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經典教堂(西歐·7)
入選理由:巴黎最著名的大教堂,世界文化遺産“巴黎塞納河畔”的一部分。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因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31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而使該教堂名聲大噪。巴黎聖母院始建于1163年,1345年建成,建設曆時180多年。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
大教堂山牆頂端的塑像即著名的“巴黎聖母”(Notre-Dame-de-Paris)。
2019年4月15日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整座建築損毀嚴重。法國總統馬克龍聲稱:“被火焰吞噬的聖母院是整個國家的情感。”他表示要在5年内重建巴黎聖母院。
本篇記述的是火災發生之前的巴黎聖母院大教堂。
2019年4月15日是巴黎悲傷的日子。巴黎聖母院的主塔在大火中灰飛煙滅(資料圖)。
可惜因為被大火焚毀,人們在數年之内看不見巴黎聖母院的真容。即使将來修複,也不是它的原貌。我們隻有浏覽這些曆史照片了。
與英國、德國不一樣,法國是天主教占主導地位的國家。
巴黎聖母院正面高69米,分為三層。
左邊這個是聖母門(Virgin’sportal),描繪聖母受難複活、被聖者和天使圍繞的情形。
門柱上的聖母塑像。
右二手持頭顱者是法國的主保聖人聖德尼。
聖德尼(SaintDenis,又譯為聖丹尼斯,昵稱為Dennis),基督教聖徒與殉教者,法國與巴黎的主保聖人。公元250年前後,他在羅馬皇帝德西烏斯迫害基督教時遇難。傳說聖德尼是在巴黎北邊的蒙馬特高地被砍的頭,但他卻撿起自己的腦袋,抱着走了六公裡,并且一路布道。當他倒下後,被信徒埋葬。後人在巴黎建立了聖德尼教堂。
聖德尼被砍的頭的情景(資料圖)。
中間的拱門描述的是耶稣在天堂“最後的審判”。
右邊拱門是教堂最古老的雕像(公元1165~1175年)。
這個拱門上的塑像描述的是聖安娜(St. Anne)的故事,以及大主教許裡(Bishop Sully)為路易七世(Louis Ⅶ,于12世紀下令興建聖母院)受洗的情景。
拱門上方為衆王廊(Galerie des Rois),是《舊約》時期28位君王的雕像。
這些雕像都是重建的,原來的《舊約》28位君王雕像在1793年法國大革命時被誤認為是法國君王,于是被破壞拆除,到了1977年才被找到(藏于克呂尼博物館Musee de Cluny)。後來這些雕像又重新複刻并立于原位。
“玫瑰花窗”兩邊的窗間立的是亞當和夏娃的塑像。二戰期間,巴黎人拆下藏起來了。
“玫瑰花窗”。
這個建于1220~1225年(18世紀時做過修複)的“玫瑰花窗”直徑9米,中央供奉着聖母聖嬰,兩邊立着天使。
▲ 左右兩側的大廈沒有塔尖。其中一座大廈懸挂着一口大鐘,就是《巴黎聖母院》一書中卡西莫多敲打的那口大鐘。
大教堂中庭的上方是高達90米的尖塔。毀于2019年4月15日發生的火災。
據說,耶稣受刑時所用的十字架及其冠冕就在這個十字架下面的球内封存着(信不信由你了)。不幸的是這座尖塔在2019年4月15日的大火中起到了“煙囪效應”。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的大廳可容納9000人。
十字架左、右的雕像分别是國王路易十三及路易十四,兩人目光齊望向中央聖母哀子像,耶稣橫卧于聖母膝上,聖母神情十分哀傷。
巴黎聖母院裡的聖女貞德塑像。
在“英法百年戰争”中的法國民族女英雄貞德被出賣,遭火刑處死。1455年法國教會予以平反昭雪,在這裡豎立貞德雕像,此後貞德被尊稱為“聖女貞德”。
巴黎聖母院慶祝建院850周年的彌撒。
巴黎聖母院的後身。
巴黎還有一處白色的教堂比較“醒目”,那就是坐落在蒙馬特高地上的聖心教堂。
蒙馬特高地上的聖心教堂。
提起蒙馬特高地,使人聯想到巴黎公社的最後時光。
聖心教堂左側的法王路易九世塑像(公元1214~1270年)。
法王路易九世被尊為“聖路易”,法蘭西卡佩王朝第九任國王(公元1226~1270年在位)他被奉為中世紀法國乃至全歐洲君主中的楷模,人送綽号“完美怪物”。
聖心教堂右側的聖女貞德塑像(公元1412~1431年),法國的民族英雄。
修建聖心教堂的原因與1870年的普法戰争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有關。該教堂于1876年動工興建, 1919年建成。議會聲明該建築是公共建築,歸巴黎市政府所有,而不歸教會,是以聖心教堂不能作為經典之列,僅在此作些簡單介紹。
下一篇将介紹法國盧瓦爾河谷的聖加蒂安大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