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年中文指南
作者: 梅索

今年是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日本中國女作家協會邀請了日本佛教大學文學系的李東木教授為海外作家做"魯迅的誕生"講座。
《瘋子日記》開創了中國現代文學的本土小說,是魯迅于1918年5月15日在《新青年》月刊4卷5期上發表的短篇小說。
我經常想,如果周樹仁在清朝末年沒有進入"江南礦業鐵道學校"(1898年10月至1902年1月共有24名學生),而學校除了提供國語外,還有德語、日語、礦業、地質學、化學、冶煉、鵝、算術、 算術、繪畫等,畢業後不會來日本。
1902年2月,20歲的周樹仁到日本留學,在1902年至1909年的七年間,他建構了魯迅内在精神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羽化"中國現代文學先驅魯迅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李東木教授是日本佛教大學文學系教授,幾年前,我在1980年代中國一個關于中國文學研究的國際研讨會上聽到了他對"朦胧詩歌"和校園文學出版物"這一代"的研究。其中,魯迅的《精神史:進化與民族》、魯迅的《精神史:個人瘋子與民族本性》,都論述了周樹仁作為魯迅的精神進化過程,而這次他的演講《魯迅的誕生》就是用他在日本出土的第一手研究資料,告訴我們"周蜀人是怎麼變成魯迅的"。在日本待了七年,讓周樹仁完成了作為"現代"作家的智力準備,擺脫了"老"傳統觀念,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成為後來的"魯迅",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經曆。
1902年2月,20歲的魯迅赴赴日本留學,1904年4月,畢業于東京洪文學院的"日語和一般快車科學",選擇遠離東京,位于東北仙台醫學院(1912年改制為東北大學醫學系)學習醫學,據說因為當時也有一些學生留在日本, 那個清朝長長的辮子放在東京周圍晃動的頭上,讓他感到厭惡,是以從日本學校畢業後,他選擇很少和同樣的學生一起去仙台醫學院。那些出國留學的人也有同樣最深的感受,那就是他們看不到自己的同胞沒有自覺地把自己不文明的習俗和落後帶到國外,而這一點,無論過去和現在,亞洲和歐洲都沒有。
人生最美的時光,應該是20歲到30歲的這段時間嗎?從青春到成熟,從迷茫到智慧,從追求束縛到責任,從童年到家庭。
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文學研讨會上,李教授向我們展示了一張年輕的李東木的照片,照片上,1985年夏天,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尚未完全展開,但中國大學與日本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逐漸交流起來, 和魯迅的研究交流,因為沒有禁忌,而是最早的。
在同一張照片中,我看到了一位我熟悉的日本學者,東京女子大學的伊藤虎丸教授,他笑容燦爛,以至于我想念他。
30多年前,我有幸成為東京女子大學的研究所學生伊藤虎丸教授,但當時,我被忽視了,無法珍惜......伊東豐雄先生是日本著名的魯迅專家。
我之是以能在伊東先生學習,是因為有一位袁英先生,他是一位作家,後來成為《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
1986年,袁穎先生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赴日,當時還在日本學校學習日語的我趕緊去他住的新大谷飯店。來日本之前,我曾經在《人民日報》的文學副刊上發表過詩歌,但在中國從未見過袁英先生。
當時,我來到日本一年多了,日中巨大的生活差距和截然不同的文化環境讓我非常辛苦和悲傷,雖然第一次見到袁英先生,他的善良讓我喜歡見到父親,言語并沒有先開眼淚。
袁瑩先生把桌上的紙巾盒遞給我,打趣道:"别全用了!然後問我需要他提供什麼幫助。
面對第一次見到的長輩,我低着頭,很尴尬,還說我馬上就從日本學校畢業了,但不知道接下來去哪裡上學......
當我把袁英先生的推薦信交給伊東先生時,伊東先生從眼鏡後面睜開眼睛,看着我,又讀了一遍信,說:"給我看你寫的詩......
詩歌,從報紙和雜志上剪下來,貼在筆記本上,我把筆記本遞給老師。
那年春天,櫻花盛開,我得到了東京女子大學的許可,伊東先生接受了我作為他的研究所學生。
是以,人和人們的熟人,很多相遇似乎是偶然的,其實哪裡就沒有理由呢?
伊東先生教了我很多東西來學習,在他的位置上,我也學到了所謂的"嚴謹的紀律"。我一直記得他對我說的兩句話,一個是"你不懂魯迅,因為你年輕,讀書不夠,另一個是,"日中友好,容易了解。随着時間的流逝,我一點一點地了解到伊藤先生當時所說的話。
日本是一片狹小的土地,是地震和災難随時可能發生的地方,但它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至少,它讓周蜀人離開了這裡,進入了魯迅。
魯迅是需要讀一輩子的,隻有國中或高中的班級,怎麼可能?
我還沒有對魯迅人做過研究,因為我真的學得不夠,但總要聽懂他說的話,他寫的字。他眼中的悲傷和嚴厲隐藏在期待和熱情中,當你慢慢尋找它們時,你會了解和了解它們。
作為留學日本的接班人,作為創作日本華文文學的接班人,我必須努力學習。
我知道,隻有珍惜每一個學習的機會,人們才會成長。
如果伊藤先生還在那裡,他會像往常一樣,用右手指拿着一根煙,微笑着,看着我們,眼中仍然帶着善良和嚴厲......
8, 2021 在 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