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浸潤沃野 賦能鄉村振興

作者:大衆網

臨近年關,山東各地的非遺手藝人忙碌了起來,以虎頭鞋為代表寓意着美好的手工藝品備受青睐,也讓村子提前進入忙年階段。這是當下齊魯大地上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鄉村是厚植傳統文化的沃土,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振興。除了來源于鄉村的衆多非遺項目,藝術創作和文物保護利用工作也在齊魯鄉村大地上鋪展開來。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梳理我省2021年鄉村文化振興進展情況發現,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全省鄉村文化和旅遊實作繁榮發展,文化浸潤沃野正賦能鄉村振興新篇。

鄉村裡的辭舊迎新

農曆新年前後正是鄉村裡繁忙且熱鬧的時候,在非遺項目集聚的地區更是如此。去年底記者在德州市夏津縣采訪時,虎頭鞋制作技藝傳承人張曉芸正帶領員工趕制一批客戶急需的訂單。農曆虎年将至,虎頭鞋、虎頭帽等非遺産品格外受歡迎,除卻這一特殊的年份原因,不容忽視的則是當下非遺項目逐漸走入大衆生活的現象。

事實也的确如此。近期記者在采訪中得知,不論是以賈家窪傀儡戲為代表的傳統戲劇類非遺項目,還是以前街舞龍為代表的傳統舞蹈類非遺項目,都在傳承人的帶領下張羅着春節期間的排練與演出事宜。令人欣喜的是,這些曾在一方水土流傳百年的傳統技藝正逐漸走向更大的舞台,且正搭載直播等平台實作傳承與傳播。

以非遺為載體,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将鄉村技藝打造成鄉村記憶的實踐正在山東大地上推進着。記者自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了解到,近年來我省積極搭建鄉村非遺宣傳展示展銷平台。2021年“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月”系列活動開展期間,全省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前提下,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共計520餘場次。此外,組織2021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和山東省非遺購物節,幫助更多非遺産品走向市場。據悉,活動期間,全省各地舉辦的非遺宣傳展示線上、線下活動達460餘項,全省共有308家線上店鋪和1006家線下店鋪參加本屆購物節,其中非遺工坊344家,涉及非遺産品共4772種,涵蓋685個非遺項目。

在推進鄉村非遺展示與展銷的同時,我省也啟動山東省文化生态名村名鎮評選工作,挖掘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曆史文化名鎮名村、鄉村旅遊重點村鎮中的非遺資源,化資源優勢為産業優勢、緻富管道,涵養文化生态,推動文化振興。

播撒文化振興種子

鄉村文化振興依托地方特色文化,也離不開以文物為代表的載體。在加強鄉村文物保護利用方面,我省組織鄉土文化遺産的調查認定工作,具有重要價值的推薦申報為各級文物保護機關。同時逐漸推動文物古迹走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活動,鼓勵引導當地群衆把保護鄉土文化遺産變為一種自發習慣。

推進過程中,鄉村文物保護利用也走出了因地制宜的特色化路徑。在榮成市俚島鎮中我島村,有着400多年曆史的海草房既是鄉愁文化的寄托,也是保護化利用的新載體。近年來,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村文物保護安全員史彩友組建了海草房專業維護修繕隊伍,聘請了4名懂得海草房苫蓋技藝的老人作技術顧問,按照傳統工藝和修舊如舊的原則對村内海草房進行全面維修。

作為一種重要的曆史文物,海草房的留存與保護,最終目的是要充分利用好其曆史文物的價值,不斷活化出新的生機和活力,以達到記住鄉愁、曆史教育和提升人們精神文化内涵的目的。源于此,史彩友在村内建設了地下交通站紀念館、衛國将士紀念館和一處革命烈士故居紀念館,打造獨具海草房文化魅力的古村落文化旅遊景觀帶和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并将一萬餘平方米的海草房建成中我島民俗文物博物館,展出17000多件具有膠東沿海民俗特色的曆史文物,讓村民和遊客在此能重拾一段曆史和鄉愁記憶。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依托海草房這一特色傳統民居,中我島村讓古老海草房變身景觀帶,在文物保護化利用的同時留住了鄉愁文化。“目前,我村已開發出黃海齊魯花園、望海山莊等5處休閑度假小區,打造生态花園4個,配套建設超市、藥店、飯店、旅館等沿街商鋪60餘家,建成2000平方米的社群服務中心和7000平方米的文體廣場,吸引省内外常住人口達2000多戶、5000多人。每年約有10萬人次遊客前來觀光旅遊。”史彩友介紹。

中我島村的蛻變是當下鄉村文化旅遊振興的真實寫照。據悉,2021年,革命紀念場館成為我省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陣地和“網紅打卡地”,而革命舊址參觀熱度提升也帶動了鄉村旅遊。

“文化密碼”煥新鄉村活力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在其中發揮着重要作用。自2021年起,山東省鄉村文化建設樣闆鎮村建立工程實施,用典型引路的方式以點帶面,帶動實作全省鄉村文化建設水準整體提升;注重發揮民間文化藝術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作用,促進優秀民間文化藝術更好地融入社會、融入生活、融入産業。去年,我省8家機關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21-202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62家機關被省文旅廳命名為2021-2023年度“山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21年,我省繼續實施公共基礎設施标準化建設和均等化配置,出台《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書房和鄉村書房建設的意見》,在現有公共圖書館提供閱讀服務的基礎上,以财政投入帶動社會力量參與,推進城市書房和鄉村書房建設,逐漸實作閱讀便捷化、均等化、社會化,截至去年11月底,全省建成城鄉書房360餘家。

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的同時,我省也不斷豐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産品供給。精準聚焦基層群衆精神文化需求,充分發揮公共文化陣地作用,積極搭建“五個大家”群衆文化活動平台,結合全國“村晚”新春大聯歡活動,創新服務方式,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有影響力、有代表性的群衆文化品牌活動。

此外,積極推進“智慧圖書館”、山東公共文化雲建設。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和新媒體技術,不斷加強線上公共數字文化内容更新,積極推送更多優質數字文化資源,集中展示各地群衆文化活動風采,切實提升基層群衆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豐富群衆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非遺産業為着力點,以文化惠民為目标,我省在探索鄉村文化建設的同時盤活資源、統籌布局,讓文化浸潤沃野,賦能鄉村振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