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ow Dance|圖源:https://www.nickolaspeter.com/slow-dance
畫框中的羽毛像是在“慢動作”運動。但事實上,它運動得相當快——在加入一些光照和震動設計後,由于人類的視覺感覺存在極限,使得它似乎正以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慵懶節奏搖曳生姿。
你看明白了嗎?如果不明白也沒關系。裝置的設計師傑夫·利伯曼(Jeff Lieberman)說:“當你眼前的東西與你對現實的了解存在沖突時,困惑産生了。”作為探索 Discover 頻道節目 Time Warp 的主持人,利伯曼使用高速錄影機來解構子彈發射、芭蕾舞和爆炸等運動過程包含的實體學。利伯曼把他最新的裝置稱為“漫舞”。在衆籌平台 Kickstarter 上,他将其描述為 “一個能放慢時間的畫框”。
事實上,“漫舞 ”的機制出奇簡單,但巧妙得令人難以察覺。利伯曼說:“一旦你選擇直接了解它的工作原理,就會永遠失去探索和揭秘的樂趣。”但如果你真的迫切想要了解,利伯曼建議你多花一些時間來弄清楚它。
為揭曉“漫舞”的秘密,你可能需要先補充一個概念——視覺暫留。
“走馬燈,燈馬走,燈熄馬停步。”|圖源:錢江晚報
其實“視覺暫留”原理早在中國古代就被應用于民藝“走馬燈”中。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載“若沙戲影燈,馬騎人物,旋轉如飛”,說的就是這種特殊的燈籠。
走馬燈結構及原理|圖源:科普中國
走馬燈的原理是在一紙燈籠中插入一根鐵絲作為立軸,軸上方為葉輪,剪紙小人用鐵絲繞軸固定。當燈籠底部蠟燭點燃,被加熱的空氣上升形成對流,氣流使葉輪轉動并帶動了軸以及小人轉動。人影投在燈籠外部,便形成了人馬追逐、物換景移的影像。
“魔術幻燈”原理|圖源:《Ars Magna Lucis et Umbrae》阿塔納修斯·基歇爾
“魔術幻燈”展現“幻像”|圖源:M Plus
17世紀遙遠的西方,歐洲人也發明了一種早期幻燈機,并開始以幻燈片展示“幻像”與“神迹,那時的它被稱為魔術幻燈(Magic Lantern)——通過透鏡組合快速地将手繪的圖像投射到某個位置,形成視覺暫留。那麼視覺暫留背後的原理到底是什麼呢?
視覺實際上是從眼睛的晶狀體成像,視錐細胞感光,并且将光信号轉換為神經電流傳回大腦的一整個過程。視神經的反應需要約1/16秒的時間,且針對不同頻率的光反應時間會有一定差别。視神經的反應時長造成了視覺圖像在大腦中的滞後現象,被稱為“視覺暫留”或“正片後像”。
費納奇鏡|圖源:Dick Balzers Website Phenakistascopes
費納奇鏡|圖源:thisiscolossal.com
這個現象是由比利時實體學家尤瑟夫·普拉托(Joseph Plateau)1835年在觀察太陽的實驗中發現的,他根據這個現象發明了證明這種人體生理特征的“費納奇鏡”,而他自己也因為這次觀察(直視太陽長達25秒)而導緻雙目失明,但太陽的影子永遠地印在了他的眼睛裡。
費納奇鏡|圖源:The Richard Balzer Collection
1825年,英國的約翰·帕裡斯博士發明的“幻盤”一直被認為是電影成像的起源,而理論上視覺暫留現象隻能讓我們看到鳥與籠子重疊的靜态畫面,那又是什麼令我們“看見”了“鳥飛進籠子”這個并不存在的動作?
“幻盤”|圖源:《斷頭谷》
視覺暫留會讓圖像在人的腦海中持續0.1-0.4秒,但是當以大于這個時長範圍的間隔播放動圖時,我們卻依然會覺得圖像形成了連續的動作。對于這種并未産生運動,我們卻知覺到了運動的情況,德國實驗心理學家韋特海默稱其為似動現象(phiphenomenon)。似動現象為人類的運動視覺感覺提供了心理學解釋,也是格式塔心理學的開端。格式塔學派主張人腦的運作原理屬于整體論,“整體不同于其部件的總和”。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譯音,意即“模式、形狀、形式”等,意思是指“動态的整體(dynamic wholes)”。
格式塔原理|圖源:Wiki
一個誤解——“電影二十四幀每秒是由人類視覺暫留的現象所決定的”。如果幀率标準僅源于“視覺暫留”,那麼基于視神經1/16秒的反應速度,隻要幀率高于16幀每秒,圖像就應當是連續的。條件是僅高于16幀,那麼理論上高于16幀的任意數都可行,為何定在24幀?
快速的默片|圖源:《城市之光》卓别林
在靜默片時代,不管是手搖式還是電力驅動的放映機,都是由放映員設定播放速度的。由于種種因素,在1920年前大部分電影在14~18幀每秒播放。随着時間的推移平均速度逐漸上升,到了有聲電影時期大家都用24幀,而這成為了有聲電影行業的規範。在這一時期,高于或低于24幀的速率在彩色電影實驗和電影愛好者的裝置中偶有出現。
靜默片的速率各不相同,主流是16幀。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老片今天看起來“很快” ——因為我們用24幀的裝置來播放16幀的片源。後來出現了 Vitaphone 系統,在這一系統中,16 英寸的唱片在 33 1/3 轉每分鐘的速率播放 11 分鐘的電影正好是 24 幀每秒。後來各個制作室就給導演施壓拍攝24幀的影片,這樣就可以用Vitaphone 系統制作有聲影片了。
24這個數字在技術上也具備一定優越性——和音頻的采樣率相容 (44.1khz and 48khz @ 24hz = 1838 1 2 and 2000 samples per frame) ;是一個容易處理的複數(2^3*3)。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麼24幀得到了廣泛的接受,并作為行業規範保留至今。
也就是說“The history of 24fps is all about sound”——24幀的曆史其實是關于聲音的曆史。
最後,讓我們揭開文章開頭“漫舞”的秘密——答案是對光線和運動的精心編排。隐藏在木質架構邊緣的LED燈以每秒76至84次的頻率閃爍,速度快到超越你的視覺感覺(人眼對光頻率的感覺上限,即“臨界閃爍頻率”約在60赫茲)。同時,架構底部的電磁馬達以80赫茲的頻率振動其夾持的物體——羽毛、樹葉、花朵等。
閃爍的燈光照亮晃動中的物體,其頻率與物體的振動頻率正好存在0~4赫茲的頻率差。如果頻率一緻,由于存在“頻閃效應”,物體看上去根本就不會移動。舉個直白的小例子——“頻閃液滴”:當你用普通錄影機觀察水滴下落,它與你在現實世界看到的并無不同,但如果你将錄影機快門頻率調整到與水滴下落頻率一緻,你将記錄到水滴懸浮在空中的奇妙景象。
“我要讓雨滴靜止!”|圖源:《驚天魔盜團2》
水滴不但能靜止,甚至可以倒流|圖源:gfycat.com
相反,燈光在物體運動軌迹的不同位置上短暫地照亮了物體,那麼每個照明事件就像一張頻閃攝影照片——但快門按下的頻率如此之高,以至于你的大腦将其視為連續的影片,而不是獨立的一幅幅圖像,物體是以動了起來。視覺暫留令其産生,似動現象讓其連續。當燈光與振動的頻率差降至0時,物體看上去将是靜止的;關掉閃爍的燈光,物體将會飛速抖動起來。正是因為這僅僅0~4赫茲的小頻率差使物體看上去變幻緩慢,與真實世界的風吹草動不同,顯得曼妙輕柔。
像許多令人驚奇的魔術一樣,知道 “漫舞”的工作原理并不能削弱它的美妙。通過利伯曼的畫框看物體,就像在窺視一個不世出的慢速世界。突然間,你可以看到羽毛尾端的彎曲;植物仿佛擁有了另一種生命力,因為你可以清晰抓住它們每一刻的移動。利伯曼希望他的創作能幫助人們放慢自己的腳步,哪怕隻是一瞬間。“作為成年人,我們逐漸對‘神秘’失去興緻,而‘漫舞’真的能讓人進入一種好奇的狀态。”
視覺暫留是人體機制的一種局限,但也正是這樣的“缺陷”給技術留出了空間,讓人類的好奇與想象有機會填補上這幀與幀之間的空白,創造出美妙的視覺藝術。
轉載内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中科院實體所立場
來源:科學藝術研究中心
編輯:Paarthurn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