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榜樣在身邊

作者:日常惡魔

紅網時刻記者 秦穎 長沙報道

1月20日下午,全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會議暨優質服務視窗和優質服務先進個人表彰大會召開,芙蓉區勞動人事争議仲裁院院長李勇被評為全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系統優質服務先進個人,這也是長沙市唯一獲此殊榮的個人。紮根勞動仲裁崗位15年,李勇用勇心、公心、正心熱情服務每一個對象,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為民初心。

榜樣在身邊

走進芙蓉區仲裁院辦公室,一摞摞高低不一的卷宗堆滿了辦公桌,牆壁挂滿了一面面群衆送來的感謝錦旗。見到芙蓉區勞動人事争議仲裁院院長李勇時,坐在辦公桌前的他眼神中透露着幾分疲憊,他的辦公室似乎是整層樓中最忙的一間,前來咨詢或辦公的人進進出出,難得幾時清閑。“我所從事的,是一份彰顯公平與正義的神聖事業。”談起自己的工作,李勇顯得非常誠懇與自豪,于他而言,解決争議糾紛是一種熱愛,也是一份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初心。

從門外漢到行業專家 勤學苦練是“秘方”

2007年,李勇從部隊轉業,至此便開始了他在勞動仲裁崗位上踐行為人民服務初心的15年。“我剛轉業過來的時候,寫一份裁決書要兩天,這還不一定能寫的如意。”剛任仲裁員時,李勇還是一個“一問三不知”的“新兵蛋子”,每一樁案件都要靠翻來覆去地尋找各種相關法規來解決,面對全新的業務、成堆的案卷和絡繹不絕的當事人,李勇犯了難,也讓他下定了苦學專業的決心。

“這本《勞動争議調解仲裁法》,我來來回回看了不下十遍,不僅是這本書,每一處案件細節可能都要涉及到好幾本法規條例,這都是需要熟練掌握的。”李勇拿起手中已經卷邊的法規彙編,講起他苦學理論知識的方法。多年來,李勇在學中練、在練中學,記條例、整筆記、做總結……通過對一個個案件的處理,李勇幾乎“吃透”了每條法規,也逐漸摸索出了自己的工作方法。經過15年的錘煉,李勇也成了業内公認的“專家”,任何一個案件,不用檢視資料,他便能說出相關法規條例,成了同僚眼中的“活字典”。如今,在不受幹擾的情況下,李勇一天最多可以處理十份裁決書。

随着勞動人事立法不斷健全,以及勞動者維權意識的增強,勞動仲裁案件從2007年的每年幾十件,到2018年的1600餘件再到2021年的2322件,數量翻了幾番,難度也不斷上升。面對如此重大的工作量,李勇創新提出“三調二辦一加”工作法,辦案效率和群衆滿意度不斷提高,審結案件調解率超60%,按期結案率100%,法院維持率98%以上,群衆申訴率為0,多次立功,獲評“最美仲裁員”稱号。

念民之所憂 服務人民是“初心”

勞動仲裁涉及勞動者最切身的利益,有的甚至影響到一家人的生計,在多年的仲裁工作中,李勇也碰到了不少用一些過激手段來表達訴求的當事人。

2019年4月,準備開庭之時,書記員慌張地告知李勇,一名勞動者似乎帶刀上庭,憑借部隊多年養成的果敢作風和過硬身手,李勇二話不說沖進仲裁庭,奪過站在申訴台上那位年輕小夥手中的利器。 “既然選擇了仲裁,就要相信法律相信政府,你這是在做什麼?”李勇将小夥帶回辦公室,通過耐心疏解平複了這名勞動者的激動情緒,最終促使雙方成功達成和解。

每當面對這些複雜情況,李勇的家人不免為他捏把汗,認為這份職業背負的責任重大,稍有不慎,甚至會“引火上身”。但李勇卻毫無退縮之意,“在這之前,我們一定是有哪一步沒有做到位,他們這樣做更說明了其實他們内心是需要幫助,我們更應該盡更大的努力幫助他們。”對于每一個當事人,李勇都是既講法,又講情,争取不負每一位當事人的期待。

任職仲裁員的15年,“白+黑”“5+2”是家常便飯,李勇把大部分與家人相伴的時間讓渡給了工作。“任務重,壓力大,但當看到老百姓找回自己應得的權益時,就覺得一切辛勞都值了,我的堅持沒有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李勇踏入勞動仲裁崗以來一直堅守的初心,在李勇看來,仲裁員不僅僅是争議糾紛的減震器,也是各方利益的調節器,更是社會和諧的穩定器,“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李勇的成就感,正是來源于人民越來越高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雖然15年來重複着類似的“平凡”事,但也親身感受到老百姓法制意識不斷提升、社會法治不斷健全,作為一名參與者,他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一路上李勇遭遇過不少不解、委屈,但更多的還是當事人的衷心感謝,而這一聲聲道謝,正是激勵李勇在勞動仲裁崗一路前行的動力。“希望勞動關系越來越和諧,勞動争議越來越少。”這是李勇的願景,也是他努力的方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