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苦命流調後的生活被看見,這就是新聞理想

作者:吐槽青年曹林

摘要:普通人看到流調後的艱辛,感到的是心酸,各種破防感慨。記者迅速反應,找到當事人,挖掘不平常背後的生活。前幾天講座,一個學生問我,新聞理想到底是什麼?我說,是一種欲望,在好奇、不平、不解、疑惑、混沌下努力讓事實真相透明的強烈欲望。感動破防之類,是一種混沌模糊的情感,有欲望冷靜地去把事實弄清楚,把”故事”講出來讓更多人知道,讓人們知道“原來如此”,這就是一個職業的理想。保持職業的好奇和敏感,迅速反應,連夜采訪,這種職業狀态越來越少見了。

讓苦命流調後的生活被看見,這就是新聞理想

  吐槽青年出品

早上看到《中國新聞周刊》在朋友圈刷屏的報道《對話“流調裡最辛苦的中國人”:來北京找兒子,淩晨打零工補貼家用》,被不幸的人生之“苦”震動之餘,是對媒體和記者的深深敬意:報道中的内容,不正是那份苦命流調釋出後,公衆最想知道的“新聞”;當事人與記者的對話内容,不也正是他艱辛尋子這幾年、拼命在城市求生、深夜搬扛沙袋扛到天亮,最想讓人看到并幫他的。

忍不住在朋友圈寫了幾句,向報道緻敬:

普通人看到流調後的艱辛,感到的是心酸,各種破防感慨。記者迅速反應,找到當事人,挖掘不平常背後的生活。前幾天講座,一個學生問我,新聞理想到底是什麼?我說,是一種欲望,在好奇、不平、不解、疑惑、混沌下努力讓事實真相透明的強烈欲望。感動破防之類,是一種混沌模糊的情感,有欲望冷靜地去把事實弄清楚,把”故事”講出來讓更多人知道,讓人們知道“原來如此”,這就是一個職業的理想。保持職業的好奇和敏感,迅速反應,連夜采訪,這種職業狀态越來越少見了。

是啊,讓苦命流調後的生活被看見,并推動時事程序改變人物命運,這就是新聞理想,也是新聞存在的意義。

還記得昨天那份流調剛釋出的時候,社交媒體全是關于“怎麼這麼苦”的感慨:1月10日0:00-1:45,在胡大簋街三店工作;2:00到達胡大簋街二店工作;3:00到達建國門壹中心1座工作,4:00到達通州區盛園飯店附近的管頭工業區工作,9:00到達順義區麗宮别墅工作——人們無法想象這種整夜都在工作的艱辛狀态,一時各種刷屏的“破防”和對“城市折疊”“生存不易”的感慨。人們在感慨的同時,心中一定會生出無數個問号:他是做什麼工作的?為什麼這樣熬夜拼命工作着?為什麼工作要輾轉這麼多地點?為什麼都在夜裡工作?他到底經曆了什麼?

昨天全網在“感慨”時,一個媒體朋友征求我的意見,他們要釋出相關報道,兩個标題拿不定主意:1,北京這名裝修搬運勞工的軌道軌迹令人心疼,18日内32個地點,常工作至淩晨。2,北京朝陽一無症狀感染者軌迹18日内涉及32個地點,時空交集者請第一時間報告。我建議他們還是“客觀中性”地去陳述,說事實,而不是帶動和消費公衆情感。如果想幫這個勞工,用呈現事實去幫,用事實去推動程序。“煽情”貌似情感飽滿溫情脈脈,但那是一種自私的、自我感動的即時情緒,以感動者的情感需要為中心,是對他人命運的“消費”,而不是真正利他,事實很容易在自我感動的情緒泡沫中被淹沒。讓當事人去說,事實呈現,事實挖掘,讓事實被看見,才是媒體需要做的。

讓苦命流調後的生活被看見,這就是新聞理想

這個嶽大哥很不幸,丢失了兒子,四處尋子找不到下落,多次求助無人幫他。爹癱了,媽胳膊摔斷了,一個人養六口人,生活壓力很大。在北京拼命工作是為了找孩子,因為孩子在北京當過幫廚,他想到孩子待過的地方找最後一點希望,每到一地在找兒子的同時,他都會打零工維持生活。然後,他又不幸感染了新冠,本來一個生活在“暗夜”中很難被看見的苦命人,通過流調“闖”進了新聞,進入都市人感慨的視野。這次的經曆,很難說是幸或不幸,這就是命,艱難輾轉中感染新冠,也讓他的艱難被看見,讓尋子看到了希望。

感謝媒體,在流行病調查後“接力”進行了新聞調查,讓他的苦難命運在“破防感慨”中被挖掘出來,在種種不幸的疊加後有了幸運的轉機。這可能就是新聞最大的意義,“反常”不是用來獵奇、消費和感慨的,“反常”是對新聞的召喚和調查的邀請,在喚起好奇心、不對勁感和悲憫困惑中,去呈現被麻木的日常和失靈的機制所遮蔽的命運掙紮。海德格爾說,一把斷掉的錘子更像一把錘子。錘子正常時,我們不會思考它的存在,隻有斷掉時,才會引起我們對它作為一個完整錘子之功能的思考。反常的流調資訊,正像一把斷掉的錘子,也是對記者新聞敏感和新聞調查的泣血召喚。

為了尋找兒子,他一直想得到公平正義的關注,新冠讓他在無意中闖入流調、闖入公衆視野,記者和媒體接住了這種“召喚”,不能讓他再被淹沒!

從對話中可以看到他身上的自尊、樸實和堅忍。面對公衆的同情,他說:我也不覺得自己可憐。我隻是好好幹活,我不偷不搶,靠自己的力氣,靠自己的雙手,掙點錢,掙了錢找孩子。就是為了生活,為了照顧這個家。打工都是打零工,賺了錢就找孩子,沒錢了就打工。我努力,就是為了把孩子找回來。我辛苦一點,就算把命搭到裡面,也要把孩子找回來。——可以想象,正是這種作為父親去“找孩子”、作為丈夫和兒子“照顧這個家”的執着信念,支撐着他搭上性命去吃苦,深夜跑幾處扛沙袋扛水泥。

自媒體太多、記者太少、事實不夠用,“生活這麼苦”的感慨對一個尋子者并沒有什麼用,自我感動中讓他者的苦難繼續被淹沒,“一起幫他找到孩子”的輿論強音才是有公共價值的。這就是報道的意義和事實的價值,一夜之間,讓朋友圈中的苦難感慨,迅速轉向“幫他找到孩子”的公共籲求和輿論推力。

什麼是新聞理想?怎麼這樣,原來如此,這就對了。讓“小人物”的命運被看見、被善待、被改變,讓沉沒的聲音被打撈起來,讓折疊的事實得到呈現,讓無力者感受到力量。在“怎麼這樣!”的觸動或憤慨之後,通過報道讓人們看到“原來如此”,并在推動改變人物命運後,給社會帶來“這就對了”的正義實作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