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下好“先手棋”引領現代化

作者:中國吉林網

冀遼蒙三省區交界地帶,氣候幹燥而冷涼。有40餘年種菇曆史的河北承德平泉市,正邁出探索食用菌優勢特色産業叢集式現代化發展模式的新步伐。

地處中溫帶幹旱半幹旱地區的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在推良種、建基地、擴加工、促産銷等方面作出整體布局,向建設西北寒旱農業高品質發展引領區的目标提速前行。

全國聞名的“大桃之鄉”北京市平谷區,以健全都市農業産業體系為農業現代化的方向,正在聚力提升設施化、園區化、融合化、綠色化、數字化建設水準。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後,大陸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為探索差異化特色化農業現代化推進機制和有效途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國家現代化築牢基礎、建立支撐,農業農村部、财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戰略部署,于2021年7月聯合啟動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建立工作,提出把建設農業現代化示範區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因地制宜探索不同類型、不同條件地區農業現代化模式,率先在點上實作突破,示範帶動全國面上農業現代化整體水準提升。

建立啟動以來,經綜合考慮生産基礎、裝備水準、産業鍊、政策支援等因素,優中選優,目前已遴選出100個縣(市、區)為第一批建立名單。立足現有産業發展基礎,各地按照部署要求,制定方案,提出規劃,明确路徑,形成推動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建立,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之路的燎原之勢。

推進農業現代化離不開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共同努力。按照三部委要求,建立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必須建立政府推動、上下關聯、社會支援的農業現代化工作體系,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緊抓不放、常抓不懈。

短短幾個月,全國各地積極響應,密集出台政策,制定措施,建立體系,形成凝心聚力推進建立的格局。

肩負“争當表率、争做示範、走在前列”的使命,農業大省江蘇率先在全國啟動省級農業農村現代化評價名額體系研究,形成“2+6+20+1”評價名額架構體系。

“這個體系既包括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水準這兩個一級名額,也包括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等二三級名額。”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發展規劃處處長黃挺說,這一體系圍繞農業高質高效發展,展現江蘇特點,已初步促成全省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建設的關聯局面。

錨定農業農村現代化總目标,山東省健全激勵限制機制,建立鄉村振興分類推進機制,同時創新性開展鄉村振興政策內建改革,确定壽光等10個縣(市、區)為試點機關,推進政策內建、要素整合、制度創設。

吉林省建構規劃統領機制,形成了省市縣三級關聯、梯次跟進的規劃體系,并建構全方位考核評價機制,形成關聯協同推進格局。

海南省三亞市崖州區探索農業現代化示範區“3+X”,即“上司小組+法定機構+營運管理平台”關聯科研、國有企業、種業龍頭企業等機關,同時引進國家級科研院所和國内外龍頭企業入駐注冊,搭建起種業科研公共服務平台。

全國“精準扶貧”首倡地湖南省花垣縣,聚焦要素保障,創新政策機制“組合拳”,加大财政投入,引導金融支援,成立全國第一家縣級鄉村發展基金——花垣縣十八洞鄉村發展基金會,推動社會公益力量參與示範區建立。

同時,陝西、貴州、河南、廣西、雲南等地建構起有力的工作體系、政策體系、制度體系,積極整合财政、用地、金融、科技、人才等要素投向示範區,建立産學研合作平台和産業發展要素支撐平台,形成長效保障機制。青島市形成“政企學銀”多方協作互動,甯波市推動多個平台項目建設,重慶市榮昌區強化項目落地和配套服務,有力有序統籌推進示範區建立……

大陸地域廣闊,各地情況千差萬别。圍繞生産輕簡智能高效、産業體系健全發達、經營主體集中活躍、産品綠色安全高質,各地立足本地發展實際,把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作為一個整體來謀劃,一體設計、一體推進,明确提出建立思路、功能定位和發展目标,科學制定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時間表”。

山東省加強頂層設計,明确“1個重大突破+5個基本建成”總體思路。“也就是到2025年,現代農業強省建設實作重大突破,基本建成糧食和重要農産品供給保障強省、農業科技強省、農業機械化強省、農産品加工強省、農業開放發展強省,80%以上的涉農縣(市、區)基本實作農業現代化。”省農業農村廳發展規劃處處長劉振傑說。

福建省堅持全方位推進高品質發展,不僅确立了到2025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顯著成效的總體目标,還提出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250萬畝以上,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5%以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等量化目标。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立足都市農業類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建立,提出推進城鄉産業、人口、要素、設施四個融合,破除城鄉發展壁壘,示範引領城鄉一體化。

地處世界公認的玉米黃金種植帶和寒地水稻黃金種植帶腹地的内蒙古産糧大縣紮赉特旗,把開展糧食生産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作為示範區建立的一項重要目标,計劃到2023年實作玉米綜合機械率達89%,水稻綜合機械化率達99%。

大桃種植面積近20萬畝,并聚集7個優質畜禽種質資源的北京市平谷區,提出依托示範區建立打造北京“農業中關村”。“我們将聚焦現代種業、數字農業等‘高精尖’領域、‘卡脖子’環節開展技術攻關,加速打造硬核‘農業中國芯’。”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示範區建立相關負責人史長利說。

河北将全面建設農業創新驿站,深化農業技術內建應用;甯夏提出主要農作物良種覆寫率達到96%;大連金普新區計劃開展農業資訊化建設提升行動,建立農業智慧雲平台對接“城市大腦”……

一個個規劃,一項項資料,彙成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具有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生動圖景。

幾個月來,各地不僅對照目标任務,科學設計推進路徑,合理選擇建立模式,畫出“路線圖”,而且已經甩開膀子邁開步子,用實際行動推進落實。

湖南省根據各地縣情特點,分區分類推動建立,如花垣縣着力發展“小而精”特色優勢産業,浏陽市主要發展智慧農業,澧縣則突出綠色高效标準化生産。

河北省着力發展産業聯盟,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省級示範農業産業化聯合體266個,讓434萬農戶分享了全産業鍊增值收益。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與大資料、物聯網等資訊技術深度融合,建成疆天棉圖數字農業示範區30萬畝。

全國排名第四的産糧大縣吉林省梨樹縣,依托14個300公頃現代農業生産單元和萬畝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區,內建應用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加快推進國家種植創新應用基地建設。

面向打造集種薯培育、規模種植、精深加工等為一體的引領示範高地,“我們已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援19家種薯企業高标準建設種薯産業園,打造脫毒種薯擴繁核心區。”定西市安定區示範區建立上司小組成員趙永萍說。

山西晉中市太谷區突出科技引領,逐漸形成“科技研發-試驗試種-規模種養-生産加工-營銷推廣-物流配送”的全鍊條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

按照“填平補齊、完善提升”的原則,河北平泉市正着力通過綠色化、品牌化、标準化,共享化推動農業現代化。“其中共享化就是要支援産業協會、産業聯盟和産銷集團,形成資源集中、生産叢集、營銷集約的共享格局,通過重點項目落實作代化。”園區服務中心主任袁德華說。

河南蘭考縣打造了包括數字鄉村綜合管理雲平台、數字種植管理系統、數字漁場管理系統等闆塊的數字鄉村綜合管理平台。重慶市榮昌區正着力建構以生豬屠宰、精深加工、生物醫藥等為基礎的農牧高新技術産業格局。

……

一張張藍圖,正在循着可行的路徑,向農業現代化的方向铿锵進發。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常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