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書|一部“甄綜古近”的世界史

作者:文彙網
讀書|一部“甄綜古近”的世界史

《企鵝全球史》

J.M.羅伯茨、O.A.維斯塔德 著

陳恒、黃公夏等 譯

東方出版中心出版

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牽頭的人類科學文化史國際委員會策劃、出版了七卷本《人類文明史》,叙述了人類曆史中各民族國家和各種文化之間的互動關系及其産生的成就。這是一部集合世界範圍内各學科專家寫成的通史。與此不同,1976年,牛津大學曆史學家約翰·莫裡斯·羅伯茨以一人之力推出了一部《世界史》,世界範圍内超過百萬本的銷量使它成為經典。這種銷量是繼《世界史綱》的作者H.G.韋爾斯之後的“第一人”。羅伯特在完成《世界史》第四版的修訂後逝世。最近,它的第六版在O.A.維斯塔德教授全面修訂、部分增補之後,東方出版中心推出了四冊、八卷的中譯本,改題為《企鵝全球史》。

《企鵝全球史》“第六版序言”提到,作者要展示的是“了解族群之間及個體之間如何互動,以及這樣的互動又如何變成總是帶來多重結果的意義和重要性之網”。因而,《企鵝全球史》描述了世界範圍内從史前時代影響至今那些“普遍的、主要的、本質的”因素,同時讨論它們的聯結過程。

作者遵循了東西方學界目前能夠接受的政治史分期。例如,中譯本《企鵝全球史》第一冊以“古典時代”為題,包含三卷,展示了史前時代至公元500年左右歐亞大陸的文明衍生和發展。第二冊“文明的分化”主要談到1500年之前歐亞大陸的多樣性展開。作者認為,這一時期沒有占統一地位的文明,但有大量物質技術和思想觀念上的交流和碰撞;因為技術的發明、大學的興起、教會的松動等因素,歐洲在1500年大緻成為新文明的中心。第三冊“大加速時代”主要讨論1500年以後,世界的趨同性和統一性如何不斷得到加強,進而将全球聯結成多元一體。在這一時期,雖然存在政治變革、帝國戰争和軍事擴張,但它們隻是支流;“全球經濟整合”才是主流。第四冊“新紀元”關注被霍布斯鮑姆稱為“短世紀”的20世紀。作者認為,“加速”是這一時期尤其是1945年以來的關鍵詞,例如技術革新、觀念和生活方式變快。

最終,作者從長時段、大範圍、寬視野讨論了人類互相聯結的過程,認為三種趨勢尤其值得關注:“變化的日益加速,人類經驗的日益統一,以及人類控制環境能力的日益增強。”這種加速、統一沒有使得作者放棄談論曆史的緩慢、多元。

讀書|一部“甄綜古近”的世界史

總體來說,平衡各部分的内容成了這部四冊、八卷本著作的一大特色——除了中譯本《企鵝全球史》第二冊隻有264頁,其餘三冊的篇幅都在380頁以内。兩位作者各有專長,但他們沒有在該書中放任各自的專長。羅伯茨以研究歐洲尤其是法國的曆史見長,出版了“因傑出的事實精确和堅實判斷而廣受稱贊的”《法國大革命》《歐洲史》等。1953—1954年,他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和耶魯大學,将研究視域擴充到歐洲史之外。維斯塔德是倫敦經濟學院國際關系史教授,以研究冷戰史著稱,最近出版了《不安的帝國:1750年以來的中國與世界》。1950年以後的“冷戰”在修訂版的《企鵝全球史》中仍然占不多的篇幅。

最新中譯本的兩位作者各自的專長,有利于解釋他們在一些觀點上的分歧。作為近代史研究專家,羅伯茨認為“大加速”的起源需要追溯到古典時代,而現代國際關系史專家維斯塔德認為,“大加速”的起源在于地理大發現。在羅伯茨看來,古典時代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兩大精神:希臘人的理性精神和猶太教的自我反思精神。第一冊用幾乎一卷的篇幅談希臘羅馬與基督教的興起和影響。維斯塔德的近代意識讓《企鵝全球史》展現了一些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例如,維斯塔德根據近些年關于基因圖譜和考古學的研究成果,增補了關于智人的文字,認為從非洲演化而來的尼安德特人是“與我們所屬的智人平行發展的”。

說到曆史研究,重要的是探求曆史現象的發生緣由及其影響。《企鵝全球史》較多談到氣候、人口和技術三個方面給世界程序帶來的影響。氣候在史前時代乃至今天的生物生存、演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作用。比如,氣候對地中海沿岸既有限制又有促進作用。至于人口,例如,作者談到公元1000年對歐洲最重要的影響來自北方的移民。談到技術的重要性,例如作者解釋1848至1871年期間革命相對稀少,很大程度是因為科技的進步使得政府“鎮壓革命變得愈發輕松”。技術的更新同樣造就了新的時空體驗和社會互動。

當然,在很難對一些現象作具體解釋時,作者們也會承認自己的局限。作者用“可能”“或許”“大概”這樣的詞彙來表明解釋的限度。例如,非洲在古代為何影響力下降,“我們說不上來,但極有可能是因為氣候發生了變化”。又比如,談到瑪雅文明的滅亡,“要對這一崩潰原因做出解釋并不容易”。作者描述曆史的廣闊圖景但又摒棄簡單解釋的做法,同樣見于羅伯茨對BBC曆史系列節目“西方的勝利”的解說。他承認,多元解釋實際上是邀請讀者一起思考,進而達成自己的結論。

讀書|一部“甄綜古近”的世界史

近年來,依照主題、跨民族的方式談論全球史或世界史的著作很多。這些著作仍然會落入民族國家的窠臼。比較而言,《企鵝全球史》試圖避免這一傾向,因而在第一、二冊中花了幾章補充關于中國曆史的文字,這是它與同類著作相比的另一大特色。作者将中國置于世界曆史中加以了解,得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例如,作者認為,中國文明的連續性“是中國曆史認同的關鍵”。又比如,作者認為:“辛亥革命從根本上比法國大革命和俄國革命更能标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企鵝全球史》沒有腳注也不包括尾注,還有它的優美中譯文,可以保證流暢的閱讀體驗。腳注和尾注有利于表明資料或觀點的出處,但會破壞叙事的程序。作者沒用注釋,同樣是相信讀者的自行注釋。不過,《企鵝全球史》是用英語寫就的,主要面向英語讀者。該書中譯本裡不多的“譯者注”或“編者注”,是充分考慮了中文讀者的語境而加的。

歸納起來看,《企鵝全球史》是在向大衆傳導曆史,一部人類交錯、互動的曆史。呂思勉先生談到古代人“是以甄綜古近,通為一書”,很大程度是因為沒有一部通史的定本。這不是說有了一部定本,例如行銷全球的《世界史綱》或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就不可以再有一部通史。現代曆史學家“甄綜古近”,是根據現代曆史學家認為值得關注的事件,追溯曆史時間或空間上的人類互動,進而向大衆傳導一種曆史意識。作者的觀點是,人類有理智選擇的能力,也能承受來自突發狀況或自然的壓力。“自己的大多數問題基本上是可以解決或可以補救的。”因而,《企鵝全球史》也向自身明示了人類文化朝前進步的态勢。

新冠疫情期間,我們應該“注意安全,多讀曆史”。《企業全球史》就是一本值得展讀的、講述世界互相聯結的通史著作。

(作者系廈門大學曆史系歐美史方向副教授)

作者:賴國棟

編輯:周怡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