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得發紫的康震,因解讀杜甫《石壕吏》遭專家痛批,他真錯了嗎?

2021年3月的某一天,網上突然傳出了一則北師大教授康震,面向“中學校長”做的内部演講視訊。視訊時長5分鐘,結果卻是一石激起千層波,引發輿論嘩然。

因為網友驚訝地發現,康震教授颠覆性地将杜甫《石壕吏》中的主題,解讀為了對詩中老婦人“愛國主義精神”的一種歌頌。這樣的解讀,讓很多人無法了解。

紅得發紫的康震,因解讀杜甫《石壕吏》遭專家痛批,他真錯了嗎?

作為文化專家,知名教授丁啟陣在看到康震對《石壕吏》的解讀以後,直接在網上發聲痛批康震是在曲解杜甫的作品:“比郭沫若更進了一步”,“不知道在侮辱誰的智商”。

《石壕吏》中的老婦人,到底有沒有愛國主義精神?

《石壕吏》——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緻詞: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妪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别。

我們都知道,杜甫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人民詩人。因為他經常寫詩替底層人民發聲,《石壕吏》是杜甫“三吏三别”中,最優秀的一篇紀實詩。

紅得發紫的康震,因解讀杜甫《石壕吏》遭專家痛批,他真錯了嗎?

在《石壕吏》這首詩中,杜甫成功刻畫了老翁、老妪和石壕吏三種不同的人物形象。以“一字褒貶”的春秋筆法,生動再現了唐朝安史之亂時,因兵制的腐敗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

杜甫在這首詩中,雖然沒有直接對石壕吏的征兵行為發表議論,但是已經用“怒”、“苦”等字眼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傾向。又以隐晦的細節描寫,明顯指出老婦主動請求從軍是迫不得已。

康震這種颠覆性的解讀,等于是完全抹殺了這首詩所展現出的,作者本人對于老婦人一家的同情,是以網上很多人都抨擊康震是“帝制複辟者”。

然而,當你深入地了解一下情況之後,你會驚訝地發現,康震的這種解讀,原來并非他的原創,其實他也隻是借鑒了别人的觀點而已。

紅得發紫的康震,因解讀杜甫《石壕吏》遭專家痛批,他真錯了嗎?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有人指出《教師教學用書》中有一段針對《石壕吏》的解讀說:杜甫寫這首詩是在歌頌老婦人主動請役的精神,因為大敵目前,人民應當為此作出犧牲。

當時已經有學術界的人士撰文,對這種提法進行了批評。然後在2013年的前後,關于《石壕石》到底是不是在歌頌老婦人的愛國主義精神,居然又被翻出來讨論了一回。

個人以為,作為《石壕吏》作者的杜甫,其實也是支援“征兵”的。這一點,可以從他的《新婚别》《新安吏》等作品中,很容易就看出來。

不過但凡認為,《石壕吏》中老婦是出于愛國主義精神,才“主動請役”的人,都是沒有讀懂這首詩。因為老婦人的“主動請役”,明顯是被迫的。

紅得發紫的康震,因解讀杜甫《石壕吏》遭專家痛批,他真錯了嗎?

在說這個話題之前,還是得先強調一句:杜甫寫詩,客觀展現唐朝安史之亂時底層人民的生活,與支援朝廷用兵毫不沖突。那麼,為什麼說老婦人請役是被迫的呢?

因為詩中寫得非常地清楚,當石壕吏去敲門捉人的時候,老頭子已經翻牆走掉了。老婦人先出門來看,發現石壕吏的态度非常不好,于是她就開始訴苦了。

老婦人說,自己的三個兒子都去戍守邺城了,其中兩個兒子已經戰死了,活下來的隻是苟且偷生而已。當時老婦人家裡還有一個媳婦,和一個吃奶的孫子。

但是老婦人當時面對石壕吏的時候,一開始并沒有對石壕吏說實話,因為詩中先寫“室中更無人”,下一句才是“惟有乳下孫”。

紅得發紫的康震,因解讀杜甫《石壕吏》遭專家痛批,他真錯了嗎?

中國古代的詩詞用字,向來追求精簡。假如杜甫在這裡隻是想表達,老婦人家裡隻有媳婦和孫子,為什麼把兩句合二為一,寫成“室中惟有乳下孫”呢?

其實,杜甫這樣寫的用意是很明顯的。這是因為老婦人擔心年輕力壯的媳婦被抓去服役,到時“乳下孫”沒人照顧,是以才先“狡辯”說“室中更無人”。

然而,老婦人的家裡,明明還有一個嬰兒和嬰兒的母親。石壕吏的态度非常地兇蠻,吼聲如雷,嬰兒聽見以後被吓到了,肯定就會啼哭。

嬰兒的哭聲一起,那麼石壕吏肯定就會聽到。在這種情況下,老婦人瞞不下去才會交代,屋裡還有一個孫兒。最後才說,孫兒和他的母親在一起。

紅得發紫的康震,因解讀杜甫《石壕吏》遭專家痛批,他真錯了嗎?

這個交代的順序,其實是頗有講究的。并且老婦人說出還有一個媳婦之後,又多次為媳婦不能出門見人開脫,稱她“出入無完裙”。

最後,老婦人是由于害怕媳婦被石壕吏抓走之後,孫子沒人照顧會被活活餓死,是以才“主動請役”。這樣的行為,和“愛國主義精神”其實是完全無關的。

并且讓人覺得更加慘的還是,老婦人在石壕吏面前費盡心力掩飾了半天,可是最後她的兒媳還是和她一起被抓去做飯了。

在這首長詩中,杜甫用了一種非常巧妙、隐晦的手法,在詩的倒數第四句“夜久語聲絕”,與最後一句“獨與老翁别”,暗示了老婦人一家不幸的結局。

紅得發紫的康震,因解讀杜甫《石壕吏》遭專家痛批,他真錯了嗎?

“夜久語聲絕”,是因為媳婦和老婦當時都被抓走了,老翁獨回室内,隻敢偷偷哭泣。“獨與老翁别”那就更明顯了,媳婦當時已經不知道被抓到哪裡去了。

那麼,杜甫在《石壕吏》這首詩中,為什麼要把“夜久語聲絕”和“獨與老翁别”這件事情記錄得這麼隐晦呢?原因其實非常簡單。

因為司馬光在《續詩話》裡面曾說:“古人為詩貴于言外見意,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詩人惟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

司馬光的意思是說,古人寫詩貴在含蓄,以不露為上乘。故意寫得隐晦,通過個别字詞去激發讀者的聯想,讀者自然會去領悟詩中真意。

紅得發紫的康震,因解讀杜甫《石壕吏》遭專家痛批,他真錯了嗎?

如此一來,你總覺得他好像寫了什麼,但好像又什麼都沒寫。這樣幹的好處是,寫詩的人不至于因言獲罪,而讀詩的人則可以領悟到詩中的真義。

從前,郭沫若曾批評杜甫這首詩,揭露石壕吏不夠直接,有為“石壕吏”掩飾罪行的動機和可能。如今又有康震等人,幹脆認為杜甫不是在揭露征兵者的嘴臉,而是在歌頌“老婦人”。

這二者的評價,可一言以蔽之:不是蠢,就是壞。前者的說法是不懂中國古詩的創作審美的要求,而後者的說法則完全是對《石壕吏》中事實故意歪解了。

古人雲:家國興亡,匹夫有責。作為唐朝的子民,對于唐朝朝廷發起的一場正義的戰争,即使會給個人與家庭帶來不幸,也應當給予了解。但是,唐朝朝廷同樣也有義務體恤群眾。

紅得發紫的康震,因解讀杜甫《石壕吏》遭專家痛批,他真錯了嗎?

杜甫雖然支援唐朝朝廷去打這一場戰争,但是這并不表示他内心就一定認同戰争這種暴力的方式,正所謂:“兵者,兇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征兵和打仗,不是為了給哪個帝王将相,建功立業的機會的,而是為了給一個國家帶來長久的安甯,給人民帶來和平與幸福。

是以由“征兵”給群眾帶來的不幸,就更加不應該被忽視。就應該把它如實地記錄下來,讓有識之士都看到它,再去思考在二者之間,取得平衡的辦法。

結語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康震的說法,原來不是他自己獨創的。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或者更早一些的時候,就已經有人提出來了。

紅得發紫的康震,因解讀杜甫《石壕吏》遭專家痛批,他真錯了嗎?

是以在這四十年時間以來,幾乎每隔十年時間,就會有人把“老婦人”到底是不是愛國,拿出來舊事重提,引發一番讨論。

個人認為,老婦人可能還是有愛國主義精神的。詩中提到“三男邺城戍”,三個兒子都守城去了,但未提及是否被捉去。是以也不能完全排除,他們三個中有人是主動參軍的。

不過,老婦人在石壕吏上門抓人,選擇主動跟随石壕吏去從軍的時候,表現出的可能并非是愛國主義精神,更多的可能是為了家人,所作出的一種無奈的選擇。

另外,老百姓有義務愛國。但是老婦人家三個壯丁守城死了兩個,另一個還半死不活,有家歸不得。家中留下吃奶的嬰兒、老太婆和老頭子,他們要怎麼生活呢?

紅得發紫的康震,因解讀杜甫《石壕吏》遭專家痛批,他真錯了嗎?

古代的老百姓,大多都是種田為生的。種田就需要體力,男子的力氣比女子的力氣大,是種田的主力。但是因為戰争,老婦人一家最後隻剩老頭子這一個勞動力了。

是以老婦人一家人吃飯,最終就得靠這位還有體力翻牆的老頭子了。但是,如果石壕吏抓走了老頭子,那麼老婦人全家就沒人可以種田了,就都得餓死。都要餓死了,還怎麼愛國呢?

杜甫是愛國詩人,在他的“三吏三别”中,也有不少關于“愛國”,主張老百姓顧全大局,為國家作出犧牲的句子。例如《新婚别》中,“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的句子。

但是在這首《石壕石》中,杜甫對“征兵”一事,采用了同情底層人民的另一種視角。自古忠義難兩全,國家與家庭、個人利益之間的沖突沖突,有時候是難以避免的。

紅得發紫的康震,因解讀杜甫《石壕吏》遭專家痛批,他真錯了嗎?

作為一位“人民詩人”,杜甫不需要去粉飾什麼。他隻是想不偏不倚,真實、藝術地把這些東西呈現出來,讓後世之人慢慢去思考和領悟其中的真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