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養一個“虛拟人”要花多少錢?它又能為你賺多少?

作者:人人都是産品經理
編輯導語:入局了虛拟人賽道的玩家們逐漸打得火熱,而随着市場規模的擴大,虛拟人賽道發展過程中尚存的問題也逐漸浮現,技術仍舊存在難題、商業化變現也相對困難……具體而言,當下虛拟人市場的發展如何?本文做了相應解讀,一起來看。
養一個“虛拟人”要花多少錢?它又能為你賺多少?

萬萬沒想到,2022年一開年的資本盛宴是由“它們”點燃的。

先是杭州李未可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已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由位元組跳動獨家投資;随後,核心技術為快速動畫技術和實時數字人技術的世優科技完成千萬級A+輪第一期投資。

一個月前,虛拟數字人及虛拟時尚研發商世悅星承則是完成了網易領投的千萬元天使輪融資;而“虛拟人”生态公司次世文化在過去一年時間裡一共完成了三輪融資。

集原美、AYAYI、柳夜熙、翎_Ling、A-SOUL、韬斯曼、aespa、華智冰、崔筱盼、希加加……虛拟人已經毫無疑問地走進了我們的現實世界。據頭豹研究院資料,目前虛拟數字人市場規模已超過2000億元,預計這個數字到2030年将達到2703億元。

不過,熱鬧歸熱鬧,虛拟人發展至今究竟有哪些進步?商業化價值又在何處?未來将如何發展?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隐憂?這一系列問題或許才是各色虛拟人背後需要關注的核心。

養一個“虛拟人”要花多少錢?它又能為你賺多少?

一、來龍去脈

虛拟人不是一夜之間生成的。

硬要追溯的話,恐怕要回憶到1982年日本動畫《逾時空要塞》中的女主角林明美。當時林明美被制作方包裝成演唱動畫插曲的歌手,并制作了音樂專輯,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虛拟歌姬。

此後,虛拟人伴随着CG技術、動作捕捉技術、語音合成技術等等技術的發展,不斷進化——從二次元虛拟歌姬初音未來、洛天依的出現,到現在各類型虛拟數字人被批量生産,虛拟人有了很明顯的飛躍:

  • 從人物設計上說,現在更多的虛拟形象外形多是超寫實、高保真,他們不僅在形象上與真人相似度極高,行為上也愈發貼近真人。
  • 技術層面進步,無論是虛拟人的智能化程度,還是動作的流暢自然程度都大幅上升。按技術分類,也分為智能驅動型和真人驅動型(通過真人動作捕捉完成動作)。
  • 從實用性角度考慮,虛拟人拓寬了可行的應用場景,有高度工具化的服務型虛拟人,如虛拟主播、虛拟員工,也有對标藝人、偶像、網紅的IP型虛拟人。

百度智能雲AI人機互動實驗室負責人李士岩認為,數字人産業有三大核心推動力,第一級火箭是使用者需求與技術更新、第二級是政策支援與資本湧入、第三級是計算平台的疊代。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三級火箭都處于相對早期、正在加熱的階段。在過去若幹年的時間裡,虛拟人的價值空間并未打開,直到去年元宇宙概念的火爆,才将虛拟人推至台前,也讓虛拟人背後的複雜産業鍊浮出水面。

養一個“虛拟人”要花多少錢?它又能為你賺多少?

龔俊數字人

騰訊位元組百度等大廠、虛拟人垂直賽道初創公司、技術提供商、影視制作公司、MCN、IP策劃營運公司……都試圖在這場盛宴裡占得一席之地。而虛拟人産業鍊上下遊環節、角色衆多,是以對應着的機遇與挑戰也很不一樣。

虛拟人的“上遊”主要是虛拟人底層技術提供方,包括顯示裝置、光學器件、傳感器、晶片等硬體制造商,模組化軟體、渲染引擎等軟體制造商,專門化的AI廠商、XR廠商、CG廠商、自研虛拟人技術的垂直廠商。騰訊、百度等綜合性的網際網路大廠也有很強的技術輸出能力。

“中遊”的主要玩家是IP策劃和營運公司,完成虛拟人的IP孵化、形象設計、營運經紀等工作。虛拟人産品分為IP類和非IP類,前者是藝人型的,後者服務型,更注重實用性。分類方式和次元較多,或按應用場景分,或按技術能力分、或按外形分。國盛證券研報将其分成服務型虛拟人(PGC+功能型)、虛拟偶像(PGC+IP價值)、數字化身(UGC+功能型)、創作載體(UGC+IP價值)。

“下遊”則是場景的應用,不同應用場景對應着不同需求的客戶,覆寫泛娛樂行業、消費品以及金融、文旅、教育、醫療等行業。

結合“上中下遊”,不難推導出創造一個虛拟人的要素:實際應用場景倒推出虛拟人的特征,再協同“内容”與“技術”,将這些需求落地。

但目前,虛拟人産業鍊各個節點相對割裂,行業中的大部分公司都隻是涉獵虛拟人全流程中的某個環節,是以很難協同調優。同時,服務型虛拟人和演藝型虛拟人各自為陣,個性化和規模化都很難做出突破,也暴露了虛拟人生産效率問題。

二、創造虛拟人

任何技術在早期階段總是伴随着試錯、疊代、不斷的投入。虛拟人也是如此,一個不那麼完美的虛拟人,其實造價不菲。

比如“會捉妖的美妝達人”柳夜熙,10月份上線至今釋出了6條視訊,抖音粉絲量為834.5萬。據其背後公司創壹科技CEO梁子康透露:“2018、2019年,我們每一秒視訊價格比1克黃金還貴,現在每一秒價格相當于2到3克的黃金制作水準和制作成本,其核心是建立壁壘。”

雖然他在采訪中表示,其實柳夜熙的人物創作周期不長,做片子花了不到兩個月,但是前期投入了巨大的研發、人員成本,幕後内容團隊超過100人。模組化、制作、渲染所需的軟硬體裝置、人員團隊……虛拟人可以說是一隻吞金獸。

另一位虛拟人行業從業者告訴「真探」,柳夜熙團隊出一條片子,“如果沒有100萬的制作費,根本出不來,如果低于這個費用,片子的品質會令人吐槽。”

這也就是說,超寫實虛拟人視訊每秒的成本超萬元。

養一個“虛拟人”要花多少錢?它又能為你賺多少?

動态的柳夜熙

業務覆寫虛拟人策劃設計、制作內建以及内容營運的虛拟人垂直廠商雪爪科技的商業化負責人林雁也表示了投入的巨大。她告訴「真探」,雖然公司目前可以做到全鍊路多數環節的覆寫,但是前期投入很大。

比如雪爪建成一個300m²左右的動作捕捉場地,需要配備超過40台肢體捕捉裝置、還有臉部表情捕捉裝置、以及動捕服、錄影機、電視機等,整體造價超過200萬元。

時間上來說,随着制作流程化,一個虛拟形象的制作的時間周期已經壓縮,但是從原畫、模型制作、骨骼綁定到調整,整體流程需要6-8周。“每個公司對于數字人的産能也是有限的。”林雁說。

養一個“虛拟人”要花多少錢?它又能為你賺多少?

雪爪手心實驗室制作的虛拟人Gina

雪爪按形象,将虛拟人分類為超寫實、2.5次元、2次元、Q版/萌寵,不同精度虛拟人的制作成本差距巨大。

Q版形象從制作到執行,整個制作周期大概隻有一個月,但是一個超寫實虛拟人則需要更長時間。

林雁告訴「真探」其有一款尚未上市的虛拟偶像,團隊調整了近8個月,“她一根頭發絲的細膩程度的調整和渲染所耗費的時間是一個二次元形象全部的時間”。

養一個“虛拟人”要花多少錢?它又能為你賺多少?

三、虛拟人的前途與隐憂

雖然虛拟人生産、營運成本高,但是随着虛拟人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閱聽人群體不斷拓展,需求端的熱情給予産業上的公司諸多掘金的機會。

除了IP型虛拟人,随着NPL(自然語言處理)、XNR(深度神經網絡渲染技術)等AI技術的成熟,越來越多的服務型虛拟人也在具體行業中找到了自己的明确位置。

新近的案例有小冰公司公布的每日經濟新聞主播、萬科數字化員工“崔筱盼”,前者能夠不間斷播報資訊,面容、形态與真人無異,後者在系統算法加持下可以提醒應收/逾期以及偵測工作異常。

養一個“虛拟人”要花多少錢?它又能為你賺多少?

小冰公司與每日經濟新聞合作的虛拟主播

與IP類虛拟人相比,此類虛拟人實作的技術條件和應用場景有明顯不同。

首先,在形象生成上,這兩款虛拟人都沒有單純使用昂貴的CG技術,而是利用XNR技術,通過深度學習,在大量資料中提取特征,加快傳統的渲染流程。從觀衆直覺感受來說,相比超寫實虛拟人,虛拟主播形象更近似于真人。除了形象,核心能力還有朗讀、播報、專業化的金融資訊撰寫、财經摘要能力等等。

小冰公司COO徐元春告訴「真探」,其實小冰和每經的合作從2019年就開始了,主要集中于做金融資訊。2019年末,雙方進行了一次深入交流,思考AI技術還能做什麼。當時的初步預想是,做一個“對标”彭博的财經電視,可以全天候播報金融資訊。但是當時的技術條件并不能實作,人和聲音需要自然、真實,整個系統整合需要完成實時視訊推送,中間穿插的視訊内容也要由技術生成。

直到去年年末,虛拟主播才正式上線。其背後是小冰積年累月的技術投入,甚至難以量化。

百度在2019年也釋出過一款虛拟數字人小浦,與浦發銀行、虛拟人技術公司原力動畫合作,應用于金融客服領域。去年,騰訊遊戲NExT Studios與新華社媒體融合生産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打造了一位數字航天員小诤,面向載人航天工程、行星探測工程等中國航天重大項目開展新聞報道。科大訊飛推出AI虛拟主播解決方案,結合語音識别、語義了解、語音合成、虛拟形象驅動等技術。

整體來看,服務型虛拟人大多針對産業數字化的需求,其商業模式與SaaS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現在的收費模式是标準化能力子產品選配,“按雇傭人的邏輯去收費”。結合場景需求,客戶從小冰技術棧中選擇子產品,組成套餐,并且可以随着需求的變化調整或更新子產品選擇。

“現在能看到在某些具體場景,大家選擇的套餐越來越趨同,這也證明這就是真實的使用場景。”徐元春說。

據徐元春介紹,小冰有能力完整的技術棧,在自然語音了解、計算機語音、計算機視覺、人工智能内容生成等方面都有所積累,提供的是完整的技術架構,随着各種與行業标杆企業合作案例的落地,對行業的專業認知和技術的複用性也在增強。“比如現在另一個電視台也想做一個24小時财經電視,我們要解決是重新訓練一個主播,這個過程現在隻需要一周。”

養一個“虛拟人”要花多少錢?它又能為你賺多少?

科大訊飛的AI虛拟人多模态互動服務解決方案

對演藝型虛拟人的需求也在爆發,相對于服務型虛拟人,他們擁有更多“個性”、“人設”。不過不用擔心,虛拟人的“人設”完全受控制,不會塌房。

但不同于服務型虛拟人對于虛拟人背後專業素質的精準要求。演藝型虛拟人市場更加“混亂”,品質良莠不齊,優劣差異化明顯,技術、内容跟不上概念,加上高居不下的生産成本,商業化并不容易。

由于很多技術的重合性,很多影視特效公司進入虛拟人領域,比如港股上市的視覺特效制作公司數字王國。在2022年江蘇衛視跨年演唱會上,數字王國用高階渲染技術重制了“鄧麗君”,與歌手周深合唱。受益于元宇宙概念的拉升作用,數字王國股價在年初連續上漲一周。

影視特效行業本質上做的是定制服務,在産業鍊中對上遊的議價能力弱,而且人力成本高。一部大片的成功通常少不了優質的視覺效果,但特效制作公司卻不在票房分紅的名單裡。頂級特效公司破産的情況屢見不鮮,比如《少年PI的奇幻漂流》背後的R&H。

對于影視特效公司而言,切入虛拟人領域無疑是一個好機會,但若這套在影視工業中不占優勢的商業模式不改變,恐怕也很難從中謀利。

養一個“虛拟人”要花多少錢?它又能為你賺多少?

江蘇衛視跨年演唱會上

歌手周深與虛拟“鄧麗君”同台演出

另一類非常活躍的是垂直虛拟人廠商和經紀營運類公司,比如創壹科技、燃麥科技、次世文化、雪爪科技等。

虛拟IP的收益主要來自于演出、代言、直播電商等,按商業化類型分,也有兩種類型:一、先有獨立IP再拓展場景;二、根據客戶需求場景定制産品。

雪爪目前與天貓、花西子、卡姿蘭、認養一頭牛、百聯、萬科等都進行過不同方式的合作,據林雁說,由于品牌/平台客戶需求差異,合作方式會有所不同,有長短期的代言人、但是公司推動的大多是年框的合作,量級在百萬以上,在一年中,基于虛拟人形象,結合營銷節點,提供服務内容。

行業處于上升期,“相比我們的前期投入,盈利還是微乎其微,但我們比較看好未來狀态”,林雁表示。她認為,目前還是教育品牌、教育市場的階段,很多時間、費用、使用方面的問題,客戶并不清晰,也是他們使用虛拟人之前最大的顧慮,但是随着嘗鮮的品牌越來越多,收益效果明顯,她對行業持有樂觀态度。

現在市場上虛拟人形象衆多,但是同質化嚴重,打造獨特的IP價值需要強大的營運能力。頭部IP能賺錢,但是缺少穩定粉絲群體、個性不鮮明的中腰部虛拟人身價不高。

以一張“神級證件照”在小紅書走紅的銀發少女AYAYI,第一張Po圖獲得10萬+點贊量,但是近期10張新圖平均點贊量隻有181;“造價不菲”的柳夜熙從去年10月上線抖音至今,也隻有5個視訊和1組圖文内容,内容儲備少,公司後續推出另一個虛拟人熱度一般。多數的虛拟人辨識度不高,過目即忘,昙花一現。

爆款難做,更難持續。

養一個“虛拟人”要花多少錢?它又能為你賺多少?

AYAYI和柳夜熙熱度下降

若虛拟人隻停留在一個完美的形象,這終究不可持續,更重要的是背後各種技術的協同內建,以及其作為一個内容載體能傳遞表達的資訊。

徐元春在與「真探」的對話中,不願意将如萬科員工崔筱盼這樣的角色定義為「服務型」,他希望小冰的虛拟人是更有人性溫度的,而非僅僅為了完成流程性工作設定的一個環節。“是以我們稱他們為AI Beings,叫他們為虛拟人是因為這是一個打了引号的人。”他說。

虛拟人賽道尚在起步階段,随着行業發展、技術成熟、制作成本降低,“它們”與“我們”的互動或許隻是未來中再正常不過的事。

作者:陳文琦,公衆号:真探AlphaSeeker

本文由 @深響 原創釋出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