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年輕的“90”後,卻在公益這條路上已經走了16年。從一名普通志願者到活躍人數達5000人的志願者組織負責人,16年來,志願服務已經成為他的一種生活方式。他說,做志願者不圖物質回報,但他人的認可、被需要的感覺、社會的歸屬感或許更為重要。
與公益結緣
1993年出生的周冠傑從12歲起就跟着做義工的母親魏希菊去敬老院關愛老人。“2005年我上初二,那時我腦海中還沒有‘志願者’的概念,就叫‘做好事’。我母親帶着我,每周都去敬老院,幫忙打掃衛生,陪老人們聊聊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一做就是一整天。”因為經常聽老人們講故事,周冠傑的語言表達和複述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回到學校,他就會把聽到的新鮮事兒講給同學聽,生動有趣的講述常常會引起同學們的極大興趣,于他自身而言,這種關注也收獲了簡單的榮譽感和自豪感。“有了這種被他人認同的感覺,我就更願意去聽故事、講故事,而聽故事的前提就得做好事,是以我每周末都會去敬老院。這就是我一開始能堅持做下去的原因,很簡單。”周冠傑笑了笑說。
令周冠傑印象最深的,是他第一次和其他義工團隊一起去敬老院演出,為了這次登台他精心準備,仍感覺膽怯和緊張。出乎意料的是,他的表演赢得了台下老人們的陣陣掌聲,這也給了他極大的信心,從此他更加熱愛參與敬老愛老有關的公益活動。随着參與活動越來越多,他與老人們也結下了濃濃的似家人般的親情。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養老志願服務也成了他做志願的初心和重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因為更懂得,是以更慈悲。周冠傑為養老服務領域注入了年輕人的活力,積極拓展志願活動管道,創新公益形式,服務更多有需要的老人,讓更多老人感受社會的溫暖與關懷。從少年到青年,他堅持每周末為街道、社群、養老院、日間照料中心等有需要的老人開展無償公益活動,服務範圍涵蓋了77個社群,40多家養老院、日間照料中心。總服務人次達到8萬餘人,參加、組織公益活動達600餘次。秉承“敬愛無親疏,使老不孤獨”的精神,他多年紮根敬老愛老服務一線,積極對接社會公益資源,從組織公益理發、修腳等社群入戶服務,到組織慰問退伍老兵大型文藝晚會。他還組織成立了泉城義工“關愛團藝術總團”“夕陽扶老團”,為社群、養老院等機關進行公益慰問演出,隻為給老人帶去更多歡樂。如今,他已與兩所軍休所合作成為共建機關進行長期服務。
公益路上砥砺前行
志願者是溫暖社會的陽光,而在“志願者”三個字背後,既有光榮和夢想,又有辛酸和無奈。做一名志願者不僅意味着奉獻和責任,有時還不得不面對質疑和冷漠。
“在2010年以前,我們這群人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管理松散化,公益活動形式都是自發的。可能今天能拉來人,明天拉不來人,可能我今天跟敬老院談好了周六去做活動,結果在QQ群裡号召,一個報名的人也沒有。有時外界也會有質疑聲和嘲諷聲。到了2011年以後,情況有所好轉,志願服務由松散型、自發性,逐漸向持續化、常态化、專業化轉變,并分流出了偏向助農、助殘、助學、敬老等多種形式的志願服務團隊。”周冠傑直覺地感受着變化。
公益路上也有很多令他感動的事,一位他曾入戶陪護過的老人在臨終前托孩子向周冠傑及其他志願者表達了感謝,老人的孩子在感謝信中寫道:非常感謝你們隔三差五來陪我母親聊天,母親年紀大了,不太出門,也很少與人溝通,是你們陪伴她走過最後一段美好的時光……看到這封信時,周冠傑的眼睛濕潤了,“給我再多的榮譽,也比不上老人說謝謝你時帶給我的感動。”
作為一名在濟南土生土長的志願者,周冠傑見證了濟南16年公益活動的發展變化,也用親身經曆證明,做志願者靠的不是錢多,也不是一腔熱血,而是靠親身參與每一次志願活動,激勵自己的同時讓更多人加入志願者隊伍。
“在我看來,志願者分兩種,第一種叫‘一次性’志願者,他可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需要做志願者,是有目的性做這件事,當他的目的達到了他就走了,也不會再做了。第二種就是我們所說的正式志願者,志願者本就是為别人送溫暖,或者說是為社會作貢獻,幫助别人的同時也是快樂自己。”周冠傑更希望看到的,是能通過他多年堅持做志願者這件事,潛移默化地影響那些從最初單純為了完成任務、祈求别人贊譽的“功利之心”,過渡到發自内心幫助他人、頤養自己心靈的“公益之心”,因為他相信,公益之心的受益者最終還是我們自己。
現在的周冠傑對自己的定位,是從“志願者”向着“公益人”過渡階段。“我了解中的‘志願者’是在‘被動的’提供服務,隻能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但從‘公益人’的視角卻能看到社會的變革,他能發現社會不好的點,并且查漏補缺,能為社會更好的發展添磚加瓦。”
“做公益這件事能讓我了解人間疾苦,是以我會更加珍惜身邊的人,并對社會上的人施以善意。’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你希望在你向别人施以善意的時候,别人也能回以你善意,你希望你到每個地方,别人都會對你報以微笑,你希望的是當你在做好事的時候,别人對你更多的是支援和幫助,而不是在旁邊看着,為你喊加油。”周冠傑說,公益之路很漫長,需要我們慢慢走。