?看來大俠們把文檔寫得那麼晦澀也是有苦衷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