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遇春人生圖:開啟古代彩色連環畫的開河

作者:肖俊講壇

崇州畫說之四

楊遇春人生圖:開啟古代彩色連環畫的開河

《楊忠武侯宣勤積慶圖》是一本關于楊遇春事迹的連環畫。

楊遇春為清代名将,崇慶州人。其一生最大的功績是平定了新疆張格爾叛亂,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是以其肖像被清廷繪于北京紫光閣。後官居陝甘總督、爵封一等昭勇侯。他一生大小百餘戰,且每戰親冒镝石,身先士卒,然最終都毫發無損,是以被道光皇帝稱為“福将”。清道光十年(1830年),他的事迹被繪成圖畫。清光緒時,他的四世孫楊光圻在整理他的奏章文稿時,發其七十餘圖,希成其冊,然又不知如何着手。後識貴陽畫家吳焯夫,言及于此。吳焯夫言其上海有海鹵石印之術,可将畫稿翻印。吳焯夫還表示,自己對這門技藝向往已久,待學成之後,一定效勞。不久,吳焯夫遊曆上海,拜師學藝。藝成,還購買了相應工具。吳焯夫一回到成都,便告之楊光圻願兌現前言,并表示不收分文。楊光圻明白印制畫冊,所需不菲,雖家道中落,也極力籌措。原畫稿有七十幅,吳焯夫按楊遇春生平進行編輯後覺得不夠完備,又增繪了十九幅,然後石印成冊。因楊遇春生前封侯,去世後清廷給以“忠武”谥号,所畫内容又是他的生平事迹,是以畫冊命名為《楊忠武侯宣勤積慶圖》。

畫冊描述楊遇春生平之畫共計八十九幅,有七十幅是他生前請人所繪。繪制者不知何人,然以楊遇春侯爺之尊,其繪制者大約也非平庸之輩。後增之圖,為吳焯夫、包弼臣、胡雪漁手筆,皆一時之選。

楊遇春人生圖:開啟古代彩色連環畫的開河

吳焯夫,貴陽人,其于人物肖像特别擅長。成都第一家照像館即為其所開。然他所開之照像館,有如說是照像館,還莫如說是繪畫館。當時有錢人家,總想留像于後人瞻仰。但坐等畫家繪像,少說也要兩三個小時,很少人有此閑心。吳焯夫心眼活,法國傳教士贈他照相機一部,他便開設了滌雪齋照像樓。他隻花幾分鐘與人拍照,待人走後才慢慢繪制其肖像。人們覺得友善,他的生意也是以而興隆。吳焯夫因《楊忠武侯宣勤積慶圖》的印制成功,便與楊家結下了情誼。楊遇春五世孫楊叔明、六世孫楊潤六還拜他為師,學習繪畫,且皆學有所成。

包弼臣是南溪人,清代著名書法家,有“字妖”之稱,其畫藝也非比尋常,畫冊中第二十三圖“藍田設伏”即為其手筆。胡雪漁是安徽人,擅長山水畫,也是一代名家,畫冊中第三十二圖“箐林捕醜”、第三十五圖“慶葉鹿鳴”、第四十八圖“星馳秦塞”、第四十九圖“桃華唱凱”等四幅為其手筆。

楊遇春人生圖:開啟古代彩色連環畫的開河

《楊忠武侯宣勤積慶圖》除八十九幅圖之外,還附4道禦碑文,卷首摹楊遇春紫光閣畫像。畫冊圖版高29厘米,橫寬23厘米,每圖附簡短文字說明。《楊忠武侯宣勤績慶圖》裡有道光皇帝的禦筆題詞,其四道禦碑文為清代大書法家何紹基、湯金钊等書寫,實為文物珍品。

《楊忠武侯宣勤積慶圖》是大陸國内現存最早、儲存最完整、故事情節最細緻的連環畫,也是清末最大石印連環畫。連環畫為紙本彩繪,色彩至今豔麗如初。專家認為,此連環畫開啟了古代彩色連環畫的先河,畫冊中的彩繪既有傳統的工筆畫法,又有明顯的宮廷畫風,并融連環畫為一體,構圖嚴謹,技法樸實,人物表情十分豐富,堪稱是中國傳統線描連環畫中的極品之作。

《楊忠武侯宣勤積慶圖》存世稀少,現有珍本藏于崇州市博物館,屬國家二級文物。2004年,經文物主管部門同意,四川美術出版社據此限量印制三千冊,普通人得已收藏傳觀。此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楊遇春人生圖:開啟古代彩色連環畫的開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