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明宏
編輯|李春晖
在家裡看《開端》,你媽過倆小時忍不住問:“怎麼這一集反複看呢?”對于不斷重複的公共汽車場景,以及一次次醒來的男女主,确實非常像同一集……
前有範偉在《有完沒完》裡,循環過着愚人節,重複與賈靜雯的約會。後有《逆時營救》中,大幂幂通過粒子重組,回到過去并演化成三個不同的自己,利用平行時空上演營救把戲。

時間循環題材雖然在國産電影已經不新鮮了,但放在國劇裡還是吸睛的(2020年鹿晗的《在劫難逃》也有類似設定,沒起水花)。盡管不少觀衆是看過《源代碼》《羅拉快跑》《恐怖遊輪》《逃離循環》《土撥鼠之日》《十二點零一分》《逾時空傳輸》《忌日快樂》《明日邊緣》《彗星來的那一夜》等“同題作文”的,對于《開端》仍不吝溢美之詞。
開播第7天累計播放量破3億,連續3天網劇貓眼熱度日冠,豆瓣評分8.2。一句“題材紅利”顯然難以解釋《開端》的口碑熱度。可一片叫好聲中,我們又無法忽視毫不講究的鏡頭、五毛嫌多的特效、木頭人演技的劉濤、怒目圓睜的年輕警官、備援拖沓的不必要情節……咱就是說,題材新銳也不能處處開綠燈,極品幹鮑沒發好還不如大肘子有嚼頭哩!
不出意外,咱爹媽肯定以為這是CCTV-12的普法欄目劇。調色像大學生DV電影或者生活Vlog,緊張的氛圍全被明豔動人的畫質給整沒了。雖然大家不喜歡《雪中悍刀行》那樣綠油油的,但懸疑劇好歹有點光影美感吧。
《開端》的好頭顯然隻開了一半。
我循環了,警官卻不信
當趙今麥迷瞪着眼,對張警官說“我做了個夢中夢”的時候,硬糖君還以為自己串台到《守護解放西》。那種胡言亂語的女孩,陳述不清來龍去脈的時刻,本能反應就會是劉濤演的局長那樣:“準備做藥檢。”
《開端》沒個好開端。相對于後續幾集的表現,第1集絕對算拖後腿的水準。整個循環的交代相當乏味,缺乏那種觀衆一拍大腿喊“居然循環了”的驚豔。當作都市生活劇看,風格沒問題。要說懸疑感和緊張氛圍,渲染完全不夠。
趙今麥飾演的李詩情,在經曆公交爆炸循環之後,無意中把白敬亭飾演的肖鶴雲也拽入了循環。兩人摸索着每次循環發生的時間,排查車上每個人攜帶炸彈的可能,應付警方的盤查,試圖逆轉事件的結局拯救整車人的生命。
這是個精彩的故事設定,然而缺乏一個代入感的開頭。從趙今麥拉下白敬亭到車禍進醫院,節奏都算不錯。崩壞的地方在于,面對張警官(劉奕君飾)她一股腦把所有經曆的事情都結結巴巴說了出來。這樣平鋪直叙的懸念交代,不僅違反創作規律,還有點看不起觀衆的欣賞水準。
爆炸多重複幾次,不需要借角色之口,觀衆自然能發現端倪。像《開端》這樣直接說,太像普法劇的單線性叙事了。該事件的媒體關注,以及警方調查通告,宛如現實裡一闆一眼的新聞。正午陽光對現實主義質感的偏重,無疑扼殺了科幻感和電影感。
設想更常見的另一種拍法,開篇女主就在小黑屋裡被警察盤問,再蒙太奇式地閃回爆炸場面以及她的夢呓,會不會更有内味?作為首集,除了交代故事設定,更重要的作用是讓觀衆代入,引導他們去發現并解決問題,《開端》顯然沒做好。但好在後續情節流暢,是那種熬過前兩集漸入佳境的劇。
兩個主角排查嫌疑人的拍法,頗像都市人物列傳。帶蛇皮口袋的老伯,原來是裝西瓜給兒子吃的。因為他入獄幾年,其實和兒子的關系疏遠了。趙今麥假裝老伯兒子同僚給予安慰,更像是模闆化的劇作結構,溫情但是沒有新意。
養貓男孩盧笛,背着家人在外租房撸貓,因為哮喘病和母親的過分關愛而沒有朋友。得知男女主計劃的他,反而重新鼓起了做自己的勇氣;農民工租住的車庫面臨檢查,在趙今麥問大嬸有無衛生巾時,反而是憨厚的他伸出援手。
見義勇為肌肉男,熱心助人的直播一哥,手提袋裡全是藥的大媽,《開端》的群像塑造目的是闡發社會議題,但程度都是清一色的隔靴搔癢。隻能說大家都活得不容易吧,沒有深度剖析更甭說靈魂呐喊了。
同題競賽,《開端》得與失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說:“在命運排定的時間周期内,所有的宇宙都被大火焚毀,之後又回到原初的秩序。”如果說藝術能夠擴充想象力的話,那麼有關時間循環的叙事就接近于一種“思維體操”,引領欣賞者進入匪夷所思的境界。
類型說法需要先辯證,那就是:《開端》算不算無限流?劇集官方已經遵從了邵燕君關于“無限流”的定義,認為《開端》并不是完全符合無限流的基本架構。最關鍵的判斷标準,主角沒有進入異世界也沒有刷副本獲得力量。不過人家打太極了,觀衆也可以把《開端》納入廣義無限流範疇。
硬糖君認為,《開端》準确說是時間循環題材的,而且是“轉機型結局”那一類。事件經過An的循環和重複後,發展成與之前全然不同的事态C。在《羅拉快跑》中,羅拉為了拯救男友,必須在20分鐘内籌措10萬馬克。事件發展3次,前兩次均失敗,第三次羅拉赢得足夠資金成功逃出循環。
還有與《開端》結構接近的《源代碼》,為了查找引發列車爆炸的犯罪分子,男主不斷被送回列車爆炸前的8分鐘調查真相,最終扣留罪犯拯救火車。大部分的時間循環都選擇轉機型結局(南韓《一天》美國《忌日快樂》等),大概是為了給觀衆一點希望。
“轉機型結局”擅長在重複中制造看點,一是時空互聯産生的蝴蝶效應,任何一次的改變都會讓整個事件變樣;二是人在時間賦權中的主體性,因為提前預知而導緻主角以巧妙方法破解難題。
第一點,《開端》做出了多樣化的嘗試。比如張警官突然發現趙今麥沒見過自己,卻能叫出自己的名字。觀衆期待被拉入循環的盧笛,循環後記憶洗去成了陌生人。即便白敬亭失手殺了攜帶炸彈的乘客,可公交還是爆炸了,這意味着兇手不止一人……林林總總的細節變化,是精彩的。
第二點,《開端》顯然被紀實風格給帶跑偏了。循環十幾二十次了,男女主都沒有讓人驚喜的操作,屬于按部就班的解題。難道正午是要展現普通人在危機設定裡的反應?但閱聽人或許更期待某種燒腦的智力遊戲。
相比《土撥鼠之日》《忌日快樂》,《開端》裡并沒有主角因為“過于熟練情節”而從容應對的爽感,反而每次都被警察盤問得很慌。也沒有《忽然七日》裡,積極努力勸導行為有偏差的朋友,救贖自己也救贖他人。趙今麥和白敬亭明明有機會下車而不下,接近現實裡的見義勇為,卻缺乏對人性和社會議題的深度挖掘。
題材紅利VS公司濾鏡
不難想象,出于過審考慮,攜帶炸彈的乘客其“反社會人格”會弱化描寫,可能囫囵一個悲慘身世便算了。《開端》玩好了時間循環的模式,卻沒有在核心讨論上更進一步,且算半部好劇。
就創意而言,時間循環之是以燒腦,主要原因是塑造了多人格的具象化主體。立足于日月常見,該類型電影可以将生活描寫為單調重複的,情節是以難免沉悶拖沓;立足于光景常新,可以将生活描寫為多重視角的,将主人公的形象塑造成多态分化的。
視角越多重,形象越多态,觀感越複合。以《彗星來的那一夜》為例,人物關系剛開始是簡單的,後來多重時空的多個人物開始分化重組。如何将他們分化開來,成為一種解謎樂趣。又如在《恐怖遊輪》和《逃離循環》裡,都有“我”看到“我”死亡的詭異場景。
《開端》在兩個主人公的設定上,是相對平面化的,缺乏真正的人物張力。趙今麥,一個陽光快樂的女大學生,救人是她唯一的高光點。白敬亭,一個不肯妥協想要保留原設定的遊戲設計人員,剛開始退縮後面和女主攜手。更不用說表情呆闆的女局長劉濤了,完全就是“工具人”的存在。
明明有15集的空間去鋪展開2個小時的故事,但《開端》的某些細節實在經不起深究。年輕警官一副刑訊逼供激情犯罪的架勢,有點過了。看着白敬亭買褪黑素立馬報警的店員,朝陽群衆都沒這麼警覺。逼着哮喘病兒子不養貓的大媽,有點刻闆了。複制粘貼式的爆炸和男女主醒來的鏡頭,多少讓人審美疲勞,其實可以換角度呈現的……
有觀衆笑稱,用熟臉劉丹(端鍋大嬸)和黃覺(公交司機),直接埋了劇透隐憂。除了主角,其他乘客裡面就這兩人我認識,他們沒有問題誰有問題?這種微瑕出現在一向号稱精品的正午劇裡,雖瑕不掩瑜但總欠了妥帖。
逛微網誌和豆瓣,《開端》和其他正午劇的口碑走勢一樣吊詭,那就是始終分不清爆還是沒爆,是激情自來水還是深度營銷。相信那些“一口氣看8集很爽”的盛贊是真心實意,也不用懷疑“第1集棄劇”的留言是有意惡評。
還有更誇張的表揚,《開端》如果是美劇韓劇的話,不知道評分又要高多少。說真的大可不必,美劇韓劇若有這樣的第一集,我絕對是一集棄,不能給資本主義這樣的耐心。
兩極分化的評價,或許代表了國劇兩種典型的閱聽人:前者是耐心型的,可以接受低資訊密度的鋪陳,并樂于對新銳題材和大牌制作保持包容和期待;後者是即時型的,一旦無法在前期抓住他們胃口,就容易流失。對于那些“說上句就知下句”、能直接腦補的情節,他們更願意劇集直接将其略過不拍,呈現更高能的内容。
把劇比成孩子,慈母嚴父,不過是兩種看劇模式罷了。但評論如此分化之下,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必須親自試試,看的人多了,劇也就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