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恩比德50分,平了生涯最高。
瘆人的是:隻打了27分鐘。
自打入行起,就有人說恩比德像大夢——畢竟現在是個靈活型長人,大家都說像大夢。但我看過大夢打球,實在不像。大夢比恩比德小一号,重心低,來回轉身滑如遊魚,鲨魚稱之為潛水俠。按說恩比德這個背身拿球後轉面筐打法,有點像尤因,但尤因又沒恩比德這麼靠外。
今天恩比德50分裡投中17球,9個罰球線距離的中投。
嗯……背身接球,撤步面筐,中投?……
本季中投射中數,前四位是我們老熟人:杜蘭特德羅贊布克英格拉姆……第五恩比德。
上季第三——僅次于英格拉姆和保羅。
過去二十年,靠身材要位、撤步到面筐、試探步三威脅後,或突破底線要罰球,或直接中投的球員,最積極的是誰呢?
看看恩比德這個試探步後跳投。
像誰呢?

恩比德今年27歲,本季場均18投籃,平均射程12英尺。10尺到三分線的中投占到總投籃39%,命中率42%。
另一個球員27歲時,本季場均19投籃,平均射程13英尺。10尺到三分線的中投占到總投籃39%,命中率39%。
那是甜瓜,剛去紐約的第一個完整賽季。
看看這個搶身位突破後連跳步中投……像吧?
是以咯……
恩比德現在的打法,其實不是大夢或尤因,而是個中鋒版甜瓜——面筐搶身位,三威脅試探步連跳投。
是以他進攻端和甜瓜的毛病也類似:投籃選擇比較飄忽,劃拉一下就起了……恩比德一個長人,生涯命中率49%;甜瓜那麼壯的體格,生涯命中率45%。
但他倆要得分時,總能得分的。
恩比德今天27分鐘50分,甜瓜嘛,畢竟也是單節得過33分的人……
還是今天,恩比德剛顯擺了一下東部首席中鋒的能耐,約基奇在西邊就打出了49分14籃闆10助攻。
恩比德的一招一式讓人詫異,“一個七尺長人怎麼做得出這個活兒,這不是小前鋒技術嗎”。
而約基奇嘛,波波維奇幾年前描述得再對也沒有了,“伯德重制”。
反正約基奇現在再怎麼玩花樣,都不會讓人詫異了。遠射、背身、夢幻步伐、鈎射、面筐突破、今天進了六個歐洲步上籃、跟戈登玩4、5号位擋拆高低位連線——這些全都吓不到人了。
也包括他在夾擊之下,送給戈登的對角線長傳助攻絕殺三分球。對他而言,隻是又一個普普通通的日常傳球而已。
是以我反而容易注意到其他一些小細節,比如,約基奇現在,真把打球當做舞蹈一般,悠遊自在,随心所欲地旋轉。
今天他倆再一次證明,他倆是聯盟前二中鋒——其實也不意外,他倆上季就是正常賽MVP選票前二。
恩比德身邊沒西蒙斯,約基奇身邊沒波特和穆雷,但他倆在硬生生地撐着:
費城東部第五,掘金西部第六。
bbr的MVP tracker上,約基奇排第一,恩比德第五——當然bbr這個MVP跟蹤,完全是純資料推算,不會考慮到背景和媒體因素。
如果現在賽季結束,他倆估計誰都得不了MVP,戰績擺着呢。
但意思是這個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第四是戈貝爾。
前五之中,三個中鋒,還不算雄鹿壓箱底的真禁區怪揚尼斯。
放眼看看全聯盟。
上季MVP前兩名是倆中鋒。
本季至今,戰績/資料結合,前五裡三個中鋒。
各色高階資料,per裡,約基奇第一,恩比德第三,戈貝爾第七,哈雷爾第八,前八裡四個中鋒。加雷特·阿倫第11,唐斯第13。加上第16的艾頓,前16位裡7個中鋒,還不算薩博尼斯、勒布朗、揚尼斯、波金吉斯、戴維斯們這些兼職中鋒。
ws,戈貝爾第一,約基奇次之,阿倫第四,恩比德第九,唐斯第十。ws/48,約基奇第一,戈貝爾第三,哈雷爾第六,恩比德第七,艾頓第九。
bpm,約基奇第一,恩比德第五,戈貝爾第十,哈雷爾第十一,唐斯第十二。
vorp,約基奇第一,恩比德第六。
epm,約基奇第一,恩比德第五,戈貝爾第八,阿倫第十二。
538的raptors,約基奇第一,戈貝爾和庫裡并列第三,阿倫第八,恩比德第十。
總而言之吧:
形形色色各類高階資料,都是中鋒們的天下。
約基奇和恩比德不用提,戈貝爾、阿倫、哈雷爾、唐斯、艾頓們的存在感,也在铮铮地向上。
與此相對應的是:
NBA本季,三分投籃比高到了40%。
——說好了是小球三分時代。怎麼中鋒們都起來了?
當然,其實這隻是又一次證明:
三分球和中鋒時代,其實是同步的。
之前提到過,NBA第一個三分球大浪潮分界點,是1994。
1992-93季,全NBA的三分/投籃比是10%。
1993-94季,12%。
1994-95季,19%。
之後常年20%開外,直到2004。
1994年發生了啥?為什麼12%到19%?
我們都知道:1993-94季,NBA場均得分前五裡,四個是中鋒(上将、鲨魚、大夢、尤因)。
1994年和1995年,是大夢拿了兩個冠軍,拿了兩個總決賽MVP,拿了一個正常賽MVP。另一個正常賽MVP歸上将。兩年總決賽,分别是大夢帶隊打尤因的尼克斯和鲨魚的魔術。
即1994和1995年,就是四大中鋒内戰。四大中鋒的打法說簡單也簡單:巨人單挑,射手環伺。
NBA的第二波三分浪潮,是2004年規則改革。
那之後兩年,納什連得兩個正常賽MVP,而2005-2007三屆總決賽,吉諾比利、韋德和帕克這三個當時的突破狂魔,都大受裨益,我們都記得。那幾年流行持球組織者+射手的配置。勒布朗2008年進入真巅峰期。
但另一方面……
魔術靠德懷特+射手群,沖到2009年總決賽。
空間越廣闊,個體能力就越有發揮餘地。
而空間再廣闊,球隊都需要一個長人鎮筐。現代攻防體系下,任何球隊都需要一個守門員。這個守門員可以小巧靈便不占空間——比如追夢——但球隊總得有這麼個人鎮着。
射手群可以拉開空間,可以做無球跑動,但惟其如此,中鋒的策應和護筐作用始終無法代替;空間廣闊之後,中鋒們的攻防意義就更大了。
——大概類似于,現代足球需要活動範圍更大的守門員,但總不能沒有守門員……
是以咯:雖然都說小球時代射手重要,但事實是:
越是小球時代空間廣闊,優秀中鋒越有價值。
這就要說到我們熟悉的事了……
2003-04季,全NBA三分投籃比是19%。
姚明場均18分。真實命中率59%。
2004年規則改革後,聯盟三分投籃比扶搖直上。姚明每季場均得分:
18、22、25、22。
真實命中率61%、59%、60%、59%。
2008-09季,姚明帶火箭53勝那年,火箭三分/投籃比聯盟第五——題外話,前四是射手群+德懷特的魔術,剛得到了丹東尼的尼克斯,打DDM體系讓易建聯都出去投三分給哈裡斯拉開空間的網,以及勒布朗領銜的騎士。
那年姚明場均20分,真實命中率62%聯盟第五——前面是内内、蘭德裡、雷·阿倫和已經老了不主攻的鲨魚。
以及,姚明那時代,聯盟平均值真實命中率比現在低3個百分點。
即,配了幾個三分手,有了25%的三分投籃比,2008-09季姚明已是聯盟頂尖緻命的攻擊箭頭——以至于季後賽首戰對開拓者姚明9投9中後,麥克米蘭教練直接變防守思路,放棄後場籃闆上繞前了。
擱到今時今日,全聯盟四成的三分投籃比,禁區裡空蕩蕩,大家命中率都比當年平均高3個百分點。
姚明踏進了空空的禁區……
猜會發生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