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管理新主張|一家曾「裸泳」的婦幼保健院高品質發展之路

作者:健康界

“很多員工不了解,醫院明明有錢,為何科室想換修個門,院上司都要思前想後?”

這事兒在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很常見,院長在想:錢怎麼花,花在哪?

不同于大多數綜合醫院,中國的婦幼保健院屬于典型的“先天禀賦不足,後天營養失調”。長期以來,保健是婦幼保健院最初的社會職能定位,在市場激烈競争下,臨床才逐漸發展成為剛需。

從“裸泳”到“自力更生”,婦幼保健院每一步走來,都實屬不易。“一個門、一堵牆、一個裝置、一位人才,都不能浪費。”作為湖北省婦幼保健院(以下簡稱省婦幼)副院長的楊星海在帶領醫院進行學科建設、人才培養之餘,做到了“四個一”。

“之前醫院做大,我們叫拼房子、拼裝置、拼規模;現在很少這樣講,更多是講醫院的内涵建設,拼科教、拼人才、拼技術、拼服務,拼團隊、拼管理、拼CMI值、解決疑難雜症的能力和水準。”楊星海說。

和主流醫院發展路徑一樣,省婦幼也在“做大”。但不同的是,在無銀行貸款及欠債情況下,省婦幼花自己的錢建分院、培養人才、壯大學科,這背後是一條婦幼保健院通往高品質發展的特色之路。

管理新主張|一家曾「裸泳」的婦幼保健院高品質發展之路

先天不足

“雖然我們醫院在婦幼保健系統排名比較靠前,規模較大,但跟綜合性醫院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楊星海坦言。

資料顯示,2020年,湖北省107家地市縣婦幼保健院門診總人次為14653879次,占全省門診總人次比例偏低,全省107家地市縣婦幼保健機構的出院人次,遠不如一家大的綜合醫院,更不用與醫療集團相比。

省婦幼1977年建立,2009年以省屬的非營利性公立醫療保健機構的身份登記入冊。這段時期,楊星海稱之為婦幼保健院的“裸泳”期。

楊星海解釋道,之是以婦幼保健院發展“先天禀賦不足”,因為建立的時候,定位就不是做臨床,而是隻需要搞好基本的公共衛生和保健工作,完成政府公共衛生任務即可。

在醫療體制改革前,政府全額撥款;改革後,市場放開,不給那麼多錢,婦幼保健院隻能自己生存,起步比綜合醫院晚。

這也凸顯出,婦幼保健機構在一開始的建設中,大多存在規劃落後,起點低、投資不足、規模小、臨床服務能力低等問題。

雖然這幾年政府在公共衛生投入增加,但“積弱已久”的婦幼保健院想要在這一浪潮中“站住腳”,隻能靠自己。

自力更生

接連幾個會後,終于在一個臨時辦公室見到院長楊星海。

雖是臨時辦公室,但也是楊星海長待的地方,因為就在門診樓裡。

辦公桌上,除了普通辦公用品,幾本正翻看的書疊壓在一起,友善随時拿起來接着看,《小兒外科手術學》、《中國兒科上司力提升計劃》……

楊星海不僅是副院長,還是小兒外科的學科帶頭人。日常,不僅要做醫院管理工作,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績效改革等工作都要一一推進落實,還堅持臨床一線工作,帶領一個大的醫療組。

管理新主張|一家曾「裸泳」的婦幼保健院高品質發展之路

(圖|手術中的楊星海)

從業三十餘年,楊星海完成新生兒外科疑難手術上千台,帶領團隊總結分析解決疑難雜症并發症問題不計其數。此外,還經常到省内外會診、手術、講座。

也就在這三十年裡,楊星海見證了省婦幼從“艱難時刻”到迎來新時代。一路走來,除了國家的幫扶,更多的是省婦幼的“自力更生”。

十幾年間,省婦幼外科發展迅速,由22張病床、18名醫務人員,發展到160張床的外科病區并建全亞專科,目前近200名醫務人員。

原來,外科隻能做一些簡單的包皮、疝氣手術,到現在可以完成所有的小兒外科手術、很多高難度四級手術,并成立首個小兒外科重症監護室。

像楊星海一樣的學科帶頭人,在省婦幼還有很多,隊伍也在不斷壯大。

醫院的飛速發展,離不開這些人的奉獻。

十年來,省婦幼不斷改革創新,強化醫院管理,加強學科建設,不斷探索糾風治賄長效機制,聘用各專科領域專家,引入先進機器裝置,堅持合理診斷、合理檢查、合理用藥、合理治療的方法,醫院開始走上了高速發展的道路。

據楊星海介紹,目前省婦幼有五個院區,街道口是本部,光谷院區今年7月已投入使用,洪山院區或将于明年正式投入使用,主要吸納了來自中部地區的患者。

省婦幼在“虹吸”,但也在走着屬于自己的特色之路。

管理新主張|一家曾「裸泳」的婦幼保健院高品質發展之路

精細化管理

醫院該不該做大?仍需進一步探究,但是在公立醫院高品質發展的背景下,醫院的内涵建設、精細化管理才是一張可持續的王牌。

如果将“做大”看成“1”,“精細化營運管理”看作是“2”。那麼現實是,大多數婦幼保健院還未實作“1”的跨越。

之是以如此,楊星海表示,“基層留不住人,學科建設不足,醫療服務無法滿足需求,導緻患者流失,醫院很難創收,最終陷入惡性循環。”

一位縣域婦幼保健院從業人員也告訴健康界,“我們上個月的工資還沒發,患者不需要挂号,也就沒有相應的挂号費,排隊人也不多,疑難雜症就到大城市看。”

基層留不住人,在于其服務能力弱,而服務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學科建設。

在婦幼領域的學科建設上,楊星海有一套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學科建設需要有好的裝置、頂尖人才、技術,這樣服務能力才能跟得上,才會有好的學科發展。

目前,省婦幼已有重點專科17個。“之前醫院扶持兒科、急診及産科,到後來都想扶持,最後索性都不扶持了,學科要自力更生。”楊星海說到。

管理新主張|一家曾「裸泳」的婦幼保健院高品質發展之路

楊星海拿外科舉例說,“先把外科發展架構搭建起來,之後慢慢填充。”在他看來,學科發展好了,患者也就來了,醫院就可以做大做強。

但做大後,浪費也明顯。“水、電、紙、裝置、維修等資源精細化管理好,一年可節約很多萬。”楊星海說。

而這也正是楊星海推崇一個門、一堵牆、一個裝置、一位人才,都不能浪費的原因。

“醫院收入多,但盈利能力不足。通過精細化管理,10億裡面如有2-3 個億都是醫院賺的錢,利潤提升了,可以将這個費用反哺到醫院人才、科研、臨床上。”

楊星海表示,人才隊伍的建設,會影響一個醫院的可持續發展,這就需要在人才建設、裝置、以及醫務人員的薪酬待遇上做文章。

楊星海深刻感受到:一個好的人才可以把整個科室搞活、帶好。是以,他會親自參加選拔錄用優秀人才。

據楊星海介紹,“省婦幼人才培養,一方面是到外面引進人才,另一方面自己培養。當然,這兩個均有利弊。外面挖來的人才容易水土不服;而自己培養的人才,花費時間長,培養出來後也有流失現象。”

盡管人才會流失,但楊星海還是憑借着自己在國外積累的經驗和人脈,親自聯系,選派10多位醫生到國内外著名醫院進修深造,成熟一個就放手讓其帶組。在其帶領下,逐漸組建小兒普外、小兒泌尿外科、小兒骨科、新生兒外科、小兒心胸外科、乳腺外科,細化專科,讓患者得到更精準優質的診療服務。

除了搞學科建設、操持醫院管理上的事務外,楊星海每天還會堅持帶領醫療組(包括學生)進行病例讨論。“13人的醫療組,我每天提前上班去查完房,再去辦公,醫療組随時把病人的檢查情況發給我,尤其複雜病例,反複讨論,然後決策怎麼治療。”楊星海說。

今年以來,國家衛健委陸續出台多個公立醫院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檔案,值得一提的是,針對縣市級和省級婦幼保健院的高品質發展,在社會職能角色上有區分。

楊星海表示,“不需要縣級婦幼保健院達到省級保健水準,但需要省級醫院擔起責任,提升科教水準、解決疑難重症病人的能力及精細化管理,實作三個轉變,做到小病在基層,大病在省級或區域醫療中心,通過部分轉診,實作分級診療。”

同樣,高品質發展也離不開醫院智慧化的建設。受疫情影響,網際網路醫院、智慧化藥房也成為省婦幼的特色之一。

一直以來,兒童用藥安全問題備受關注。楊星海表示,省婦幼建設的智慧化藥房,智能審方,當疾病與醫生開的藥适應症不比對時,系統會自動提醒醫生。此外,智能抓藥、分發、貼标簽、結合分包機,對藥品劑量進行計算配置設定,改革了處方稽核流程,提升了用藥安全率。

一系列改革後,省婦幼最近又開始在讨論新版的績效配置設定方案。

事實上,高品質發展之路沒有終點。楊星海認為,醫院精細化管理,就是要把錢花在刀刃上,增強自身造血能力,這樣的發展才會是可持續的。

管理新主張|一家曾「裸泳」的婦幼保健院高品質發展之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