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省,是建國後正式籌建,但最終又突然撤銷的唯一的省份。如今,這個名詞,和當年那個難産的省份一樣,都已湮沒在曆史的塵埃之中,幾乎已被徹底遺忘。然而時間僅僅過去了四十年。被曆史湮沒的名詞,一如那被江水淹沒的移民們的家園,從此永沉水底鮮為人知。但是,這個已成過去時的名詞,背後所系的上百萬三峽移民們的悲歡離合命運浮沉。三峽省的高調上馬,與它的突然夭折,背後有着怎樣鮮為人知的高層博弈?為何三峽工程轟轟烈烈上馬,用來安臵百萬移民的三峽省卻悄然消失在了曆史深處?

一、為妥善安置庫區百萬移民,中央決定成立“三峽省”
(一)鄧小平:輕率否定三峽不好
1980年7月,鄧小平在武漢東湖飯店同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副總理姚依林談三峽問題時,對這一争論了半個世紀的工程表達了自己的态度:輕率否定三峽不好!此後,三峽問題驟然升溫,相關的研究、論證過程明顯加快。
與此同時,另一至為重要,甚至更為緊迫的問題也擺到了最高決策者面前——組建一個什麼樣的行政機構,來組織上司與工程本身難度不相上下、情況甚至更為複雜的上百萬庫區移民問題。
(二)李鵬:可考慮成立三峽特區
1984年2月17日,中央财經上司小組在中南海召開會議,專題研究三峽工程。會議決定:工程準備上馬,并确定1986年正式開工。會議同時決定成立國務院三峽工程籌備上司小組,籌備組建三峽特别行政區和三峽開發公司。上司小組由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鵬擔任組長,宋平、杜星垣、錢正英擔任副組長。27天後,《關于開展籌備三峽工程若幹問題的報告》出爐,李鵬在報告中提出:(移民問題是三峽工程成敗的關鍵)必須花大力氣,大功夫妥善處理。可考慮建立三峽特區的建制,成立特區人民政府,直屬國務院,享受省、市(區)一級政府待遇。
報告還就三峽特區的行政區劃範圍提出了自己的意見:關于特區的管轄範圍,兩個方案。一個方案小一點,由宜昌市開始到涪陵市的沿長江兩岸水庫淹沒區的縣市都進來,由特區政府統一管理将來的移民事宜和工農業生産。另一個是特區的範圍劃得再大一點,把一些比較富庶的地區劃進來,使特區經濟上有比較大的回旋餘地。國家計委有的同志不同意建立行政特區,建議隻成立移民局,移民工作由四川和湖北兩省分别負責。這個方案的好處是移民局任務單一,責任明确,缺點是移民局權威性不夠,難以解決兩省之間的關系,移民局和地方政府之間可能發生難以克服的沖突。
(三)命名之争:從三峽特别行政區到三峽省
1984年7月31日,胡耀邦主持的中央書記處第147次會議通過了由國家水利部黨組向黨中央國務院上報的關于将三峽特别行政區改為三峽特區的建議。會議《紀要》稱:為加快三峽電站的建設,妥善解決三峽庫區的移民問題,決定成立三峽特區,特區政府直屬國務院上司;川鄂兩省凡有移民的地區,均劃歸三峽特區政府管轄。随後,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有人對三峽特區名稱提出了異議,認為三峽特區與深圳特區、珠海特區、海南特區等沿海經濟特區的性質不一樣,把三峽冠以特區的名稱,容易造成混淆。主持會議的中央上司随即提議:如果這個名稱不行,我看是不是就叫三峽行政區?
這一提議得到了大多數與會者的贊同。但在會後,又有人以《憲法》上面沒有設省一級的行政區建制的規定為由,對三峽行政區提出質疑。考慮到作為省一級建制,隻有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最後,中央決定将三峽行政區改為三峽省。
二、“三峽省”概況:湖北不願富裕縣被劃走;山區之窮苦震驚中央用一年時間籌建三峽省,省會標明宜昌
1985年2月8日,備受海内外關注的三峽省籌備組宣告成立。李鵬表示:要打算差不多有一年的時間進行籌備工作。按此進度,三峽省将于1986年春天正式成立。三峽省籌備組當時負有五大任務。包括研究制定建省後的經濟社會發展計劃、組建省級上司班子以及與相關部門的協調工作。而重中之重,則是制定移民安臵計劃和做好安臵移民試點工作。
中央還決定,三峽省的省會定在湖北宜昌市。
(一)三峽省概況
從由國家測繪局繪制的《三峽省略圖》中可以看到,三峽省行政區劃範圍為三地一市和30個縣(市),它們是:四川涪陵地區(現為重慶市)的涪陵市、南川、墊江、豐都、武隆縣、秀山、酉陽、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四川萬縣地區(現為重慶萬州區)的萬縣市、萬縣、開縣、梁平、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城口;湖北宜昌地區(現為宜昌市)的宜昌、宜都、枝江、當陽、遠安、興山、秭歸、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和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湖北宜昌市(已與宜昌地區合并為宜昌市);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巴東縣。共30個縣(市),下轄340個區(鎮)、1825個鄉(鎮)。幅員總面積為84093平方公裡,耕地1908萬畝,人均僅1.08畝。總人口為1760萬人,農業人口高達1583萬人。1984年的工農業總産值為89.82億元,人平511元,比全國同期人平1026元低50.2%,名列第28位,僅僅高于貴州和西藏。也就是說,三峽省不但是一個小省,還是一個結結實實的窮省。湖北省不願意把四個富裕縣劃入三峽省
後來出任三峽省籌備組組長的李伯甯,一開始并不願意接過這一重任。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考慮到三峽省所轄30個縣市,絕大多數都是中央和省裡有名的貧困縣。而在敲定區劃的過程中,湖北省又一直想要盡力留住當陽、枝江、宜都、五峰這四個經濟狀況比較好的縣市,如此,三峽省剩下的26個縣市,就幾乎清一色地是吃财政補貼的貧困縣。
有鑒于此,李伯甯在接受這一任命之前,對當時的國務院三峽工程籌備上司小組副組長錢正英提出了明确要求:湖北的這四個縣将來必須劃歸三峽省。這一要求獲得了李鵬的同意,國務院随即派錢正英到湖北、四川傳達三峽省的區劃、人事方面的決定。四川對決定沒有任何意見,湖北省委則表示不同意把當陽、枝江等四縣劃歸三峽省,理由是這樣一來,就把恩施地區和湖北省割斷了,變成了飛地。錢正英從湖北回來,希望勸說李伯甯改變主意,李伯甯後來回憶,自己與錢正英為此大吵了一架。李伯甯随後給中央上司寫信,表示如果更改之前的三峽省區劃決定,自己就挂冠而去。最後,經李鵬親自出馬,才說服了湖北省委,并答應給湖北一條路通往恩施地區。
(二)電視片暴露三峽省群眾之窮困,震驚中央
三峽省設立的初衷,即是為了安置上百萬的庫區移民。庫區内移民的生活狀況,自然也就成了三峽省籌備組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上任不久,李伯甯就組織拍攝了一部真實反映三峽地區人民貧病交加情景的電視片《窮山在呼籲》。據李伯甯回憶,當時的三峽省,尚有500萬-600萬人口未能解決溫飽,甚至連水都喝不上,還有地方病,一個慢性氟中毒就達80餘萬人,輕者滿口牙齒脫落,關節僵直,腰彎背駝,喪失勞力。重者卧床不起,終身殘廢,生活不能自理。臨鄂鄉中心國小,一個班40多個學生全都感染了氟斑牙。這些孩子如不及時治療,繼續感染,不到成年就滿口脫牙,喪失勞力……
但紀錄片在三峽省籌備組内部試映的時候就遭遇了質疑,認為是在給目前農村的大好形勢抹黑。李伯甯把片子帶回京,被國務院一位副秘書長拒之門外,理由是:這樣的片子,不能給國務院上司看,不久前安徽送了一部反映山區貧困情況的電視片,就受到了批評。你這部片子比安徽那部更嚴重得多,上司看了你非挨批不可。
在李伯甯的努力下,電視片最後在1985年中央召開的農村工作會議上引起了轟動。出席會議的各省省委書記、省長都被集體組織觀看,80餘盤拷貝則被送到了中央上司人和一批部長們的案頭。國家副主席王震觀後震驚不已,掩面而泣,歎道:建國36年了,想不到這個地方還是這麼貧窮!
三、為了順利論證三峽工程的可行性,“三峽省”臨盆前夕被流産
(一)重慶市提出三峽蓄水增至180米,移民陡增70餘萬
在李伯甯和三峽籌備小組的努力下,機構已設立、上司已到位、資金也有了着落,三峽省的雛形已基本形成。但風向陡變,三峽省能否順産突然成了一個未知數。第一個變數是重慶市向中央提出把蓄水位提升至180米,理由是在現有150米蓄水位上,萬噸輪船開不到重慶。1985年1月23日,鄧小平在與國務院上司談論經濟問題時,明确表态:萬噸輪開不到重慶,這不能解決問題。這也就意味着,三峽省所需解決安臵的移民數,陡增了70餘萬。對貧窮的三峽省來說,無疑是難以承受之重。
1985年政協六屆三次會議上,衆專家學者反對三峽工程,三峽省前途未蔔。一波未平,又起一波。自重慶提出180米蓄水位方案後,圍繞着水庫蓄水高度的論證和争論就一直持續不休。
1985年春上,全國政協六屆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一批政協委員出于對中華民族、對人民群衆高度負責的精神,對三峽工程提出了反對意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大
會簡報組4月2日編印的第38期《快報》,反映了全國政協委員、政協、經濟建設組組
長孫越崎對三峽工程的許多看法和意見。
從20世紀50年代起堅決反對上三峽的李銳,此時也再次上書中央,建議三峽工程暫
緩興建。有些反對意見的言辭講得特别尖銳,特别激烈,甚至說:秦始皇築長城,隋炀
帝修運河,都沒有好下場:現在上司要修三峽,也不會有好下場……。
三峽工程是否可行,立刻成了海内外輿論的焦點。1986年3月31日,鄧小平在接見美國《中報》董事長博朝樞先生時作了謹慎表态:中國政府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為了人民,對于興建三峽工程這樣關系千秋萬代的大事,一定會周密考慮。有了一個好處最大、壞處最小的方案時,才會決定開工,是絕不會草率行事的。這也就意味,三峽工程的論證過程沒有結束;與之挂靠在一起的三峽省,也突然變得前途未蔔了。
李伯甯的意見:從這個地區的開發、解決溫飽問題考慮,及早建省還是很有必要的撤銷三峽省的消息,對李伯甯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在向中央三峽考察團做工作彙報時,他着重談了自己的意見:從工作考慮,從這個地區的開發、解決溫飽問題考慮,及早建省還是很有必要的。李伯甯并着重強調了幾條反對撤銷三峽省的幾條理由:
一是中央發了四号檔案,國務院上司有很多批示、講話,中外都知道。如果有人一反
就輕易變動,會影響中央、國務院的威望。
二是三峽省籌備組的幹部,都是組織部和各個地委調來的,如果退,這400多名幹部和籌備機構怎麼處理?這些人調出來如果再回原機關,原來的職務也沒有了,必然會引起思想波動。
三是移民工作,工程即使推遲幾年,但移民還是應該提前。早移一年,就減少兩三萬
人,節省經費幾億元。早開發,移民便可以早走上緻富道路。如果由一個小機構來搞移
民,也很難辦。
四是嚴重的問題是兩省30個縣市的生産生活問題,三峽庫區為什麼貧病交加?這主要是三峽工程久拖不決的惡果。水庫淹沒線不定,誰敢在這裡搞項目?這‘三地一市’最怕這樣不上不下、不三不四、不死不活地拖下去……三峽省流産,《李鵬三峽日記》中的說法:對三峽項目順利完成論證有大害
1986年5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達了《關于将三峽省籌備組改建為三峽地區經濟開發辦公室(三經辦)的通知》,三峽省籌備組撤銷,大部分人員從哪裡來仍回哪裡去。李伯甯被委任為三經辦主任,負責指導和協助川鄂兩省進行三峽地區經濟開發和三峽庫區移民試點工作。
(二)三峽省正式宣告流産
對于三峽省被撤銷的原因,李鵬在《三峽日記》裡有一段論述,應該說客觀反映了當時高層的真實想法。原文如下:由于論證還要兩年時間,三峽省不宜建,籌備組也不能成為行政實體,施工準備也不能進行。因為這樣做對工程本身隻有小利,但對三峽項目順利完成論證有大害。(1986年4月27日日記)。在前一天的日記裡,也有類似的論述:看來,我最擔心的事,即搞不搞三峽省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現在搞三峽省,對人大、政協都交待不過去,對上三峽工程反而不利。撤銷三峽省籌備組一事,應由中央發一個檔案。我們商定,就是下決心上三峽工程,也不一定要搞三峽省。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開工。此時距離1984年決定籌備三峽工程已經整整過去了10年。早在這年秋天,中央就成立了特别調查小組,專門負責論證設立重慶直轄市的可能性,為避免三峽省事件再次發生,此次調研完全秘密進行。
今天的重慶市,區劃上隐約還能窺見當年三峽省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