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類對新科技發展的失敗,承受力有多大?

作者:懷疑探索者

這是一則我在頭條問答的解答,現在搬運到這裡。未經允許,禁止轉載到公衆号。

提問者說:我個人認為這個承受力是——不大于每年交通事故死亡率。交通死亡率是人類文明至今承受的最大數值。當然,這個數值一直在不斷重新整理中。

對此,我“懷疑探索者”來解釋一下:

科技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世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更是唯一生産力。

對社會造成一定負面影響的,不是科學,也不是科技,而是工業化。但要不要工業化,得用“取舍”思維去做綜合考量。

人類對新科技發展的失敗,承受力有多大?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更是唯一生産力

有人說,科技是中性的,沒有好壞之分。比如,好人掌握科技可以造福世界,壞人掌握科技可以毀滅世界。其實,這是沒有做了認真思考。總體而言,科技還是造福世界的,并不是中性。

有人拿軍工武器技術做例子,認為軍工武器如果落入“戰争狂人”的手裡,就會給世界帶來災難。這種看法是片面的。正是由于軍工技術的不斷發展,極大遏制了戰争的爆發。以前,我們經曆過幾次超級大戰,死亡億萬,生靈塗炭,但自從尖端武器被發明之後,大大減少了爆發大規模全面戰争的可能性,比如原子彈,飛彈,都具有震懾力量,使得國家之間不能輕易發動戰争。美國在越南打了一場高科技戰争,之後又發動了伊拉克戰争,經過軍事專家的統計,在精确轟炸下的戰争的總傷亡人數比以前地毯式的轟炸要少許多。而如果我們把1945年核武器誕生之日作為一個分界點,就會發現一個事實,在1945年之前沒有核武器的年代裡,死于戰争的人口數量,比1945年之後核武器誕生的年代死于戰争的人數要多很多。

随着社會的進步,非殺傷性武器必将在未來大量投入使用。而且按照科學的發展,未來的戰争模式将完全可以轉移到網絡上,并不需要在現實世界中進行。劉慈欣就做過一種推測,說未來的戰争模式就是“數字化”的,交戰國彼此在網絡上完成對戰,誰赢了就獲得資源利益,并不需要活生生的人類流血犧牲,避免了人員财物的重大損失。

人類對新科技發展的失敗,承受力有多大?

劉慈欣

就說提問者說的交通工具,人類發明了汽車,給人類文明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汽車給人類帶來的福祉,所創造的巨大價值,比汽車的交通事故帶給人類的損失要大無數倍。比如,在災荒之年,如果沒有汽車,飛機,輪船的運輸,依靠馬車或者木筏,那要餓死多少人?清朝乾隆年間西北大旱,一下子餓死了八百萬人,就是因為當時交通技術落後,從南方運輸赈災的糧食要兩三個月才能到位。就說交通事故造成巨大損失,如果損失超過人類社會的承受能力,有關部門早就把汽車查封了,之是以沒有查封,說明人類離不開汽車,離不開這種便捷的交通工具。科學技術一旦發展起來,人類就永遠不會回到古代蒙昧時代了。

昨天(2017-09-12)頭條上還有一個新聞,說在杭州已經有了人工智能的公共汽車,完全不需要駕駛員也能駕駛,安全系數非常高。如果未來把這樣無人駕駛汽車普及,就可以極大地提高交通安全,避免人工操作的損失,将來有可能實作交通事故的低傷亡甚至零傷亡。

人類對新科技發展的失敗,承受力有多大?

無人駕駛的公共汽車,2019年已經投入使用

我在《對反科學人士思維方式的研究 》一文中指出,反科學人士都是“一根筋”,喜歡“一棍子打死”。我覺得還有必要再談一談“取舍”這個概念。

“取舍”,也是一種典型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與反科學人士的“一根筋”截然不同,因為他們總是“非黑即白”,認準了一個東西就永遠奉為信仰,卻往往忽略了事物的發展性和動态性,犯了嚴重的形而上學錯誤。

人類對新科技發展的失敗,承受力有多大?

反科學人士最擅長做“複讀機”

而懂得“取舍”的人,他們的智力和情商水準顯然要遠遠高出一籌,他們清晰地認知到一個事實,就是世界是複雜的,沒有什麼是簡潔又完美的。也就是說,某一項事物必然帶來正負兩面的效應。在這時候,是僅僅盯着負面效應是以堅決去消滅這個事物,還是在心裡權衡利弊,做出精确的計算,然後尋求一條發展之路?如果是後者,你就是懂得了取舍之道。

比如說,總有人說,“科學具有雙刃劍性質”。他們的理由是,軍事武器可以毀滅生命,是以科學也具有邪惡的一面。但是,軍事武器在本質上屬于工業化的産物,即軍事工業,也屬于技術。科學的本質是原理、理論,懂得了原理、理論之後,就一定要運用它們做壞事嗎?做壞事的是自私自利的人類,與科學無關。而反科學人士如果不懂得取舍思維,他們就會認為,所有的軍事技術都是邪惡的,應該統統的消滅之。

這個世界是複雜的系統,我們可以仔細的想一想,現在我們的國家如果不發展軍事技術,将它們統統的抛棄,最終會怎麼樣?想通了就知道,在現有階段還是大力發展軍事技術帶給我們的正面效應,要遠遠超過發展軍事技術帶來的負面效應。即使是對于核武器本身,我們也可以在研究後發現一個事實,即冷兵器時代戰争的死亡率,要遠遠高于熱兵器時代戰争的死亡率;核武器、精确制導炸彈出現後,戰争帶給人類的傷亡率反而是大幅度的下降了。

再比如,一些環保主義分子特别痛恨工業化。他們認為,是人類的工業化活動提升了二氧化碳氣體的排放量,造成了全球氣溫的變暖。在他們的藍圖裡面 必須将所有的工業活動都停掉,然後大家回到1萬年前那種沒有任何工業污染,土地裡不使用任何化肥、農藥的“純天然”時代。他們就是不懂得取舍之道。

中科院還有一個蔣博士,鼓吹所謂的“六不用”,即不用任何的化肥、農藥、地膜,除草僅僅依靠手,但是那個僅僅是為了做生意發财,與環保沒有任何關系。

這些環保主義分子從來就沒有考慮過,如果我們消滅掉工業活動,還能在地球上存活多少人?沒有工業化,胰島素疫苗就無法生産,一年得死多少人?

雖然工業化确實給環境帶來了一些污染,也可能将全球氣溫提升了一點,但是相當于工業化帶給人類的巨大的福利,我們甯願選擇工業化。即使允許環境被污染一些,容忍氣溫提升個1到2度,也總比徹底消滅工業化好。消除負面影響,得從長計議,而不是極端的一下子把所有的工廠都關掉。

人類對新科技發展的失敗,承受力有多大?

今天的首鋼

不懂得取舍思維的人,他們在判斷事物的時候,總是陷入種種的誤區。這樣的人,往往會走到反科學的道路上去。反科學的人,基本上就是思維很極端的人。思維極端者,他們不喜歡與質疑自己的人正常交流,其大腦處于“閉路”程式。

我的一個朋友,叫做“50年代理工男”,他是一位科普志願者,經常在網壇與反轉基因人士做互動,目的是糾正這些反轉人士散布的不實之資訊。他就經常感到深深的無力,因為很多反轉人士,他們都是不接受任何新思想的,永遠是像複讀機一樣的自說自話。這些人是不懂得取舍之道的。他們不會權衡利弊,隻會自己把路徹底走死。而具有科學思維,懂取舍思維的人,顯然沒有他們這樣的極端。他們會仔細地研判事物的利弊,保持與外界的消息暢通,随時随地調整自己的觀點。

總之,對科學技術,我們必須去積極地接受,發展她,改造她,讓她為我們服務,而不是疑懼她,排斥她。轉基因技術就是一項安全性絕對可靠,造福人類的偉大技術,能不能接受轉基因技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人民科學素養高下的判斷标準。支援和推廣轉基因技術,才能更好地讓人類文明延續下去,而不是像反轉人士那樣走向反科學、反社會。

作者:懷疑探索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