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昱辰 編輯/婁兵)日前,一場造車“新勢力”與“新新勢力”之間的隔空互嗆在網際網路上公開上演并引發熱議。
事件起始于今年1月5日,一家名為團車網的汽車新零售平台通過微網誌宣布進軍造車,并@了蔚來、理想、小鵬三家頭部造車新勢力。

一周後的1月14日,團車網創始人、CEO聞偉在公司總部接受小範圍媒體采訪時表示,團車造車的最大動力,來自一個擁有100多人的外來團隊。
兩天之後,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釋出微網誌,更公開向團車和聞偉“開炮”,稱“那些指望找到超級救世主的創業者,那些指望能通過打開任督二脈無所能的創業者,最後找到的普遍都是騙子,或者大機率自己也是騙子。”
引來李想忍不住“大嘴一把”的,正是聞偉口中神秘的“外來團隊”。
根據聞偉的說法,這個外來團隊具有20多年造車經驗,可以承擔産品規劃、造型設計、工程開發、測試、底盤、三電、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系統化整合方案、生産支援、供應商管理等幾乎所有造車流程,且“既可以做2000萬元以上的車,也可以做5萬元以下的車。”
“燃油車時代國際大廠的造車周期是48個月,國内廠家做到了36個月,而團車的團隊能做到18-24個月。”按照聞偉的描述,這個團隊幾乎無所不能,且已經制造了一批半成品車型,而團車網的首款純電車型就出自這些半成品車型,定價在10萬-20萬元區間,且在今年“金九銀十”便可開啟預售,品質、品控也完全成熟可控。
由于從零造車是一項長時間、高投入、重資産的業務,聞偉這些有關造車的言論也讓許多網友大跌眼鏡。
對于聞偉的言論,李想更怒斥其“毫無廉恥”“重新整理創業者的底線”。
“沒想到萬裡長征的迎面第一槍來自李想先生。除了節奏和耐心您是不是忘了眼光和判斷?”面對李想的怒斥,聞偉并不服氣,并于同日通過微網誌回怼稱:誰也别把自己當先知,也别成為自己最記恨的那撥人。
他還特别提及了此前大衆中國CEO馮思翰對理想汽車“看走了眼”一事。
2020年9月,馮思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增程式動力技術是一項“過時的技術”和“糟糕的解決方案”,并被主打增程式動力汽車的李想銘記在心。而随着理想ONE傳遞數量的高速增長,2021年理想ONE一款車型的銷量,超過了大衆所有中大型SUV銷量之和。李想随即釋出微網誌諷刺稱“感謝鞭策,繼續努力。”
而此番聞偉拿馮思翰舉例,似乎也是在諷刺已成為守成者的李想以舊眼光看待團車網,一如當初大衆看待理想那樣。
李想并未再對聞偉的回怼予以任何回應,但聞偉仍舊“不依不饒”,于1月18日再度釋出微網誌,稱自己要感謝李想的關注與質疑,并邀請李想參加團車首次産品釋出會。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新勢力之是以新,是前人的積累和後人的無懼。”聞偉堅稱自己“造車不會兒戲”。
觀察一下:
或許在聞偉看來,李想在創辦理想汽車之前,也不過是垂直門戶網站——汽車之家的創始人,和自己的創業經曆有相近之處,因而團車網擁有複刻理想汽車經曆的前景。
然而與李想進軍造車的年代不同,當下新能源汽車産業正處于藍海向紅海的轉變程序中。涉足這一領域的除傳統汽車企業外,還包括一批批跨界造車的網際網路公司,其中不僅有人們耳熟能詳的小米、百度、華為等行業巨頭,也包括一些不那麼出名的企業。相較7年前的“蔚小理”們,外部環境對于“新新勢力”們而言早已不再友好。
更重要的是,造車是需要持續資金投入的重資産業務,但充足的資金儲備恰恰是團車網最大的痛點所在。
根據官方披露的資訊,成立于2009年的團車網是一家主營汽車交易和服務的新零售平台,目前業務已覆寫全國29個省、140多個地級市。
但最為團車網所津津樂道的,還是其于2018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成為第一家登陸美股的中國汽車新零售概念股。
然而在登陸美股之後,團車網的業績卻連年出現虧損。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對團車網的主營業務更是造成了沉重打擊。
根據财報資料,2021年前三季度,團車網的營業收入僅為2.74億元,歸屬母公司的淨虧損卻達到5936.2萬元。更重要的是,目前團車網賬上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受限制的存款合計僅1.34億元,對于耗資龐大的造車而言不過是杯水車薪。
而作為上市公司,團車網近期低迷的股價,也無助其擷取更多融資。截至1月18日美股收盤,團車股價僅為2.76美元,總市值僅為5579萬美元;相比之下,同樣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理想汽車,其總市值達314.71億美元,是團車網的564倍。
除此之外,聞偉諸如“18-24個月造車周期”“承擔幾乎所有造車流程”“半年内完成新車預售”等一系列有違汽車産業發展常識的外行表述,也進一步加劇了外界對其的質疑。
當然,聞偉是不是“騙子”,李想又是不是“先知”,一切都還有待時間的驗證。但對于從零做起的團車網而言,既沒有充足現金儲備,又沒有高估值作為融資的基礎,所面對的又是如狼似虎的外部環境……如今其所能依靠的,或許隻有那個堪稱“天神下凡”的造車外部團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