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影評︱《姐姐的守護者》關于選擇,關于愛

作者:東方地秀
影評︱《姐姐的守護者》關于選擇,關于愛

劇照侵删

題記:

我是被設計的,因特殊理由而誕生。

(一)

在前幾天我介紹的印度懸疑電影《調音師》中,就提到過腎髒的問題。那裡虛構的一個買賣人體器官的故事,比較吓人。

而,今天我所要說的這部電影《姐姐的守護者》,看似是關于親情的電影,也會涉及腎髒。

女主角安娜僅僅11歲,可,她的母親逼迫她,要她把她的腎髒捐獻給她的十五歲的姐姐凱特。

安娜不同意,一紙狀告父母侵犯了她的身體自由權。

每一個孩子,都是家庭的開心果,是小天使。那麼,為什麼安娜的父母如此狠心?

“喝杯咖啡嗎?說來話長”。

電影以小女孩安娜的自白開場。那個時候,她坐在岸邊,身邊是緩緩流淌的河水。安娜以極其成熟的口吻,講了她來到這個世界的使命。

她是試管嬰兒,她的生命是被設計的,因特殊理由而誕生。

她有一個姐姐,一個患白血病的姐姐。白血病,大家都知道,是自身免疫缺陷疾病。

對白血病人而言,臍帶血是無價之寶。

可以說,安娜就是工具人,生下來就是姐姐的“藥庫”,也可以說是為了救姐姐,才生的她。

她的使命就是守護姐姐。

影評︱《姐姐的守護者》關于選擇,關于愛

十多年了,為了救治姐姐,她在父母的安排下,做過八場手術。她經曆的痛苦與委屈,隻有她自己知道。

為了姐姐,她做了該做的一切。

可,當母親要求她為姐姐捐腎時,漸漸長大的安娜,忽然醒悟,她有自己身體的自由權,她也是一個人。

或許“人生最大的發現,就是發現自己”。

于是,電影開場第三分鐘,安娜走進當鋪賣了自己的項鍊。

第七分鐘,安娜走進了律師辦公室。她拿出項鍊換的700美元作為律師費,狀告父母,“有限度終止父母權力”。

影評︱《姐姐的守護者》關于選擇,關于愛

電影開場第六分鐘,用一個溫暖的細節,交代安娜的家庭。安娜的媽媽和哥哥傑西在玩跳跳床。安娜和爸爸和姐姐凱特坐在旁邊微笑着看着,喝着飲料。同時,畫面中有不斷湧現的五彩肥皂泡。

看起來是一個幸福,甜蜜的五口之家。可,飄着的肥皂泡和爸爸的自白告訴我們,這個家庭是有裂痕的,快樂都是短暫的。

故事時間,其實集中在姐姐凱特病危換腎前後。導演通過不斷閃回的鏡頭來告訴觀衆姐姐的病史,告訴觀衆媽媽莎拉為了病孩子,辭去工作,專職照顧女兒。

莎拉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要女兒活着。

和我之前看過的很多電影不同,這部電影中的人物自白是最多的。當動作無法揭露人物心理活動,就會出現自白。

随着情節的推進,或者是妹妹安娜,或者是爸爸布萊恩,或者是哥哥傑西,或者姐姐凱特。

當然,這所有的自白都是為了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整部電影,人物内心的掙紮與糾結,表現的淋漓盡緻。

影評︱《姐姐的守護者》關于選擇,關于愛

(二)

肥皂泡般的幸福,怎會長久!

第十二分鐘,姐姐凱特犯病,嘔吐,滿嘴是血,樣子非常吓人。

醫生就告訴家長說,急需換腎。否則,凱特命不久矣。

接着,媽媽莎拉接到法院傳票。當得知小女兒告了她。她非常氣憤,當場和安娜發生争執,并且毫不手軟給了安娜一個耳光,家庭氣氛驟然緊張。

也是在這裡,安娜第一次喊出:我也很重要。

走筆至此,需要來談談母親莎拉的人格特征,她倔強且極端偏執。在沒有生孩子之前,她是一名律師,按說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也懂一點心理學。

可,自從凱特誕生,為了照顧病兒,她就辭職,成了一名家庭主婦。

作為家長,應該公平,一碗水端平,把愛平均分給三個孩子。

然而,她所有的關注與熱情或者說愛都集中在凱特身上。另外兩個孩子,哥哥傑西和妹妹安娜的成長幾乎是被忽略的。

電影中,有個細節,哥哥傑西有一次傍晚放學沒有趕上校車,隻好步行回家。回到家,已經很晚了。傑西很擔心,怕挨罵。

結果,竟然沒有人發現。也沒有人關心,他累不累?吃了嗎?他高興不高興?

而,作為工具人存在的安娜,從電影開始到結束,從沒有得到過媽媽的擁抱與關心。

在凱特住院的時候,安娜也在住院。媽媽莎拉隻看到凱特的痛苦,總是忽略安娜的付出。似乎,安娜就應該這樣。

電影中有一個細節,讓人特别揪心。五歲的安娜被護士壓在床上,要做手術,安娜大聲哭叫着。媽媽莎拉隻是冷漠的站在手術室外看着。好似這個孩子,是别人家的,與她毫無關系。

影評︱《姐姐的守護者》關于選擇,關于愛

家庭是一個系統,當家庭成員不能得到公正的待遇,自然這個系統就會出現問題,且是大問題。

三個孩子,凱特是血癌。傑西有失讀症。安娜則把父母告上了法庭。

處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如同沒有光照的房間,每個人的日子似乎都不好過。

(三)

當然,電影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母女對簿公堂。現場争吵非常激烈。

媽媽莎拉直接質問安娜:你為什麼不救姐姐?

律師則質問莎拉:誰來保護安娜?

第八十三分鐘,在争辯最激烈的時候,哥哥傑西勇敢站出來說出了真相:凱特想死。

原來,安娜走上法庭也是姐姐凱特在支援。凱特告訴安娜“我整個人生充滿疼痛,我想死”。

面對極端偏執的強勢的母親,這是姊妹倆能反抗的唯一途徑。

十五年來,媽媽莎拉放棄一切,她的所有心血都傾注在凱特身上,凱特是她最大的希望,也是她活着的價值。其實,她心裡明白,隻是不願放手。

凱特臨終前的一晚,媽媽莎拉蜷縮在凱特的病床上,陪女兒最後一程。

第九十七分鐘,是沉重的葬禮。

心軟的觀衆,需要備好紙巾。

這部電影之是以吸引眼球,不僅僅是情節環環相扣,有極強代入感。而且,故事情感飽滿,具有超級張力。

尤其是這種親情之間的争奪與反抗,得需要勇氣。因為,吵完了,打過了。還得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還得在一起生活。

話劇《雷雨》,之是以成為經典中的經典,也是因為情感張力極強。兩個家庭,三十年恩怨情仇集中爆發。家族秘密揭開,如同飓風般摧毀兩個家庭。大兒子開槍自殺。女兒四鳳觸電而死,小兒子周沖去救四鳳,也被電死。後母發瘋。這樣的悲劇,直擊人心。

影評︱《姐姐的守護者》關于選擇,關于愛

網圖侵删

還有俄狄浦斯王悲劇。記得,誰說過,希臘悲劇,是人類所有痛苦的集中呈現。俄狄浦斯是命運悲劇,也就是說,無法逃避。

因為有神谕,說他長大會“殺父娶母”。

他從小就是被遺棄的。可被一個牧羊人見到,送給了另一個國家的另外一個牧羊人。這個牧羊人,把這個孩子送給了國王。國王正好沒有孩子,就高興的收養了。

長大的俄狄浦斯,知道神谕後,很害怕,就離開了這個國家。

他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國家。在路上,遇到一個很嚣張的人,他殺了那個人(他不知道,他殺死的正是他的父親)。

他又猜破了斯芬克斯之謎。正好國王被殺,他被人們迎進國中,當了國王。

這個國家有個習慣。新來的國王要娶以前的國王妻子。

冥冥中,他又和自己的母親結婚。

後來,真相大白。

懊悔不已的俄狄浦斯刺瞎了自己的雙眼。

他的母親懸梁自盡。

之是以,啰裡啰嗦說這兩個故事,是因為這樣的悲劇都發生在親人之間。非常痛,痛徹心扉,痛不欲生。

而,這部電影也是。為了救一個孩子,必須犧牲另一個。手心手背都是肉,讓人情何以堪?

雖說,我覺得這個媽媽莎拉偏心,固執。可,來個換位思考,你處在那個位置,你會怎麼選擇?

電影《唐山大地震》中的媽媽,不也面對着艱難的選擇嗎?是選擇救弟弟還有選擇救姐姐?如果,你隻有一次機會?

扯遠了,思緒拉回。

這部電影的導演是尼克*卡索維茨,他是美國著名導演,編劇。在電影中,他把人物結局改變了。而,原著裡,則不同。

在電影結尾,凱特離去。媽媽莎拉重返工作崗位。哥哥傑西考到某藝術院校學習。爸爸退休,從事社會救助工作。安娜愉快成長。

一家人的生活,恢複平靜。

而,在這部小說的結尾,則比較悲劇。作家“安排”妹妹因車禍死去。順其自然把妹妹的腎髒“捐”給了姐姐凱特。妹妹安娜就永遠成了姐姐的“守護者”。

你喜歡,哪個結局呢?

影評︱《姐姐的守護者》關于選擇,關于愛

這部電影是根據美國作家朱迪*皮考特長篇小說改編。

因為涉及捐腎,親情,友情,愛情,圖書出版之後,引發了極大的争議,同時也非常暢銷。

後被改編成電影,2009年6月26日,就在美國上映。其實,是一部老電影了。隻是其中情節過于敏感與離奇,至今拿來看,依舊不失為一部好電影。

電影前後呼應,結尾,妹妹安娜又坐在河邊。淡淡一笑,深情自白,片尾曲如同河水緩緩流淌……

影評︱《姐姐的守護者》關于選擇,關于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