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和中國停停鬥鬥兩千年的民族,明清加快融入,長征時積極加入紅軍

作者:墨落尋煙

羌,一個古老又多元,曆久彌新的民族。

說起羌,人人都會想起那吹不透玉門關,音色凄怆蒼涼的羌笛;會想到那粗犷虔誠,溝通祖先神靈的羊皮鼓舞;會想起爆裂着火星的火塘與古樸深遠的崇火文化;會想起黑底繡品上婀娜多姿的牡丹與福佑衆生的女神。

和中國停停鬥鬥兩千年的民族,明清加快融入,長征時積極加入紅軍
在這些廣為人知的文化符号背後,隐藏着一個個性鮮明,海納百川,武德充沛的羌族兒女——羌笛可做馬鞭,策馬乘風;舞蹈雄渾靈活,盡顯豪邁本色;能歌善舞的薩格女神,也敢于挑戰天命,擔起造福羌族兒女的使命。

先秦時期的羌族——與華夏政權上層的血脈源流與不休争鬥

“羌”字與“姜”字形相似,許多神話學者由此認為羌與炎帝神農氏同源;大禹出身西羌,也見證着羌與華夏的相近祖源。

到了商朝,“羌字”出現在了殷王祭祀的龜甲上,這時的羌人變成了商人的西方敵人。

和中國停停鬥鬥兩千年的民族,明清加快融入,長征時積極加入紅軍

在耽于飲酒,淫祀之風難以斷絕的商人手下,在戰鬥中被俘獲的羌人也成為了商王除奴隸以外活人祭祀的犧牲品。

堅韌的羌人沒有放棄抗争的機會。在周人部落伐商之時,羌人出現在了“伐無道”的戰場上,一同推翻了這個酷好祀與戎的王朝。

羌人對于姬姓周王的鼎力相助,與周人女性先祖姜嫄的“姜”姓或許有關。

西周一朝,周王也常同姜姓女子聯姻。相近的血緣與姻親讓“姜”與“羌”成為周王室的盟友。

和中國停停鬥鬥兩千年的民族,明清加快融入,長征時積極加入紅軍

誰可知,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打破了這個“牢不可破的聯盟”。不知是為了擺脫嶽父姜姓申侯的影響力,亦或是隻為美人褒姒一笑,周幽王下令廢除申侯外孫的太子身份,立褒姒之子為太子。

面對“無視規矩”的君王,申侯聯通本就有親緣的西羌人(犬戎)發動變亂,令諸侯擁立外孫成為周平王。

在申侯與犬戎變亂之後,羌人部落開始遷入中原。從變亂中得到王位的平王也付出了他應付出代價——宮室被西羌洗劫。

平王決心東遷,重興正統,但天子早已失去了自己的天下——勾結外祖父間接弑父,借助西羌挑起叛亂,天子自己“壞了”禮樂,諸侯正好借題發揮。遷入中原的羌人遇到了新的對手——建立了華夏中原觀念的諸侯們。

和中國停停鬥鬥兩千年的民族,明清加快融入,長征時積極加入紅軍

羌與華夏共祖同源,但血緣的親近并不能阻止争鬥,政權也不會為血緣放棄些微的利益——大相徑庭的生産生活方式讓羌人的内遷成為了一種“錯誤”,墾殖手段的落後讓人口逐漸擁擠。

漁獵遊牧的羌人與時代農耕的華夏人為土地争鬥不休。于是,處于強勢地位的諸侯王們開始了“驅戎”。

天下諸侯王,無王不“驅戎”,無王不講“華夷之辯”,羌人在戰争中敗落,隻好遷居至現今的甘肅、青海、河湟地區。

和中國停停鬥鬥兩千年的民族,明清加快融入,長征時積極加入紅軍

兩漢魏晉十六國的羌族——血濺邊關,一怒而起

時間到了漢代。西漢時期,漢武帝設立了治羌校尉,專門管理羌漢經濟糾紛,兼之令邊民在邊地屯田,監視羌民。這時,邊境時而狼煙四起,時而偃武息戈。

天有不測風雲。寒冷氣候侵襲了中華大地,河湟地區也不例外。沒人說得清氣候的變化與東漢的誕生是否互為因果,但這兩者疊加卻真實地改變了一個族群的命運——羌人因氣候内遷。

和中國停停鬥鬥兩千年的民族,明清加快融入,長征時積極加入紅軍

此時此刻的羌人,面對着的是一個死而不僵的中央政權。東漢政權由地方豪族軍閥扶植而起,這個得位不正的王朝不僅以谶緯之學替代孔孟儒學,更因畏懼地方勢力而收縮王朝的地方軍事力量,縱容豪族蓄養部曲私兵。

疾患成疾,脆弱又龐大的東漢王朝開始對羌人實行壓迫、歧視、挑起内鬥為主的政策,同時又收縮了地方軍事力量。事由多因,大規模的羌漢戰争就此拉開序幕。

和中國停停鬥鬥兩千年的民族,明清加快融入,長征時積極加入紅軍

三國時期,在魏蜀吳的争鬥之中,羌人再度遷入關中。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亂世,魏蜀政權裡也有不少羌族将領脫穎而出。

守業建功的魏明帝英年早逝,司馬氏發動高平陵之變,建立西晉政權。西晉政權統治者内部爆發了風谲雲詭的八王之亂,同姓王侯們援引起了那些平素被他們壓迫、販賣的“外族人”。

在殘酷的統治下遇到适時的機會,包括羌在内的“五胡”發動叛亂,五胡亂華的混戰就此拉開帷幕,父親曾在曹魏政權任職的姚苌建立後秦政權。

唐宋元時,部分融入蒙古族與漢族,并遷徙至岷山一帶。

和中國停停鬥鬥兩千年的民族,明清加快融入,長征時積極加入紅軍

明清的羌族——由于文化、戰争與經濟因素逐漸融入

明清兩代,羌族加快了文化融入的步伐。明朝确立了以土司制度為主的羁縻制度,任命本地上層人士管理羌人。

明代,主張擴張搶掠的貴族土司縱容鼓勵羌人搶劫糧車,占據城池。遇到此般情狀,官員們希望以儒家經典教化骁悍的羌人們。

官員們興學宮,造文廟,甚至在叛亂貴族的受降儀式上為其鄭重地戴上漢冠。文化上的影響讓部分羌人學會了漢話。

羌人可能難以想到,在幾百年後會有比儒家教化更為深重的文化變革發生在他們居住的土地上。

和中國停停鬥鬥兩千年的民族,明清加快融入,長征時積極加入紅軍

明清相交之際,中華民族正在經曆未有之變局,時代的脈動推動着天下人的命運,羌人也深深地體會着此番變化。滿清入主中原後,一改明末虛弱的地方控制手段——明朝皇帝将軍收不上來的稅,讓大清國庫盆滿缽滿;明朝管不好的地方,讓大清帝國攥在了手心裡。

在清代,帝國對羌人的改變不僅發生在上層人慣用的文教上,還發生在底層的風俗習慣上。

清國的官吏嚴格禁止了羌族女子“坐床召夫”和羌族寡婦可以私自成婚的習俗;此外,羌人沿用幾千年的遺體火化習俗也被取締。

和中國停停鬥鬥兩千年的民族,明清加快融入,長征時積極加入紅軍

這些官吏為何能深入羌人的日常生活?這便是清雍正朝施行的“改土歸流”的功勞。

明代并非沒有改土歸流,但流官隻有在世襲土司絕後或叛亂的情況下才可被任命,接任地方事務。相較而言,幾代清帝的治邊決心極為強大。

雍正為施行改土歸流,在雲貴及廣西掀起了一片反抗改土歸流的寨衆受到鎮壓。各地土司在清廷的鎮壓下隻好順服,紛紛交出印信與軍械。在乾隆年間,為收服躁動的藏地首領,安穩邊境,乾隆又派鄂爾泰平定大小金川,加強了清廷在川藏地區的控制力。

和中國停停鬥鬥兩千年的民族,明清加快融入,長征時積極加入紅軍

在強硬的改土歸流之下,羌族社會漸漸過渡,成為一個封建土地所有制社會。

康熙一朝的攤丁入畝政策大大增加了人們的生育熱情。後因人口膨脹,人口平均土地減少,其它民族遷入羌人居住地開墾,逐漸融入羌族。羌族社會也漸漸被漢人習俗吸引,出現一些大同小異的風俗習慣。

新中國的羌族——積極加入紅軍,融入現代化建設

紅四方面軍在四川茂縣,汶川等地擴大紅軍,征得近二千名紅軍戰士。有一位紅軍戰士甚至就是曾經的土司。

和中國停停鬥鬥兩千年的民族,明清加快融入,長征時積極加入紅軍

解放後,栖居于白雲深處的羌族同胞們自由地出入大山内外。

他們堅守本色,在祖先的土地上耕耘發展,傳播古老的文化,也不受排斥地遷居各地,為其它地區、其它民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獻出無疆大愛。從不斷抗争到主動融入,羌族人的曆史進入了新的美麗篇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